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金会研究综述
2017-01-24林发琛
林发琛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一、文献概述
社区基金会起源于1914年的美国克利夫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区基金会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2年,全球共有超过1750家社区基金会。其中,美国有700余家,德国有259家,加拿大有187家,英国有 56家(Charles Stewart Mott foundation)。相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的产生晚了近一个世纪。虽然我国社区基金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自2008年中国成立首家社区基金会——深圳桃源社区基金会后。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9月,我国成立的社区基金会64家。其中,广东深圳有25家,上海有36家,北京、天津和重庆各有1家[1]。
国外学界对社区基金会的关注和探索源于1914年美国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的成立。在此之后,国外学界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并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整体而言,国外学界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基金会本身的研究,包括其自身规模、市民愿景、目标定位、关注领域、资助特征及存在问题等。二是对社区基金会与社区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与社区发展、社区参与、社区社会资本、治理网络以及社会变迁等社会问题[2]。
在国内,学界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社区基金会在实践层面的快速发展,学界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来学者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目前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社区基金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论阐述;社区基金会成立之意义探究;国外经验借鉴与发展经验研究;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社区基金会发展现状及问题等。尽管学界对社区基金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尚存在争论,但是,既有的研究必将推动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化与系统化,进而实现理论推动实践,实践与理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社区基金会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社区基金会的基本内涵
美国把社区基金会界定为一个社区的居民为更有效地解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而成立的带有基金会性质的具有独立性的非营利公益组织[3]。社区基金会的“社区”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社区之意,它更多的是指一片区域或一个地区,其强调的是本地区,即利用本地区资源解决本地区公共事务。社区基金会主要是以从事本地公益慈善项目为使命,向社区居民、企业、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其它基金会筹集资金,之后由社区居民组成的董事会负责管理,然后再通过第三方非营利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项目开展与运作,从而解决各种社区问题。
在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关于社区基金会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社区基金会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章敏敏等认为,社区基金会是依照所在国家法律规定依法登记成立,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捐赠的财产,为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提供资金资助的公益性、慈善性法人。陈朋认为,社区基金会本质上是一个资助性质的公共慈善机构,它通过慈善基金资助其它非营利组织在在地方治理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4]。原珂等对社区基金会的界定为,在一定的地域内(以社区居委会或者以街道为界限)为解决本社区问题而成立的具有独立性、公益性的一种枢纽型社区组织。在本质上,社区基金会是一个慈善组织,是一种资源源于社区而又服务于社区的基金会形态。
2.社区基金会的特征
由于众多学者对社区基金会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对社区基金会的特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王巍认为,社区基金会在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其次,工作人员的多样化。最后,基金运作的公共价值取向[5]。资中均认为,与其他类型的基金会相比,社区基金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多样性,既可能来自普通个人或家庭,也可能来自某个大富豪及家族,或者大公司。二是关注目标广泛。社区基金会很少针对个人进行救助,而是关注那些困扰社区发展的普遍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犯罪、贫困、吸毒等;三是资金多由当地一家银行或信用社代管,基金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在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建立起桥梁。原珂等认为,社区基金会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益性与无派别性;二是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三是服务范围的有限性与弹性化;四是运行方式的同步化。
无论是国外学者所说的社区基金会,还是国内学者所定义的社区基金会,虽然各自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其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即社区基金会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社区组织;社区基金会资金来源于社会慈善捐赠且使用范围限于特定区域内;社区基金会的目的在于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而学者们关于社区基金会特征的探讨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对社区基金会内涵的理解。
(二)社区基金会成立之意义
社区治理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是国家治理的基石[6]。在社区治理转型过程中,作为社区治理重要主体之一的社会组织,在解决社区问题具有天然的优势。正如撒拉蒙所说:“私人非营利组织是参加第三方治理体系的最自然候选人”[7]。作为社会组织类型之一的社区基金会,其在国外社区治理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学界一些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社区自治、社区整合、社区资本以及应对社区治理困境等不同角度对社区基金会成立之意义进行探究。
王巍认为,社区基金会有助于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经济上的独立性,强化社区和居民的自治理念,能够为政府、市场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提供磨合契机。王建军、叶金莲认为,社区基金会能够积极激活并建构社区资本,整合社区资源,满足着一些弱势群体通过官方正式救助渠道不能及时接纳或者不能充分满足的社会福利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整合[8]。饶锦兴等认为,以本地为资源、本地利益相关者、本地解决方案为根本特点的社区基金会对于破解中国社区治理困境和社区治理不足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9]。崔开云认为,发展社区基金会有利于促进社区草根类组织的成长、增强社区凝聚力以及更好的满足多元化的捐赠和社区需求[10]。
(三)国外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研究
1.国外经验借鉴
王巍认为,适度地借鉴国外社区基金会的运营理念和发展经验,对出于探索阶段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事业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乔宏斌通过实地考察了美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基金会后,将其与深圳市光明社区基金会进行比较,认为美国社区基金会完善的治理结构、多元的投资机制、成熟的项目研讨和选择机制、良好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税收支持机制等可为我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崔开云认为,美国社区基金会发展主要经验包括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本位的文化传统;针对社区基金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以需求为本位的组织战略以及其它类型基金会给予的支持。原珂等通过对英美发达国家社区基金会发展背景、使命定位、运行模式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系统介绍,认为英美社区基金会其清晰的目标使命,多元化的保障资金、专业的技术支持、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以及契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氛围等成熟经验对推动我国社区基金会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学者们对国外社区基金会治理结构、运作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资金筹集与使用机制等展开研究与介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我国探索中的社区基金会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发展对策研究
