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范亭诗文中的三晋文化精神
2017-01-24王昭晖
王昭晖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续范亭诗文中的三晋文化精神
王昭晖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续范亭将军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忠义爱国、刚正不阿与崇尚英雄都与现下所提倡的时代精神相符。本文意在从续范亭将军的诗文中发现将军身上体现出的三晋文化精神,续范亭是山西原平人,以期对弘扬山西地域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续范亭;忠义;刚正
续范亭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壮烈的革命事迹早已广为流传,他崇高的革命品质被毛泽东颂为“云水襟怀”“松柏气节”。
续范亭将军是一位文武全才,他不仅英勇善战、善于谋略,同时还是一个以笔为矛与敌人进行斗争的革命诗人。现存由他的女儿续磊和女婿穆青编撰的《续范亭文集》中精选了他一生中各个时期的诗篇文章,从这些诗文中最可以体现出续范亭对革命的大无畏以及英勇献身的精神。他的诗并无意于体现出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的艺术迹象,但却真挚素朴地传达出一位戎马身涯、驰骋疆场的革命将军对祖国与人民的一腔热血。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他的诗文更能代表他自身的个人气质,而个人气质的习得又与他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分不开。续范亭将军是山西原平人,早年生活在山西晋北一带,虽然他随后跟着部队一直辗转于各地,但他身上明显地体现出山西人的特质,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人类学家迈克·克朗也说:“人们总是通过一种地区的意识来定义自己……地方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些地点,每一个地方代表的是一整套的文化。它不仅表明你住在哪儿,你来自何方,而且说明是谁……地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与时间连续体之间共有的经历。”从续范亭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凝聚的三晋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
一、忠国爱民,义薄云天
按专家、研究者较为统一的看法来看,忠义思想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即指对国家、人民、人生等的忠诚,既有忠诚,又有诚信。封建社会中,“忠”的最高体现在于“忠君”,而“忠君”即是忠国。“义”有正义、信义的意思。三晋文化中的忠义思想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晋国开始到三国时期,以致发展到汉唐,一直绵延下去,为历代人们所推崇。从保留至今的成语典故中即可窥出一二来。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退避三舍”即是国与国之间的信守承诺;“割股啖君”讲述了忠君为国的感人事迹;“赵氏孤儿”的故事多少年来被改编了多种文艺作品,但其对主家的忠诚一直是这个故事演绎长盛不衰的主题;“豫让吞炭”也是如此;包括后来的“将相和”、杨家将的故事都能看出忠义的思想;最有名的要数关公,其最鲜明的特点要数忠义。他早已成为忠义的化身,一直以来接受后人的顶礼膜拜。古代三晋大地的悲壮义士们上演的一幕幕“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事迹,最终成为酝酿忠义思想的深土厚壤,早已在三晋大地上深埋,融入到了三晋儿女的血液当中,成为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世代代影响着三晋儿女。
续范亭将军的一生犹以爱国为最。在续范亭早期的诗文集《湖山集》中,精选了94首诗,其中表达忠于国家、爱民心切以及为国杀敌的报国志向的诗就有53首,占了一半还多,足以表现出续范亭将军对于祖国人民的深厚情感。他的爱国情怀诗中有着对日寇侵占国土的愤慨,“倭寇由来多猖獗,何人继起振家邦”(《戚继光纪念塔》)。“东海狂潮响霹雳,而今谁是岳家军”(《岳王庙前》)。“养成一身大无畏,誓与倭寇决雌雄”(《大无畏》)。有背负行囊,浪迹天涯,也常表达对战乱中的祖国的悲苦心境,“茫茫大地将何之?落拓中原忆故知。七年浪迹悲羸马,十载洪涛恨睡狮”(《郑州忆关中诸友》)。即使寄宿华山,也无意湖光美色。“山水流连不忍去,东邻未灭奈如何?”(《宿华山下玉泉院》)剖腹自杀获救后,养病期间依然不忘革命。“将军应在沙场死,碧血胡为染绿苔。”(《养疴中央医院望陵园》)“江城一夜齐改色,剩的此心一片丹。”(《除日大雪》)“国事方惊急,人犹萁豆煎。”(《阅报载西南出兵有感》)即使西湖美色也无法使将军忘记国破山河,“西湖拜别从军去,征讨将军逐犬戎。”(《别西湖》)他的绝命诗五首最能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尤其第一首: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
而作为一个爱国胜过自己生命的人,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更能表现出爱国的具体性来。“不为权门称知己,原来穷汉是乡亲”(《志丹陵落成移葬典礼祝词》)。他的《老妇行》《拉车夫》等诗都强烈控诉军阀混乱时的民不聊生。尤其是他的《老妇行》,犹如白居易的《秦中吟》,讲述了偶遇一老妇人,在战乱年间,一家人的凄惨遭遇,而诗人闻罢“怒发冲冠起!军阀盗贼真可恶!苛政猛虎向谁诉?归来闷坐为此句。”在将军已成为国民党高层,仍忧国忧民,战乱时期,国民党要员依然搜刮民脂民膏,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表示痛心。他的《黄河桥口占》充分表达出这种情感。
“猪羊骡马会兰州,吃得山空水断流;
桥上行人频拍马,河边舟子善吹牛。
八年战乱民心丧,四省沦亡国势蹙。
山河破碎家安在?我问将军羞不羞?”
