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2017-01-24陶砥杨力源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民政治研究

陶砥 杨力源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陶砥 杨力源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成果、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关于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关系研究的成果,总结其各自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群众路线 政治参与 综述

一、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和根本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有大量涉及群众路线的研究,加之党中央从2013年6月18日开始启动以务实、为民、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得群众路线在2013年、2014年成为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在中国知网搜索题名中含有 “群众路线”的文章,2013年的搜索结果有8818篇,2014年有19230篇,群众路线的研究热度可见一斑。关于群众路线的主要学术专著有:杜李的《论群众路线》,林叶之的《群众路线和认识方法》、俞思念的《论党的群众路线》、余心言《群众路线十题》、沈宝祥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新议》、李君如的《党的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陈艳南的《论党的群众路线》、冯俊的《执政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研究》、罗平汉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吴寒斌的《永远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等等。关于群众路线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景跃进的《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侯少文的《创新群众路线的当代境界》、罗平汉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方涛的 《从中共党章看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群众路线在不同阶段的演进:由邓小平论述观察》和《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三个维度》、齐卫平的《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和《坚持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当代意义——“为民务实清廉”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艾四林和康沛竹的《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石仲泉的《群众路线: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等等。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论述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涵。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要首先论述这一问题,都承认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地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群众史观的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1]这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原点和理论基础,这一点是所有相关研究都予以肯定的。而党的文件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已有定论,所以相关研究也都围绕着党的论述进行展开,或分析群众路线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如方涛的《从中共党章看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群众路线在不同阶段的演进:由邓小平论述观察》,或研究某一历史人物的群众路线思想,如艾四林和康沛竹的 《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石仲泉的《群众路线: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方涛的 《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三个维度》等,并无根本分歧。

第二,梳理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为了论证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学者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都会回顾其发展历程,其中最为详细的是罗平汉所著的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他认为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萌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的艰苦环境中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后得到延续,从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出现挫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发展和创新。这一发展历程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熟的[2]。总之在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上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但也存在轻微分歧,这种历史考察上的分歧对于群众路线的现实研究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党对群众路线的内涵已经有了充分的论述,学者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就会显得缺乏新意,所以大部分研究都是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展开的。比如林叶之在1957年出版的 《群众路线和认识方法》中专辟一节论述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和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根本不相容的。"俞思念在1991年出版的《论党的群众路线》中将群众路线与深入基层、反腐倡廉、加强监督等具体问题向联系,并开始注意到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法规化的问题。吴寒斌在2015年出版的《永远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中结合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详细研究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这种现象体现出了群众路线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可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启发。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关注度不稳定。从2016年11月25日的检索结果来看,2012年中国知网上题名中含有“群众路线”的文章只有185篇,2013年就增长到8818篇,2014年更是达到19230篇,2015年就迅速回落到1567篇,2016年又仅有505篇。可见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第二,视角有待多样化。群众路线的相关研究大量集中在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使得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视角十分单一。要在新时期取得群众路线相关研究的重大突破,就必须以多学科的视角思考这一问题,引进相关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理论,这是当前的研究中十分欠缺的。

第三,视野有待拓宽。从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关于群众路线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就群众路线而论群众路线,这种现象对于群众路线本身的理论阐发并无太大坏处,但却严重限制了群众路线制度化和长效化方面的研究,因为不结合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不联系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很难将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实效化。当然也确实有学者在群众路线的研究中注重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还没有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

第四,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关于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和理论阐释已经做得相当透彻,但是对于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实证方面的调查研究,这使得关于群众路线的进一步现实思考缺少详实的依据,也使得一些具体问题被忽视、掩盖。

(三)研究趋势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结束后,群众路线的相关研究数量明显减少,但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是挖掘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发,二是开始广泛关注群众路线的制度化问题。尤其是制度化的问题,几乎是近期相关研究都要提及并论述的。

二、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在此过程中许多相关的西方概念和理论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协商就是其中之一。关于政治参与的专门研究数量较多,如陶东明和陈明明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邱永文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王明生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王绍光的《中国·治道》和《中国·政道》、房宁主编的《中国政治参与报告》、王立京的《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郭忠华主编的《中国公民身份--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铁锴的《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史卫民等著《中国公民政策参与研究》等等。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考证政治参与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内在地孕育出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要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就必须对政治参与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清楚的认识,所以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都会先阐述政治参与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即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就已经出现了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现象,之后中世纪市民社会在政权与教权的夹缝中得以逐步发展壮大,并开始了市民国家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这就出现了通过政治参与沟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近代民主理论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正是通过大规模的政治参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建立并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的概念虽然是在二战后才提出的,但是政治参与的传统却贯穿在西方从中世纪至今的政治发展历程中[4]。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基本可以达成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学者们普遍承认政治参与体现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

