APP下载

浅谈丰富多彩的云南文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7-01-24朱良景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山州文山服饰

朱良景

(云南省文山州歌舞团,云南 文山 663000)

浅谈丰富多彩的云南文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朱良景

(云南省文山州歌舞团,云南 文山 663000)

云南省文山州少数民族众多,支系复杂,因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不同,各民族服饰各有特点。文山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表述。这些独有的情怀,通过服饰材料的造型、图案色彩的构成,体现出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传承。

云南文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一、文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文山少数民族服饰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变革,有的是功能性的改变,而有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面料的改变所造成,但这都是其民族的特色,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少数民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民族本身的精神面貌由于地域原因、历史时期的改变而产生的一定融合现象,再加之地域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反映在少数民族服饰上面就延展出各自不同特点,但作为服饰则都有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也都体现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符号特征。民族服饰因接受了这些内容的影响,促使其衍生了多种特色的服饰语言。在此可以说,民族服饰具有区域性,活化石一般地见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沿革,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特性。

二、文山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文山少数民族服饰的美,体现在个性独特的服装款式上,以及五彩缤纷而又搭配恰当的色彩上。

文山壮族的自称主要分“侬人”“沙人”和“土僚”三大类。文山的壮族,其民族服饰,主要采用蓝黑颜色,喜穿长裙短衣,头上包的是青色的绣花帕,腰上系的是精致的围腰。在蓝黑的底色上,上衣襟边、下摆、袖口等常常镶着约一寸宽的五彩花边。在造型上,壮族妇女上衣两边除有下摆外,还有独具特点的跷角,表现出各自的审美情趣。裙子喜用黑色,裙脚边分别镶有两道不同花纹图案的花带,多为连续纹样,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其中银镯款式众多,形态精致小巧,图案多为当地自然景物,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丰富,并且壮族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是和壮乡对歌一样具有民族情怀,是壮乡姑娘们对爱情追求的象征。

文山苗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为白苗、汉苗和花苗。白苗系统服饰指自称为“蒙豆”的苗族穿着的服装,主要分布在文山州东部各县。该系统服饰妇女上装前开襟,无扣,后领缀有方巾。下装白色短褶裙,一般为自织的麻布。头饰各地不一,多数用布帕缠绕成盘状或桶状。衣领、衣袖、衣襟、腰带、护腿、头帕上均镶有绣花、扎花、剪花和彩色布条。汉苗分布于文山州东南部的富宁、广南二县。服饰特点为上衣右开襟,下装黑色长统裙。衣襟、衣袖、裙腰等镶有淡雅绣花。用黑线做成假发,一端与头发连接并盘于头上,一端由背后垂至小腿。汉苗系统服饰的特点是色泽深暗、花纹图案不多、古朴端庄、简单牢固,特别适合于山区农事生产的家庭劳动。花苗主要分布在文山州西部各县。服饰上装一般为右开襟,布扣。下装蜡染百褶花裙,底料为自制的麻布。花裙上为白色裙腰,中为蜡染裙身,下为绣花裙脚。衣襟、衣领、衣袖、围腰、腰带、护腿、方巾等镶有色泽艳丽的绣花。花苗系统服饰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如“蒙施”的绣花色彩比较鲜艳,蜡染线条均匀细致,有的身后不系围腰而仅点缀一条彩带,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蒙叟”的裙子较短,但围腰宽大甚至遮住裙身,花草等写意的绣花图案较多。花苗系统服饰的特点是色泽艳丽、做工精细、工艺精湛,特别适合于各种集市、集会和节日盛装。

文山地区的彝族主要居住在文山、邱北、广南、富宁和西畴等地。彝族在当地又称为“倮倮”“仆拉”等。富宁县被称作黑倮倮的彝族,男女均头包黑布帕,外以黑白相间花围巾缠绕。上身内穿方格式紫胸衣,外着半圆长袖对襟白衣。女子腰套以树皮制成黑色椭圆形腰夹,有的染成花色。花彝即花倮倮分花裤脚彝和腊染彝两种,这些彝女子头包花帕,上穿绣有多块四方形相拼的深兰色花衣,着花裤,外套花裙,腊染黑衣黑裙;男着唐装,多青兰色,衣后从中间破开,是为方便活动又不失设计感,衣裤均腊染成小圆圈,形似梅花。“阿bo”支系彝族又叫花仆拉,妇女服饰精致美观,长发梳辫于后脑顶,青布片作头帕。以头顶为中心,前面加钉上大红泡缨;以成束红丝线扎绣球于后脑,并垂线尾于脑下。上衣以黑布为底,白宽领,肩部绿缎面,胸部绿底花与红、橙、灰等色分段相接,沿襟口对到胸部钉小银泡相配。两袖全由各色和各种不同彩绣图案横向相接。下身穿天兰或淡兰宽长裤,脚穿各色绣花鞋,鞋尖钉红泡缨。

