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韩情态表达对比及对韩汉语情态动词教学研究综述

2017-01-24王飞华成美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偏误情态韩语

王飞华 成美玲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汉韩情态表达对比及对韩汉语情态动词教学研究综述

王飞华 成美玲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通过理论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情态或双语情态对比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韩汉语情态动词对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韩汉语情态动词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探讨的内容则更少,并且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的层面,理论深度不足。

情态;对比;汉语;韩语;对外汉语教学

情态表达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都会利用一定的手段来表达情态,但使用的手段有所有不同。汉语中主要使用的是情态动词。而韩语中表示情态的手段可分别属于依存名词、词尾和辅助形容词。汉语情态动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韩汉语教学也是如此。近年来,汉韩语情态表达的同异及对韩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本文将对情态对比、汉韩情态对比以及对韩情态动词的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做一简要综述。

一、汉语情态及韩语情态表达的界定

汉语的情态动词由于缺少形态方面的标准,在确认时有一定的麻烦,因此定出的鉴别标准很多,得出的类差别也很大。情态动词不仅有与一般动词划界的问题,还有与副词的划界问题,很多情态动词与副词有相似之处。

这些划分标准一般以分布特征为依据。与副词的区分标准有以下几点:(1)能否单独回答疑问;(2)“X+不+X”形式里能否出现;(3)“不+X+不”形式里能否出现;(4)能否充当谓语;(5)能否受副词修饰。凡是能够修饰动词的就是情态动词。但是各人对这些标准的运用是不同的,因此有时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一定”通常认为是副词,但也有人将“一定”归为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与一般动词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X+不+X”标准,情态动词可以出现在这格式里;(2)“很+X”标准,情态动词可以加“很”;(3)“X+‘了’、‘着’、‘过’”标准,情态动词不能加这些时体成分。但不同的人在标准运用的多少上还是有差异。例如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里指出的情态动词特点如下:只能带谓宾动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标准差异导致情态动词的外延有大小,如马庆株可以多到68个。总之,汉语的情态动词具体有哪些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看法。但其中心成员是明确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初中级汉语学习中出现的几个情态动词来进行对比分析,如:能、会、可以、要、必须、愿意等。

二、情态学理论、汉语情态、汉英情态对比研究概述

情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实有非常系统的理论。但这一理论主要在西方的情态研究中比较兴盛,在汉语中的运用,是最近十多二十年才开始的。而这一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还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很多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情态对比,还滞留于最传统的从义项出发来进行。而具体到汉韩语情态对比,则相关理论的运用更不理想。关于情态的研究很多,可以简述如下:

(一)西方英语等印欧语言情态研究

Lyons(2000)和Palmer(1986)对现代西方情态的较早研究为后来研究的兴盛起了奠基作用,确立了情态研究的许多基本概念、范畴、分类和研究方法,构成了情态研究的一个总框架,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出发点。但西方这些研究中,涉及汉语的非常少,即使是类型学的研究中,以汉语情态动词等为分析对象的也非常少。

(二)汉语情态及其汉语二语教学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内对情态的研究开始自觉利用西方情态理论进行。包括:(1)汉语情态系统的总体框架研究,研究较少。彭利贞(2007)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汉语多义情态动词解释系统;(2)探讨某种情态类型及其演变的研究增长较多,如冯军伟(2010)、王晓凌(2007)、等对认识情态表达、现实与非现实、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和可能性认识情态动词等的语法化研究;(3)具体情态动词及情态副词的句法表现如意义、否定、疑问、情态动词共现、语用等的研究较有深度,如宋永圭(2007)等。

情态的汉语二语教学研究。最近十多年,结合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探讨情态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基本模式是选择一个或几个情态动词或副词,进行句法或语义分析,再结合偏误分析,探讨了教学策略。陈若凡(2002)和张晓睿(2011)则对留学生习得“能”和“会”的情况偏误进行了分析研究,前者在汉英语言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策略,后者则重点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这两个情态动词在不同水平等级留学生上习得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吕兆格(2003)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考察了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能愿动词时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进行汉英汉日情态动词对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偏误类型,探求了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如欧倩(2007)将情态动词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联系,探讨了情态动词理论研究中成员的确定、依据义项的分类、情态动词时间表达上的作用等,同时结合留学生偏误分析,探讨了这些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李冰(2008)对比研究了“可以”和“may”两个情态动词,总结了二者在情态表现上的共性,如都有认识情态义和道义情态义,在具体情态义项上有很多相同。其差异为:“可以”只涉及未来,而“may”涉及过去、现在和将来;道义情态上,二者有针对施事和针对命题的区别。张丽(2008)也对这两个词的学习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这些研究总体来看,有以下不足:(1)理论深度欠缺;(2)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往往只针对一个或几个情态动词或副词进行教学研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汉语情态动词的系统性分析;(3)系统性汉外语情态对比分析较少。

(三)汉英情态对比研究

这一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如:系统地进行汉英情态动词对比的研究开始起步。向二兰(2011)的博士论文着重研究汉英助动词在句法领域的共性与差异,其中较多涉及情态动词,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Renzhi Li(2003)的英文博士论文对比了汉语和英语的情态动词系统,但主要是对两种语言的情态表现各自做了较详细的描写,从对比来看,其实不是非常深入。