刘建文认为,为推动社区基金会本土化发展,应积极立法,开拓“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以及培育公民的慈善人情[11]。崔开云认为,在政府层面,应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力度,如降低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支持以及放松商业规制活动,同时,规范监管模式。而在社区基金会自身层面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社区需求和结构变化的敏感性。乔宏斌认为,深入推进深圳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的试点工作,应培育发展多元化的社区基金会;完善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完善项目民主决策和项目评估机制;完善资金募集和投资增值机制;完善专业人才培育机制等[12]。原珂等认为,推进我国社区本土化建设:一是要认清使命,合理移植理念;二是抓住需求、民众参与、政府支持;三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区基金会的建设与发展。
(四)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
西方国家的社区基金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美国学者伯仁资(Berenholz)、福汤(Fulton)和凯斯普(Kasper)把西方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分为银行模式(Bank Model)和聚集模式(Convening Model)。银行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社区基金运作模式,它与银行日常的运作方式类似,即社区基金会把慈善信托人的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由独立董事会决定把资金分配给需要的社区。聚集模式则是一种新的社区基金运行模式,它是社区基金会通过动员各方力量,聚集各种资源,领导社区各种居民通过共同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在我国,由于社区基金会起步晚,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章敏敏、夏建中认为,我国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主要有混合模式和聚集模式[13]。混合模式既有银行模式中社区基金会作为资金枢纽的特点,又有聚集模式中以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作为社区基金会工作重心的特点。而聚集模式还不成熟,但已具备聚集模式的一些特征。徐家良、刘春帅根据依资源赖的主体不同,把我国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企业主导型运作模式以及居民主导型运作模式[14]。他们认为在现阶段,政府主导运作的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最能反映中国社区特点与需求的模式,有利于形成政府与社区基金会形成合作公治的局面。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社区基金会的实际运作情况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展开探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论是章敏敏等从资金使用特点视角分析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还是徐家良等从资源依赖视角分析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社区基金会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2008年深圳成立第一家社区基金会后,我国社区基金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2017年,已成立社区基金会有64家。针对当前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现状,一些学者从我国社区基金会的整体概况、资金筹集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资中筠认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基金会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类型单一、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崔开云认为,尽管每年有大量的资金捐出,但很少直接以社区以及在社区内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捐赠为对象;绝大多数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都没有地域限制,缺少相对独立的社区基金。徐家良通过对2015年及之前成立的社区基金会分析发现,我国已成立的26家基金会中有23家都是政府主导运行模式,政府主导运行模式导致秘书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
三、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研究者从各方面对社区基金会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但是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就研究主题来说,学者们的研究旨趣主要是围绕国外社区基金会发展经验介绍、我国社区基金会成立之意义与发展建议研究。而对于我国社区基金会的成立、运作及发展等现实情况研究相对较少。就研究方法而言,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大多采用了个案研究方法,缺乏理论的分析运用,且研究视角、研究形式相对单一。就研究深度而言,主要局限于对美国社区基金会的个案介绍,缺乏对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基金会成熟的发展经验作系统的、专业性的梳理与比较研究。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社区基金会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基金会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主体关系的探究。二是对已成立的社区基金会进行系统性、比较性的研究,特别是社区基金会的组织管理、治理结构等,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
[2]原珂,许亚敏,刘凤.英美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6(6):143-155.
[3]资中筠.财富的归宿[M].上海:三联书店,2011:27.
[4]陈朋.地方治理视野的社区基金会运行[J].重庆社会科学,2015(1):59-65.
[5]王巍.社区基金会: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J].宁夏党校学报,2006(1):32-35.
[6]宋道雷.转型中国的社区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179.
[7]莱斯特.撒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
[8]王建军,叶金莲.社区基金会:地位与前景——对一个类社区基金会的个案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9-35.
[9]饶锦兴,王筱昀.社区基金会的全球视野与中国价值[J].开放导报,2014(10):28-33.
[10]崔开云.社区基金会的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5(4):42-49.
[11]刘建文.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发展的新思路-产生、特征、本土化建设策略及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3):119-121.
[12]乔宏彬.美国社区基金会与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比较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2):109-112.
[13]章敏敏,夏建中.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基于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调研[J].中州学刊,2008(3):65-69.
[14]徐家良,刘春帅.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我国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和深圳个案[J].浙江学刊,2015(1):2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