第二,梳理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学界普遍认同在近代以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参与实践出现了萌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政治参与的问题,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当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之后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曲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政治参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同政治参与是一个从西方传入的概念,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视为阻碍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习惯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鼓励群众参与政治,并认为应当将减少这种动员式政治参与作为促进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政治参与的类型和动力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相关范式和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有学者根据驱动因素的不同将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榜样案例示范型、特殊职业属性驱动型、特殊事件和议题点发型仇恨泄愤型、表达支持型、宗教民族感情推动型、虚拟途径激发型、响应号召型。[5]有学者将其分为:信念性参与、分配性参与、服从性参与和强制性参与。[6]也有学者从根本上进行概括,认为市场经济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根本动力。[7]不能将这些不同的看法视为根本性的分歧,而应当将其视为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

第四,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都非常注重实证性,很多研究都是建立在详实的数据之上。如政治参与蓝皮书系列,每年都会出版数据报告。2015年的报告考察了公民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的性别、年龄、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异,并对考察数据进行了分析。王明生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将下卷作为实证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史卫民等著《中国公民的政策参与》通过向北京和广州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对该群体的政策参与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

第五,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关于政治参与研究的根本分歧就体现在这一方面,从根本上讲,这种分歧是西方道路和中国道路的分歧。有些学者以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试图以西方经验推进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发展以公民为本位的中国特色公民政治、发展民生优先的社会主义,并依据马克思关于国家不是社会的主宰而是社会的产物的观点,提出建设社会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政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公民主体"理念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直接选举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的代议机关。[8]也有学者揭示了公民社会的弊端和虚伪性,提出了建立人民社会的主张,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与西方的、自上而下的逆向参与的设想。[9]这体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但第二种思路尚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在政治参与的的研究中,仍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的干扰。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整体研究水平较低。有学者通过分析相关著作的被引用次数发现国内政治参与的相关著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政治参与的经典著作。

第二,尚未构建起相关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当前国内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基本还在西方所建构的体系和框架内进行,使用的主要还是西方学者提出或定义的概念,这使得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无法摆脱西方学者预设的路径或结论。

(三)政治参与的研究趋势

在关注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基础上研究有效性的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探讨政治参与的新手段。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情况。

三、关于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

关于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王绍光的《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中国民主政治之道》和 《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王可园、吴常柏的《群众路线的“逆向参与”品质及其现实价值》,孙景珊的《群众路线和民众的政治参与》,张瑞才、唐东生《群众路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张光辉、董业宏的 《群众路线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的逻辑契合》,赵艳华、袁为海的《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性探究--以民主政治为分析视角》,孙存良、倪进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王彩波和庞达的《“群众”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参与》等等。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也并不完全等同。“参与式民主主张公众自下而上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与群众路线源于先锋队的先进性的逻辑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深入群众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良性的政治过程,势必有利于达至一种良善的政治状态,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群众路线的贯彻能够为参与式民主的成长,特别是公众参与质量和有效性的提高创造条件,因为群众路线的贯彻可能会使因公众参与而进行的利益表达更容易传输到决策中枢中去,有利于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议程中,有利于把公众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也更有利于解决公众的利益诉求。”[10]但是,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并不完全等同。“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群众路线作为党争取人民支持,取得政权和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政治参与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的,是人们的一种政治权利,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来保证。 ”[11]

第二、与群众路线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有“逆向性”的特点。“群众路线的‘逆向参与’与西方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区别。西方的政治参与以公民权为起点,认为公众有权利参与政治或公共事务,公众首先要有参加政治事务的意愿和能力,然后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决策者坐等公众参与‘进来’。群众路线的‘逆向参与’则强调决策者‘走出去’,主动深入到民众中去,与民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民意,维护群众的利益,同时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经验和智慧,吸取民智。”而作为西方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的选举 “只不过是普通民众向政治精英授权的一种形式。选出来的精英们不必原汁原味地代表人民,只需代人民议政、替人民做主即可。”[12]与中国式的“逆向参与”相比,其虚伪性暴露无遗。

第三,通过贯彻实施群众路线可以促进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研究普遍认为,植根于中国实践的群众路线为思考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视角,可以以此为启发探索出一种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参与模式。

(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这些研究都具有独到的观点和视角,都意识到了在政治参与问题上应当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它们只意识到了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的“舶来品”,需要适应中国的实际并在中国生根发芽,群众路线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上的启发。但却忽视了群众路线作为形成于革命战争时代的思想理论,同样需要继续深化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其自身也面临着被虚置、被形式化的危险,没有认识到通过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为群众路线的时代化做出贡献。简而言之,这些研究没有认识到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三)研究趋势

将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研究基本都出现在近几年,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充分论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后,这种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并细化,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1]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6).

[2]刘毅强.对群众路线成熟标志的一点看法[J].桂海论丛,1992(5).

[3][7]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6]陶东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王明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人民出版社,2010.

[9]王绍光.中国·政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张光辉,董业宏.群众路线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的逻辑契合 [J].领导科学,2011 (35).

[11]孙存良,倪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12]王绍光.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J].开放时代,2014(2).

责任编辑:许岭

2016-12-30

陶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力源,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研究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治攀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