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缘人的诗意逍遥
——贾樟柯电影中民俗意象解读

2017-01-24孙玉冰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汾阳樟柯民俗

孙玉冰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边缘人的诗意逍遥
——贾樟柯电影中民俗意象解读

孙玉冰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贾樟柯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导演,他始终把镜头推向身边普通百姓甚至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坚持底层叙事,弥补了缺失。

贾樟柯;民俗意象;边缘人

一、“民工导演”贾樟柯——自觉底层代言者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的山西汾阳,1993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小山回家》至2015年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贾樟柯的镜头总是少不了自己的家乡——山西汾阳小县城。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下的汾阳县城,到处都是破旧的废墟、电线杆子,随处在墙面可见的大大“拆”字,还有遍布在大街小巷的理发店、卡拉ok店、美容厅、杂货铺、维修家电,电话亭等,放眼望去更是一座又一座废弃的工厂,永远都在铺砌的沥青马路与老百姓住的青砖平房,来来往往都是车辆的杂乱声音,还有因过度发展重工业导致阴霾霾的天空。当整个国家都在全力加快前进时,他目睹了社会经济的巨变,目睹了许多神话,同样也目睹了被抛在后面的人。这样颓败的景象触动贾樟柯内心的创作欲望,他迫切地想用镜头把整个社会阶段性的变革记录下来,把视线落在被忽视的边缘人群中,他们或许是《三峡好人》里毅然寻找失散16年前妻的矿工韩三明,或许是《小武》里遭到最好的朋友、最爱的情人、最亲的家人三重抛弃的扒手,也或许是《任逍遥》里一心想要当兵挣脱小城市宿命却被查出身患乙肝的彬彬,亦或是《山河故人》里在汾阳文峰塔下坚守10年孤独生活的沈涛。

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列斯曾说:“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贾樟柯这么深刻地反映出这种变化”。贾樟柯的农村生活与北京求学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贫穷,体验人性,他关心那些牺牲自己身体健康去点亮城市霓虹灯的外来打工者,他在意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他异常专注地审视边缘人群并坚持用影像替他们发声,他愿意保护他们的尊严。

二、民俗意象:贾樟柯生命美学的关注

贾樟柯电影中不乏关于山西民俗事项的展示,包含以工匠民俗、交通民俗为主的物质生产民俗,以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为主的物质生活民俗,以方言、流行语为主的民间语言,以秧歌、剪纸为主的民间艺术四大类别,论者将根据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5部影片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展现的民俗意向。

(一)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与精神需要,对饮食文化形成的习俗事项和生活习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更是种类繁多。根据钟敬文先生《民俗学概论》中对于民俗事项的分类,大致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等五类。

《三峡好人》里,导演将整部电影分为四个小节,分别以“烟、酒、糖、茶”来区分。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物品,烟酒糖茶早已成为人们身边不可缺少的物质民俗,代表着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维系物。

“烟”往往是刚见面的两个人打招呼的联系方式,刚入奉节的韩三明不认识周边的人,便通过递烟来拉近与旅馆老板、工友、小马哥的关系。烟是一种来自民间最质朴而有效的社交手段。

“酒”的出现比“烟”要晚一个篇章,这是由于在普遍社交场合中,第一次见面站着聊聊天、询问些事情完全可以通过一起抽支烟来完成,当能够坐到一起吃菜喝酒的时候,证明感情进一步得到发展。韩三明见麻幺妹的哥哥时提了一壶从山西带来的白酒,第一表示见面随礼的礼节,第二希望通过礼物能获得麻老大好感,以便打听到前妻麻幺妹的下落。

“糖”带有甜蜜与幸福的意味,当韩三明历经困难终于找到前妻麻幺妹时,他问前妻“这些年过得怎么样?”麻幺妹只说了两个字“不好”,两人的婚姻最初纵使是买卖关系,纵使两人16年没见,但是在见面的时刻没有责怪、没有谩骂,只有轻声地慰问,以及麻幺妹手里的一块大白兔奶糖,此时的糖象征着两人对简单又甜蜜生活的朴素向往,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希望。

“茶”出现在沈红为丈夫郭斌清理杂乱物品时,一罐“巫山云雾茶”被留在尘封的柜子里。巫山云雾茶出产于重庆市巫山县神女峰为代表的巫峡群峰中,是巫山十大特产之一,具有茶色清澈、香色浓郁、鲜爽甘醇等特点。古有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以象征爱情的忠诚。但此刻沈红手中被遗忘的茶象征着爱情的消逝,婚姻也如同巫山云雾般虚幻,为影片后续两人的分道扬镳、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做下铺垫。

烟、酒、糖、茶这几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物质,也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电影里上升为具有鲜明特质和传统内涵的象征物,和琴、棋、书、画象征中国文人阶层的精神内涵和生活特征一样,它们象征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与情感特征,虽然平凡普通,却是平民百姓身边不可缺少的饮食,在他们身上凝聚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五味杂陈的生活具有了象征意义。

(二)语言民俗

方言是一个地方独特的语言,近年来各位导演为突出电影地域特色纷纷使用方言,比如2016年管虎电影《老炮儿》中的北京话,2006年宁浩电影《疯狂的石头》更是夹杂了重庆话、四川话、东北话、青岛话、天津话、河北话、唐山话等全国各地的方言。地方题材的电影运用方言对于人物塑造和风格展现上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展示本地风土文化、人情等。

电影《山河故人》里汾阳铁三角张晋生、沈涛、梁建军全程使用汾阳话对白,随着剧情的发展张晋生成为暴发户到上海生活,沈涛凭借加油站生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女老板,即使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地位渐长,但在任何场合他们都改不了一口的地道方言,甚至后来张晋生逃到澳大利亚生活,在全英文对话的环境中他仍然用着方言与人打交道。张晋生作为一个时代缔造出的成功企业家,他有聪明的经济头脑,学习普通话或是给自己请一名私人英语老师不是难事,但他没有。直至在国外,虽然也取了英文名paul,但他不管走得多么远,始终是来自山西汾阳小县城的张晋生。

与张晋生的乡音土语不同,在澳洲长大的儿子张到乐却丧失了说母语的能力。彼此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脉,十几年日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父子之间却不能正常交流,看似夸张的事情却让人心中隐隐作痛。经历26年的时间跨度,山河仍在,故人却不在,这部电影同样是一首对时间、对故人的悲情挽歌。

(三)交通民俗

《站台》讲述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等文工团演员在20世纪90年代的生存现状及爱情历程,他们是汾阳小镇里潮流文化的前驱,他们是向往外界大城市的得意青年。火车是偏僻小镇年轻人通向外界的唯一渠道,第一次遇到火车在轨道上呼啸而过时,文工团一群青年追着火车奔跑、呐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影片最后,崔明亮“闯荡”世界之后,一事无成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再次听到火车弛啸而过呜呜的声音,却再也没有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与激情澎拜,他只是斜躺着沙发上,再次昏沉地睡过去。

[1]贾樟柯.贾想1996-2006: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白睿文,连城译.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聂伟.第六代导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J905

A

孙玉冰(1993-),女,汉,山东淄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汾阳樟柯民俗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民俗中的“牛”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民俗节
科技下乡让杨家庄农户得实惠 山西汾阳科协联合省农科院经作所举办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会
漫画民俗
普通话习得研究
——以汾阳人学习普通话为例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