三、汉韩情态对比及对韩汉语情态教学研究概述

(一)汉韩情态对比研究

汉韩情态表达的对比研究,目前为止也不算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上面,理论深度不足。

许福姬(2011)主要对比了对汉语能愿动词“要、想、敢、应该、值得、能、会、可以”与韩语情态表达进行了对比,作者从每个汉语情态动词的义项出发,分别对应了每个义项在韩语上相应的表达式。这种对比,虽然很细致,但也有点繁琐,不容易让人从总体上把握一类或一个情态动词的语法表现在韩语中的对应关系。如作者对比“要”时,有四个义项的差异,对比“能”时,有六个义项的差异,这些义项都基本对照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但这么多的义项,每个都分别列出其与韩语情态表达的差异,显然非常繁琐,没有概括性。

林珠里(2011)也进行了汉韩情态动词比较分析,从共性方面,指出二者在与其他动词的共用、不能重叠、同句共现、两次否定等方面有相似性,在以下方面二者有差异:汉语情态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韩语情态动词不能,汉韩语情态动词形成正反问句语感不同,二者的否定形式也不一样,句法位置不一样。不过,作者在对比时,有一个基本问题并没有搞清楚,韩语情态表达有依存名词、语尾、补助形容词,这些严格来说并不能认为是韩语的情态动词。

尹智铉(2012)对汉语情态动词“能”与韩语相应情态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细致分析了“能”在句法结构中的前位成分和后位成分,分析了“能”的句法功能与韩语相应表达的同异,其分析较为细致、有深度。

此外,李颖(2013)对情态的定义、特征、分类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汉韩情态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最后,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情态助动词与韩语情态结构,并将其形式特点进行了对比。

高佑京(2012)则对汉语情态动词“会”与相应的韩语表达形式进行了对比。作者先将“会”分为“会1”“会2”,就其句法特征与韩语中的相应形式进行了对比,于接着作者又从语义方面进行了汉韩对比。

总体来说,汉韩情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这样一些不足:(1)有深度的系统性对比研究并不多,迄今为止,有关情态对比的专著还较为鲜见;(2)在进行对比分析时,理论运用有所不足。最主要表现在对情态理论的运用较为粗疏。情态学理论在西方研究非常成熟,甚至不同语言间的情态对比研究也很多,但西方有关汉韩语情态对比的研究极少。情态对比属于语言类型学领域,但上述的研究中,第二种研究具体情态动词的,基本都没有有意识地在类型学的视野下来进行。

(二)对韩汉语情态教学研究

如前所述,专门进行汉韩情态对比研究的文献实际上非常少。这些少量的文献中,还有一些情态对比研究也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对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针对韩国学生进行汉语情态的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有关对韩汉语情态教学的文献也有一些。

许福姬(2011)在对汉语常用情态动词的韩语对应表达式进行了义项式的分类对比后,进行了韩国学生汉语情态动词学习时常见偏误的调查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总结了偏误类型,一个是因词义混淆而出问题,一个是句法位置错序,一个是否定形式掌握不当,并提出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几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慕海珑(2012)对韩国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学习的“能”“会”“可以”进行研究,确定其韩语对应形式,进行义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找出韩国初级水平学习者在“能”“会”“可以”的偏误主要类型,进而解释偏误,提出教学策略。

张丽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会”与“能”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不仅混用“会”与“能”,“能”与“可能”“会”与“可以”的混用情况也比较严重,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张红做了针对韩国中学生情态动词“能”进行了语义、语法、语用的偏误分析,并以韩国光州第五中学的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了理论严谨、步骤清晰的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其教学设计具有很好的实践性,比很多文献中所提出的较为空泛的教学策略更有参考价值。

总体来看,这些有关对韩汉语情态动词教学的文献,都对汉语情态动词从义项出发进行了语义、语法或语用的说明,大都指出了韩语情态表达的形式较为多样,偏误类型的归纳,也多集在在相似的几类。应该说,对于情态动词义项的分析及偏误类型的分析,都没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相当多的文献,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时往往流于肤浅,其策略过于笼统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类似于张红的任务型教学完整设计,还比较少见。

[1]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Renzhi Li.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Ann Arbor: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04.

[4]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

[5]高佑京.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李冰.“可以”和“may”汉英情态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7]李颖.试比较汉韩情态表达方式[J].科教文汇,2013(5).

[8]林珠里.汉韩能愿动词比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吕兆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

[10]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D].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1]欧倩.情态助动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12]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4]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

[16]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7]许福姬.对韩国留学生汉语能源动词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8]尹智铉.汉语情态动词“能”与韩语相应情态表达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9]张红.韩国中学生能愿动词“能”的任务型教学设计——以韩国光州第五中学为例[D].辽宁大学,2014.

[20]张丽.韩国留学生“会”与“能”的偏误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1).

[21]张晓睿.留学生“能”和“会”的习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G642

A

本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韩情态动词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项目编号:201510636022)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由王飞华指导,成美玲为课题负责人。

王飞华(1971-),男,江西安福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对比、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成美玲(1995-),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偏误情态韩语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韩语称赞及应答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新媒体学习软件在韩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