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分野及其经验启示
——写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2017-01-24周泉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俄国资本主义

周泉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

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分野及其经验启示
——写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周泉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

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欧洲经济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差异,使曾经“以欧为师”的俄国开始面临着不同于西欧工人运动的新情况。随着俄国革命的不断高涨,双方的理论和实践分歧逐渐暴露并不断扩大,曾经同属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俄国布尔什维主义和西欧社会主义最终分道扬镳。世界社会主义历经了五百年的风雨,重新回顾和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我们正确把握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更对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历史分野 分裂根源 经验启示

20世纪初,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分野世纪。第二国际的分裂,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野,最终促使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两种不同社会主义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野,这两种社会主义传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各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分野的历史背景及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欧洲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使得工人阶级争取合理的政治和经济权利成为可能,资产阶级也开始拿出积累的部分财富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待遇和福利。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产生了分化,产生了大量生活富裕的工人贵族。西欧的工人运动也开始在这种对现状的满足中慢慢转入低潮。而在东方,东方社会落后和强大的专制统治,极大的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和经济上的封闭性以及落后的物质基础,使得工人阶级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极为渺茫。东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在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带来东西方社会越来越大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下分道扬镳。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在接近一个世纪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在无数次罢工斗争中显示出了其伟大的组织能力和革命能力。19世纪中期,随着欧美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以电气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工人以更高程度和规模被集中起来,进行更加精密化和标准化操作。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率也越来越高,金融资本的流动和垄断也更加迅速。“与这样的发展同时,大工业看起来也有了某些道德准则”[1],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得到提到,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不那么明显。”[2]在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发达欧洲国家,工会组织已经普遍设立。资产阶级从工人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没有工人阶级的帮助,资产阶级永远不能取得对国家的完全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这样,两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就逐渐改变了。从前被所有工厂主视为可畏之物的工厂法,现在他们不但自愿遵守,甚至还容许将它推广到所有的部门中去”。[3]资产阶级更宁愿看到工人阶级在有法律秩序的约束下,来表达他们的不满,而不要看到经常演变成令人头疼和不受控制的声称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再造一个乌托邦世界的暴力活动。

随着工人阶级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人阶级状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西欧,出现了大量的食利者阶层,包括从事服务和管理的工人阶级。这类工人生活待遇较好,社会地位也较高,在适应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在同普通工人疏远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蜕化成改良主义者。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和蜕变为后来改良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二)20世纪初欧洲革命的消沉与俄国革命的高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新发展和新变化,深刻改变了工人运动的格局。西欧工人运动的持续低落与俄国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本身以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斗争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家对工人阶级采取的阶级调和政策收买了一批工人阶级,促使工人阶级内部产生了分化。1890年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工人阶级在议会的合法斗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使得改良主义主张滋生。在1900年召开的美茵兹代表大会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普遍认为 “运用合法的手段来发展社会民主主义比非法手段和暴力变革好得多”[4]。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围绕着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争论不休,这也为后来社会主义运动分野埋下了伏笔。

在俄国,虽然1861年彼得大帝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勉强走上了资本主义缓慢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沙皇专制以及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大量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俄国农业仍然占据优势,全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6%,从事工业的只有10%”。[5]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不仅没有减轻统治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反而使这种压迫关系更加明显和更加带有压迫性质。

由于尼古拉二世的血腥统治政策,一战爆发前俄国国内矛盾极为尖锐。“从1907年到1910年之间,每年都有两千或者两千五百起农民反抗斗争,特别是1910年更是超过6000起。”[6]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之前,俄国工人运动也逐渐活跃,罢工斗争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仅1912年参加罢工的人数就达到约100万人,是1911年的10倍。不管统治者采取何种镇压政策,这种反抗的革命形势一直延续到了1917年革命最高潮的到来。

(三)第二国际的公开分裂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分野

1917年俄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以及十月革命的成功,将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了第二国际的范围内,并最终导致了第二国际分裂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野。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俄国共产党人更加确信:欧洲革命的主客观形势已经完全成熟。列宁多次预言,欧洲的革命即将爆发,认为“我们将不会孤军作战了”[7]。对比俄国对革命的乐观估计,欧洲则仍然沉浸在议会斗争胜利的喜悦中。“工会中工人的多数并没有要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愿望,他们实际上希望的是尽快建立议会民主制,恢复经济,保证工人在合法斗争中的权益”[8],工人运动在政府的子弹和面包政策下逐渐偃旗息鼓。

面对着这种情况,列宁等人认为,欧洲革命迟迟未能发生,主要在于右派的 “社会爱国主义者”和中派的“机会主义者”对革命的怯懦。面对着布尔什维克党的指责,西欧的工人领袖们一方面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和形势不具备,不能强行推进革命。另一方面,不留情面地批判“通过少数人发动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强加给人民的俄国式做法”。考茨基甚至称十月革命是 “一个妇女为了缩短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的剧烈运动,以致早产。”[9]