二、刚正不阿,崇尚英雄
续范亭将军有松柏一样的高洁品质,同时,他的刚正不阿、崇尚英雄也让其能成大事。这种精神品质也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山西“表里河山,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导致山西自古就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历来就有“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的说法。所以,山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以晋阳为中心,北部多是游牧民族,而南部多以农耕为主,这就使得北部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不断碰撞、融合。所以,山西也就成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熔炉。这种民族交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最有名的如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而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总是从不断地倾扰、冲突开始的。《汉志》中就有记载:“太原、上党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他州剧。定襄、云中、五原,颇有赵、齐、卫楚之徒。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要不断抵御外族的入侵,山西渐渐形成了尚武的风气,民风剽悍刚劲。再加上,山西大部分海拔在一千米以上,山地颇高,土地贫瘠多石,且气候干旱。生长在这种地理环境中自然会生出一种刚烈的性格,这恰恰与南方的土壤肥沃、气候潮湿生出的阴柔性格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刚烈的性格会直接带来骁勇善战、争强好斗的个性来。
古往今来的三晋大地上诞生了多少英雄好汉,他们保家卫国、忠君爱民、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挥洒热血,例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卫青,北宋杨家将等。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一直以来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三晋儿女。在他的诗文集中,最能表现其刚烈气质的便是他的绝命诗五首。当然,这种刚烈气质与其爱国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当时的续范亭身为国民党高层,却并未同蒋介石政府同流合污,自身的利益相比祖国的安危,更在其次。为了能国共团结抗日,亲赴南京呼吁,而国民党当局坚持反人民内战的政策,他内心无限失望,“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䩄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最终选择在中山陵园剖腹明志,以激发全民抗日。这样的举动震惊全国,正如他的“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誓与祖国共荣辱,宁愿牺牲自己,来激发全民抗日,这件事足以表现出续范亭将军刚烈的性格。他的诗中还有不少是对蒋介石、袁世凯、阎锡山、汪精卫等与人民为敌、背离群众的人的痛陈。他披露袁世凯“变诈机警若市井,声如豺狼目似鹰”《袁世凯》;痛骂蒋介石“原为孙门信徒,……变作蒋氏走狗”《蒋氏走狗》;一针见血地指出阎锡山参加革命的目的是“左手提着同志头,右手觅取一等侯”《阎锡山》;大声呵斥汪精卫认贼作父的丑恶嘴脸“认贼作父很满意,……天皇是我老祖宗,……做事丢人又丧气;……奴才遗臭万万岁”《汪精卫渡海朝天皇》。对孔祥熙这样大发国难财的商人,也不留情面“出身本系洋奴来,专门会发国难财”《孔祥熙》;犀利的笔锋、质朴直接的语言,令人有种畅快淋漓之感。
从续范亭的诗文集中,我们窥见了他身上的忠义与刚烈。这是他身上闪光的地方,也是让后人敬仰的地方,而这两方面的精神特征恰恰是三晋本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山西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看到续范亭将军身上闪光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到续范亭精神气质的形成,从而弘扬了山西地域文化精神。
[1]李元庆.关公忠义精神与三晋文化[J].前进,2003(11).
J805
A
王昭晖(1979-),女,汉,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家作品研究及女性作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