文山州内瑶族的传统服饰具有高度的自足性质,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纱线布料、自己靛染裁缝。服装与饰品男士简单女性繁琐复杂,男人一般穿圆领对襟、黑色镶边背心及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布长帕。妇女穿黑布彩边长袍上衣,下着黑长裤绣花脚边,梳辫缠于头。妇女视银饰为吉祥和幸福的向征,配戴龙、凤、飞禽、走兽、蝶、花、果等图案的圆顶盘、各样的银饰品。女童帽黑布底,彩布条连接镶下沿彩边,钉龙、凤、鱼、鸟、马图案和长生保命银片。宗教法衣内涵丰富,道公、二道公法衣是黑底,上绣不同神态的盘皇、玉皇、三清、龙、凤等彩像。师公法衣是黄底;二师公法衣是红、绿底;弟子法衣是红底,都绣有相同形象。度戒时做大斋还盘皇愿,道、师各神职者头上分别戴盘皇、玉皇、三清、三元等神像,有浓郁的瑶族宗教色彩。

傣族有若干支系,因地域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称,又因穿着打扮各异而有不同的他称。今天人们把傣族分为三类,即水傣、旱傣、红傣。文山的水傣以麻栗坡的最为典型。男子上着无领对襟大襟窄袖短衣,下着长管裤,青布包头。妇女大多梳独辫,用蓝布或青布裹辫缠于头上,再用蓝布包之;穿右襟长袍,长腰带束之;下着长筒蓝布裤。水傣尚蓝,以蓝色为美。文山的旱傣以马关的最为炫目。男子的服饰略同于水傣。女的发辫盘绕头顶,以黑硬帕似两分水瓦房顶之。上着黑色高领右襟长衣,衣领和胸部钉一块晶莹光亮的银泡,下着长筒裙,裙边和袖口、肩坎用黄蓝绿红白等色布精心缝制,色彩斑斓。旱傣尚黑,以黑色为美,整个服饰古朴大方,造型优美,典雅凝重。文山的红傣以马关的最为俏丽。男子服饰与上两支系基本相同。女子上衣短小,胸部钉一块晶莹光亮的小银泡,外罩无领短衣,无扣,两边钉方块光亮的小银泡,下着筒裙。袖子长至手腕,袖子和筒裙以数条红黄蓝白绿等布料条纹装饰,色彩斑斓美丽,光彩照人。红傣尚红,以红色为美,整个服饰艳丽大方,由此而得名。

文山回族服饰淳朴秀美,在穿戴上整洁端庄。男子不同于妇女,一般不穿戴金银饰品和纯真丝织品,以保持男子的阳刚之气。妇女不能穿着轻薄透明的衣裤和短袖、短裙。在进行宗教活动和节日、丧葬活动时,回族男子多戴红、白帽或戴长达丈余的白布缠头帕。女子除了穿戴金银、绫、绸、缎,戴盖头或撮口帽外,一般将头发、耳朵和脖子掩盖起来。

文山地区的白族服饰,女性服饰漂亮且独具特色,而男性服饰相对而言中规中矩。老年男性的衣着,上身多穿黑或青的对襟布衫,包头采用黑色布料。中青年男性衣着,多是蓝色或浅蓝色对襟布衣和同色宽裤。妇女的服饰,上面是蓝色或着灰色的右开襟宽短袖布衫,衣襟右端和手袖镶着黑布条嵌白边的装饰,还有挑花的活动式小筒袖接套在短袖下面,俗称“假衣袖”。另外有一种肩围青色腰摆灰色衣襟镶滚的两色布衫称之为“喜鹊衣”,这种款式多为青年女性穿着,系上深色面、红花嘴、银链扣、宽飘带的围腰,宛如喜鹊别有风姿。

文山境内仡佬族自种棉、麻,纺织成青、兰、白色相间的花布和青、兰布,厚实耐磨,色彩自然,保暖朴素。妇女头顶以青色线绳扎头发,戴绣花垂肩帽,衣领及袖口以花色条纹布镶边,统裙则镶红边、兰和白色的花线条。男子上衣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衣斜襟,纽扣在右边;一种是短衣对襟,纽扣在胸前。下穿宽裆裤,头包布帕,赤足或穿草鞋。妇女喜戴鱼背形实心银镯,未婚少女只戴小耳环,其他银饰品出嫁后方戴。

布依族男女都爱穿黑、兰色衣服。中年妇女仍穿具有特点的长衣和长裤,左右衣衩多用五色彩线绣上两朵欧云花,衣袖缝成小袖两节,用三色花线分段绣上狗牙花于彩条边沿上。未婚女包平头黑帕,已婚女梳高头。耳坠银环,手戴银扁镯、锟镯、小镯等,善绣杜鹃鸟形的“嗥鸪鞋”,服饰明显独具特点。

三、文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艺术内涵

文山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出审美情感与实用艺术、平面装饰完美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透射出浓烈的民族情感和炽热的艺术激情,是少数民族朴素、善良的真诚流露。通过服装形式传达人的精神文化、审美观念,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

[1]程志方,李安泰.云南民族服饰[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2]李昆声,周文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J523.5

A

猜你喜欢

文山州文山服饰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nement of high energy non-neutral proton beam in a bent magnetic mirror
动物“闯”入服饰界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2019年云南省文山州柯萨奇病毒A16型的基因特征
延庆巨变册页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壮族“六月节”的祭祀功能及文化内涵
文山州甘蔗糖业发展现状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