1899年的米勒兰入阁事件已经将各国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分歧逐渐暴露无遗,围绕着对米勒兰事件的争论,第二国际实际上分裂为三派。一战爆发后,社会民主党人之间的相互背叛,直接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瓦解。1919年3月,共产国际正式成立,这个国际后来也被称为“第三国际”。1919年2月右派的“伯尔尼国际”成立,伯尔尼国际也被叫做“第二国际”。1923年“伯尔尼国际”和后来的“维也纳国际”合并,成立了和“共产国际”相对抗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这标志着20世纪初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分野,两个国际之间逐渐开始了数十年的长期对峙。

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分裂后两种不同传统的形成及根源

1919年是社会主义运动大分裂的一年,“伯尔尼国际”(第二国际)和“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相继成立,标志着第二国际内部公开分裂的完成,社会主义运动分道扬镳。从此之后,东方社会开始了以苏俄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传统,西方社会则开始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

(一)俄国布尔什维主义传统的形成及根源探索

早在1915年和1916年的两次齐美瓦尔德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党便提出要与 “社会爱国主义者”分裂。布尔什维克党人认为欧洲革命的成功,必须是以同右派的社会民主党,特别是同“完全丧失前景,空前的模棱两可和精神贫乏,极端的市侩气息和思想上无比怯懦”,甚至帮助“扼杀俄国革命”[10]的中派考茨基分子彻底决裂为前提。十月革命的成功使来自国际左边的革命思想--布尔什维主义成为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运动的重要传统。对东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俄国的共产主义传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实践根源。

首先,落后的制度关系。历史上,包括俄国、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封建的生产关系长期占据着社会政治生活中心,使得资本主义在开始发展的时候便走向畸形。俄国是1861年改革之后才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20世纪初之后的事情了。随着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长期束缚,而旧的生产关系只带来剥削,而不带来一丁点的物质改善,贫穷的一无所有的人们只有组织起来颠覆整个旧的生产关系了。布尔什维主义之前的政治体系是依存于并服务于旧有的生产关系而存在的。旧有的生产关系最大的弊端是其对新生产关系的排斥而导致对生产力的阻碍,与落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政治系统也存在封闭和保守的反动特质。封闭的政治系统,因为其缺乏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以及反动性,往往容易在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的时候爆发人民革命。

其次,特殊阶级结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畸形不仅导致东西方革命的主体力量不一样,还导致它们被组织起来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一方面,以俄国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决定了占社会人口多数的中下层农民、小手工业者等在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落后导致下层阶级间利益分化受到抑制,农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相对比较一致。这也导致革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没有说不清的利益牵挂和牵绊,更容易被组织起来革命。在东方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工人阶级并不一定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但却是理所当然的革命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因其受到的压迫和奴役程度,也被作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被吸收到队伍中来。因此,东方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往往具有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

最后,革命的思想基础。历史上长期的集权专制统治,决定了东方社会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理念和基础极为薄弱。在这种专制统治极为强悍的国家,国民情绪往往呈现两极化,软弱下的依附和激进下的革命。在俄国这样封建统治极其强悍的国家里,历次深刻变革社会历史的行为都不外乎是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秩序。这次同样不例外,在这些旧势力垂死挣扎前到处疯狂镇压的国家里,要想彻底变革秩序,仿效西欧的议会斗争、罢工集会等合法手段是极为不现实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任何倾向出革新政治的改良主张和行为的萌芽都会被旧政府无情地绞杀在摇篮里。所以,反动的势力越是强大,改良的愿望就越缺乏土壤,革命的要求就越是高涨。

(二)西欧民主社会主义传统的形成及根源探索

1899年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整理出版,书中系统阐述了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这部著作成为后来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争相效仿的典范,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运动,民主社会主义传统也被认为是从伯恩施坦开始。

在20世纪中期以前的主要时间里,如果说布尔什维主义代表着革命的社会主义传统,那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出台则代表着一种温和的改良道路。同样,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传统形成有其经济社会根源。

首先,包容的价值观。欧洲经历了两次思想启蒙运动,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欧洲的宗教改革等运动,从思想上确立了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多元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些非排他性的价值观在特殊时期展现了它的包容性,这些原则深刻影响着欧洲特别是西欧近现代以来的政治理论和实践。

其次,开放的制度体系。虽然20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逐渐体现了其将反对阶级维持资产阶级统治体系之内的适应性。在东方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欧洲的资产阶级在内外压力下也在调整统治政策,包括工人阶级在内各阶级开始享有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权利,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待遇也明显改善。不仅如此,关于议会选举、游行示威、工会组织等方面的法律也陆续出台了。相比东方社会的政治高压统治,改革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欧洲随时可能高涨的革命情绪。从欧洲历次的罢工游行的结果来看,极大部分的工人起初由罢工游行变为武装起义的初衷莫不过是对更多更好的经济和政治权益的争取罢了。而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为工人阶级提供了通过众多的合法手段改变现状的途径,因此,革命手段退到次要位置了。

