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017-01-24张广敏
张 广 敏
协商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张 广 敏
随着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基本建成,协商民主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协商民主的实践正在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回顾和总结我国协商民主的由来、发展和创新,深刻认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规律性,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协商民主重大意义
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表明,协商民主作为执政党的顶层设计,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回应了我国现代化宏伟实践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内在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有利于提升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又是不断提升党执政合法性的必由之路,在这过程中协商民主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是有利于拓宽民主政治建设渠道,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我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民主格局之下,协商民主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它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特点越来越凸显。由于它拓宽了民主政治渠道,促进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各级党政系统也越来越重视,协商民主因此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三是有利于化解社会深层矛盾,形成治理风险社会的新模式。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深层矛盾凸显,社会治理风险加大。协商民主通过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又是形成治理风险社会新模式的重要路径。
四是有利于培养政治文明社会下的公民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培养政治文明社会下的公民精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政治文明社会,又对公民提出了新的政治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含对公民的政治要求。协商民主鼓励和引导公民以更加温和、更具情感的参与和交流投入社会治理,这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又能为利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提供解决分歧与冲突的民主模式。
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具有独特的中国属性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将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的顶层设计,极大地拓展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空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着力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政治上的顶层设计,就越需要与基层创新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再好的顶层设计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因此,找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着力点是极为重要的。
(一)要着力搭建更多更好的协商平台
人大和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好这个平台的作用,首先要搭建好平台。特别是当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利益关系日益多元,不同群体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更多体制内的平台来表达各个方面的意见,协调各种关系,解决这些差异。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坚持了已有的协商形式,创新了协商载体。比如,建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已经成为全国政协的一个响亮的履职品牌。再比如,选择一些协商议题到代表或委员所联系的企业、高校、社区点,进行近距离协商,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民主开放的协商格局。
(二)要着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在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方面,党政领导机关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只有让工作的目标、意图和面临的困难为群众所了解,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必须有渠道能顺畅地反映上来,使利益和意见不尽相同的群众之间,有相互沟通的机会和渠道。因此,要让不同群体的群众通过协商民主平台,有序地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来,在体制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要进一步把民主协商平台逐步地向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开放,使政治参与的主体更加广泛;要把我们的组织形式逐步延伸到基层民主协商的范围中去,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更加通畅。把民主协商功能向社会及公共领域拓展,使政治参与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来保障公民有序参与协商的权利和渠道。
(三)要着力汇聚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本质属性的具体化就是让人有说话的地方,让人想说真话,敢说真话。协商民主就是通过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让人讲真话、道实情,通过交流增加了解,抛弃极端见解,形成比较通情达理的共识。
我们认为人大、政协的协商的形式可以再灵活再多样一些。比如,可以把协商会议开到现场,开到广场,让群众有更多即席发言的机会,进一步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有度的民主协商的氛围。对一次协商未能达成共识的,可以组织二次或多次协商,寻求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使党和政府的主张深入人心。
三、要着力提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协商民主素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关键在人,因此,必须着力提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协商民主素质。
(一)具有正直的协商品格
品格,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行和风格,实际上也就是初心。总结近年来开展的协商民主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协商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是群众的评价,不是人大或政协说了算。因此,为民协商,就是要通过推进和践行协商民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感到人大和政协离自己很近,跟自己很亲。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有正直的协商品格,应该是“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的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树立正直的协商品格,就要做到该坚持的原则敢于坚持,该坚守的底线要守得住,始终从有利于改革发展、有利于群众利益的大局出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说逆耳的忠言,决不为利益集团代言;做到心中装着群众,时刻牢记身后群众期盼的目光,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了解群众的甘苦冷暖,知难而进,真正体现我们的协商民主为了群众,协商民主成果惠及群众。
(二)要有强烈的协商意识
要树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平等协商意识。不能只听我说,不让你讲,甚至强词夺理,以势压人。在协商活动中,不能因为对方是党政部门,或是权力机关就畏惧权势,不敢说真话,甘愿做沉默者、寡言人。要消除顾虑、敢于发声、言之有据、据理力争,体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协商态度、协商水平和协商境界。
要树立求同存异的意识。协商过程要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要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充分交流。既能针锋相对,又能妥协折中、有进有退。坚持求同存异,换位思考,坦诚地交换意见,在民主协商中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从而增进共识。或许这种共识不是最优的选择,但要充分尊重,既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能强求一致。
(三)要有过硬的协商能力
过硬的协商能力就是熟练掌握协商民主的方法,做到商量的真、商量的深、商量的实。商量的真,是善用表达和交流,提出意见建议,态度友善、注意分寸;商量的深,是善于尊重多数、照顾少数,在各种意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商量的实,是把握协商的程序和边界,使各项对策符合法律和章程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在协商议政时要把握关键、发挥专长、凸显民意、体现特点,细化措施、细分责任、细排时间。
(本文作者: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总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张颖智
国家治理现代化,莫入认知歧途
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可以肯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关键之举,也必然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取向。
国际上讲的治理,旨在“去国家化”,前面自然不会有“国家”这两个字。而我们所说的是“国家治理”,这就存在张力了。我们的国家,包括执政党和政府,肯定在整个治理体系中依然长期处在中心地位,这与国外的“治理”理念是不同的。
过去我们提“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说到底可归结为“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把我国的现代化从“器物”上升到“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核心是制度现代化或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一些人热衷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理国家的“灵丹妙药”,而对封建主义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警惕,甚至形成了一股复古主义的反现代化思潮。应当认识到,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是前现代的产物,其政治文化总体上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悖的。
现代民主和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制约权力,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特权和腐败等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代民主和政治的优越性就在于依法治国,以宪法约束政府。就此而言,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难点,不是治民而是治官。
(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12月6日 胡 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