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生态意识

2017-01-24毛力提别克哈尔乃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哈萨克哈萨克族

毛力提别克·哈尔乃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生态意识

毛力提别克·哈尔乃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其文化中有很多相关生态环境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要保护与利用自然界,让自然界为己服务的朴素生态意识。

哈萨克族;风俗;生态意识

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使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广阔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使哈萨克族人对生态环境有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哈萨克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同时与大自然接触中总结了许多相关的风俗习惯,在这些风俗习惯中体现出哈萨克人的生态观 也体现了人类必须适应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要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让自然世界为人类服务的朴素生态意识。下面笔者分析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中的生态观。

一、关于植物的风俗

哈萨克人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关于保护植物的风俗习惯。哈萨克人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拔青草,认为拔青草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教训孩子拔青草的人会像被拔的青草一样枯萎。哈萨克人每次转场时,把哈萨克毡房卸完之后,把毡房的周围打扫干净,保持周围环境整洁。不能砍伐孤立的树,哈萨克族人认为孤立的树是神,不允许随便砍伐。哈萨克人普遍认为,动植物都是具有灵性的生物,要保护大自然;如果忽略它们,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被采访者,男,哈萨克族, 71岁)

我是一生以放牧为生,我给你讲讲,我熟悉的与放牧息息相关的禁忌吧。我们牧民们平时放牧时,不允许破坏草原,破坏草原就等于破坏自己的根一样,我们爱护一木一草,草长得好,牧草丰茂,牲畜吃的草就多,牛羊会肥起来,我们哈萨克族俗语说:“草场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草场的子孙”如果要是草场破坏,夏天草长得不好,牲畜不肥,牲畜的交配、过冬就成一个问题。定居以前,我们牧民一年四季生活在大草原上,草原是我们哈萨克牧民的家,是草原养育了我们。我们牧民一年好多次搬迁,把毡房盖地方叫hones(盖毡房地方),禁忌hones附近乱扔垃圾。每次搬走之前把hones打扫干净。在生活当中,我们决不允许拔青草,在野外独自长得树不能乱砍伐。

以上所说的哈萨克族关于植物的风俗习惯中能体现哈萨克人对保护植物、保护草原的最朴素的生态意识。对哈萨克人来说,草原是发展牧业的基本前提,草原的丰歉直接决定着哈萨克人生存好坏,只有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土地肥沃、牧草丰茂、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二、关于动物的风俗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风俗习惯,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生活的草原是一个动物多样性的环境。哈萨克族对动物珍惜和爱护有着理智的认识,有许多风俗习惯。哈萨克人不能狩猎鹅、狮、孔雀、鹿和其他珍稀动物,哈萨克人把这些动物视为吉祥动物,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禁忌捕猎鸟类,绝不允许捕杀鸟类;哈萨克人禁食一些性贪、食污的食肉类动物或腐食类动物,比如乌鸦、猪、狗等。哈萨克人决不允许饮用动物的血,哈萨克人认为这些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在哈萨克族社会当中,大人们经常教导孩子,决不能破坏鸟窝,如果打烂鸟蛋会受到惩罚,脸上会长雀斑;在哈萨克人的意识中天鹅、猫头鹰是圣鸟,不能伤害、不能捕猎;哈萨克人不允许捕猎孕鹿等野生动物。

(被采访者,男,哈萨克族,58岁)

小时候,在我们阿吾勒有两只金雕,猎手们一般在秋、冬两季用金雕去打猎,春季不能狩猎。再后来我也在跟猎手们一起打猎的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春季是大自然动物繁衍时期,春季狩猎会导致很多动物的死亡,所以不能春季打猎,不能猎杀怀孕的动物,也不能猎杀产崽的动物。在我们哈萨克牧区的生活当中,我们的最大财富是牲畜,我们养的是羊、牛、马、骆驼,我们把它们叫turt tulek ,指的是这四种牲畜的意思,而它们的奶制作的奶制品叫“白色食品”,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珍惜“白色食品”,我们不能浪费,不能随便倒,如果浪费了会受到惩罚,是一个不吉利的事。我认为这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恩慈 ,我要珍惜它,哈萨克族的禁忌是我们的世世代代传来的,虽然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变了,现在已经定居下来了,可我们应该把这些禁忌继承下去,因为草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哈萨克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我们应该把祖先传下来的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哈萨克族生活当中,有关保护动物的风俗习惯起到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繁衍的作用,为哈萨克族牧区动物的多样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作为哈萨克族人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的标志之一,保证了其一切生产活动都能够有秩序地进行,这样一方面对调节生存环境的平衡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说明,有关保护动物的风俗对哈萨克族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价值和重要意义。

三、关于山川河流的风俗

哈萨克族的生存方式一般背山而居、临水而住,这种生存方式是哈萨克人与自然环境漫长的打交道过程中所形成的。而这种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同时决定了哈萨克族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的和睦关系。哈萨克族特别珍惜土地和山水,不能破坏山川河流,认为破坏山川会冒犯山神而导致灾难的降临;禁忌污染水资源的同时还禁忌破坏水源、水泉、水井等。在哈萨克族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向流水里方便;不能朝水里吐痰;不能改变水的流向。所以哈萨克人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爱护山水的习惯。

(被采访者,女,哈萨克族, 45岁)

我们哈萨克人在平时生活中常常用“加满布拉德”(不礼貌)“噢巴勒卜拉德”(不吉祥)等禁语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些禁忌时刻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避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我们定居以前,一年四季在草原上生活,我们无论迁到哪儿都会饮用河流、湖泊和溪水,决不允许向河水排挤杂物、方便,不浪费水资源。当时我们哈萨克阿吾勒生活当中有很多有关水的习俗。我举一个例子,哈萨克人特别看中泉水,我们哈萨克人认为泉是生命之源,所以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坚决禁忌向泉水源乱扔垃圾,不能向泉水方便,不准在水源内洗衣服,不准在涝池内游泳、洗澡以及把脏水倒入水渠。

这些哈萨克人对山水风俗中体现着哈萨克人的生态意识,象征着哈萨克牧民对自然的尊重。哈萨克人以风俗的形式来规范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自然与人一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以上所说我们能看得出哈萨克族风俗中许多关于生态环境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中体现出哈萨克族游牧的生态观。是哈萨克先民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而传给子孙的,哈萨克人在适应自然环境中,为更好生存而用风俗形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惯例。哈萨克人通过风俗习惯来调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哈萨克族的行为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客观上保护了动植物多样性,同时解决了草原地区的生态失衡问题。

四、结语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的生长和生活创造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制约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不同民族必然存在与自然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哈萨克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风俗形式的经验知识。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中关于生态环境的风俗占一定的比例,这些风俗可以反映出哈萨克人对大自然的认识、敬畏、尊重。哈萨克族的风俗折射着哈萨克族与大自然的和睦关系,使他们更好适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形成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贾合甫·米尔扎汗,哈伊霞·塔巴热克.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M].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2009.

[3]周亚成.哈萨克族传统生产习俗的变迁及发展[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4]崔延虎,海鹰.生态人类学与新疆文亿特征再认识[J].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5]白山·纳马孜别克.禁忌与哈萨克民族发展[J].伊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K892.3

A

毛力提别克·哈尔乃(1988-),男,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哈萨克哈萨克族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