再次,趋于稳定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工人阶级逐渐分化。经济的发达程度导致了多元结构的阶级产生,阶级间利益越来越分化和交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阶级越来越与旧社会保持和发展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融入到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这使得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既难以管理又难以组织。另一方面,中间阶级开始成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在剥削工人阶级的同时,又具备了建立和完善工人工资和福利体系的物质基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建立了超高的福利制度,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生活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工人阶级与旧社会开始产生越来越多并将产生更多的新的利益关系。

在福利制度下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又变成了维护和稳定资产阶级社会的重要力量。就这样,在主动和被动、情愿和不情愿之间实际改善了工人生存境遇,通过议会制度吸纳一些以前不愿意接纳的人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一边在经济和政治上自我调节和完善,一边将革命的情绪消解在社会发展的巨大洪流之中。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分野对各国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启示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仍旧遭受着巨大的困境,分析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分裂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和启示,对于各国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东西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结构差异。两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实质上分别显现了两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一方面,东西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上原本就存在很大差异。欧洲特别是西欧经济得益于有利的政治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起点高、速度快。而东方的俄国等国家落后的因素始终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难以建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最先萌芽和发展的西欧在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产力。发源于西欧的两次工业革命更是从各方面加深了东西方社会在经济、政治上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裂痕。这种社会现实的差别最终也反映到了革命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和对立,并最终导致了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从最初的合作走向对抗。另外,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以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为前提的。这也是后来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对资本主义不断增强的经济依赖,并最终放弃暴力革命而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做有限改良的原因。

(二)要互相尊重各国对于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探索

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负责态度,才能在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取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成就就是在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渐确立的。东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为什么会最终走向分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双方都犯了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而是不管不顾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经验强加给别人。

在双方在各自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初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相互攻击,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的国际左派集团坚持认为以俄国革命胜利为标志,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到来,西欧应该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迅速发动欧洲革命;而以德国为首的西欧社会民主党则坚持认为当前欧洲的革命主客观形势不具备,并且认为由少数人发动革命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而西欧的议会民主斗争正是当前欧洲革命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最有前途的形式。

布尔什维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相互的攻击直接导致了二战前纳粹主义的上台。布尔什维克党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最后也促进了苏联大党和大国主义的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苏东剧变也产生了影响。

(三)要努力探索和完善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的长效沟通和协调机制

在第二国际解散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际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工人党国际和共产国际分别领导的不同倾向的社会主义运动。两大工人组织之间有合作,但是对立是主要方面。一方面,双方在革命还是改良等基本原则上的分歧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第二国际解散之后,各社会主义政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也是导致各方不能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

第二国际分裂之后,三个国际性工人政党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性合作。然而,这次由第二半国际提议,并积极促成的由三个国际工人组织代表参加的柏林联席会议,最终因为双方的重大策略和原则分歧而宣告破产。随着中派的伯尔尼国际宣告并入维也纳国际,左派的共产国际和右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之间在柏林联席会议之后仅存的政治互信丧失殆尽。第二半国际的倒戈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分裂行为,两大工人组织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这种相互分裂的对立情绪一直延续到德意法西斯上台,欧洲政治社会形势改变。但是,长期的对立和分裂而导致的政治互信的丧失使双方的敌视和排斥情绪积得太深,双方只进行了有限的合作。这种情况在两大工人组织上层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工人组织中的上层既期望合作又害怕过分接近而丧失原则。因此,这次主要由下层党组织推动的合作最终也因为长久以来造成的政治隔阂而走向彻底分裂。自此,直到共产国际解散,两大国际组织再也没有进行任何合作。

(四)要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1912年的欧洲乌云笼罩,帝国主义主义之间的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面对紧张局势,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联合签署了《巴塞尔反战协定》,表示各国社会民主党将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然而,就在一战爆发前后,欧洲众多社会民主党纷纷撕毁协议,不仅投票支持本国对外战争预算法案,还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政府,站在本国政府对外战争的立场上。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后来国际工人协会的组织上的解体。

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本国民族利益之间,马克思向来倡导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基础之上的民族利益是有利于各国解放的。马克思曾经回答爱尔兰民族解放和英国工人阶级解放关系问题上,曾经明确说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是英国无产阶级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11]。也就是说,如果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仍然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不仅使弱小民族处于不平等地位,也使无产阶级实现本国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成为各阶级嘲笑的空话。

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因此,正确处理民族利益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之间关系,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平等交往,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团结互助,就是要坚持世界范围内一切追求和爱好和平、自由、平等、民主之进步力量间的真诚合作。共同反对战争和奴役,反对饥饿和贫困。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最大程度的自由和解放。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273,274-275,279.

[4]史义人.国际共运史疑难问题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45.

[5]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3.

[6]诺索夫.苏联简史 (第1卷)(下册)[M].三联书店,1977:439.

[7]列宁全集 (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221.

[8]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6.

[9]考茨基.论无产阶级专政[M].三联书店,1963:54.

[10]季诺维也夫.论共产国际[M].人民出版社,1988:5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75:656-657.

责任编辑:夏明珠

2016-12-28

周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俄国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