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径探析
——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
2017-01-24张国防
张国防
(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一、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社会”描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在其著名的“三步走”战略中得到了体现:第一步,用1981-1990年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用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战略目标均已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就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并从经济、民主、科教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详细论述。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在经济上,根据多年发展经验,用人均GDP代替了总量GDP,首次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较大,但除以我国人口总数,就变得很小。因此,使用人均GDP更为科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GDP崇拜”现象的肆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我国发展新的实际情况出发,首次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由“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却代表了我们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建设”是过程,是量的积累;“建成”是结果,是质的飞跃。
十八大以来,面临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在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任务极其繁重。但我们党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有效扶贫措施,使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6年前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当年中国GDP总值仅为4891.6亿元,人均GDP约为492元。36年间,中国GDP呈现递增之势,2016年,中国GDP总值为74.4万亿元,人均GDP约为55000元。不管是中国GDP总值,还是人均GDP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之前相比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总体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具体到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且呈现日益加剧之势。如2016年,天津、北京、上海人均GDP均超过了10万元,而甘肃地区人均GDP则不足3万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高达2万余元。经济学中,基尼系数是衡量财富收入分配是否平均的一个重要指标。2016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5年略高0.003。而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多年高于0.4,这充分说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是比较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大量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下降,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乃至建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距离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剩下三年时间,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早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表现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紧围绕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最大限度消除不平衡不充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一个民族崛起和振兴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只有这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德树人宗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坚持教育公平,消除城乡教育差别,弥补教育短板。逐步改变某些偏远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弘扬良好的、积极的教育与被教育的氛围。改善乡村的教育基础设施,配备良好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鼓励师资在城乡间进行有序互动,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吸引优秀的师资来乡村任教,提高教育质量。其次,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再次,完善教育供给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在办学上的优势,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规范办学行为,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率。最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使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社会培养尊师重教的氛围,给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认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做好学生求职道路上的领路人。
(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人民对健康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只有拥有了健康,才能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因此,要不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第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中医、民族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地区进行远程医疗,共享宝贵诊疗资源和咨询服务。还要通过提高大病救助水平,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等措施,尽快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效率,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贫困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第二,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把疾病预防放在重要位置。病从口入,要从食品安全着手,对食品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测,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倡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人民群众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提前到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除了要不断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还要在全社会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的浓厚氛围,构建一系列确保老年人健康、安度晚年的配套政策,促进老龄相关事业和产业发展。
(三)注重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与否及就业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必须做好就业这一民生工程,并通过就业使人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有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方面,要提供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针对失业群体,开展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创业,给予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使各项生产要素依据市场需求有序、高效流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另一方面,使人民获得满意的收入。面对日益飞涨的物价,有一份满意的收入对于维持一个人或家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形成完善的要素参与分配体制机制。在勤劳致富的前提下,形成合理的、橄榄形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因素。因此,社会保障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保障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部分贫困人口能否预期顺利脱贫。因此,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期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在全民参保的前提下,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以及失业和工伤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以及空巢老人等群体日益增多,要建立相应的关爱服务体系;对于残疾人,要注重残疾康复治疗服务。在当前这样一个房价空前高涨的大背景之下,尤其要注意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确保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效果,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走向了生活富裕之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使剩余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以及如何使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再返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在顶层设计上,应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一级一级逐步落实,确保责任到人,避免责任盲区和相互推诿现象。第二,在具体的扶贫方式上,要因地制宜选择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扶贫、教育扶贫等,不能盲目照搬其他贫困地区脱贫经验和方式,确保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第三,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出现“等、靠、要”等不良风气,使得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实现脱贫。
国家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幸福生活,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而一个国家安全重要的支撑就在于其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出发点。另外,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等,要进行严厉打击,增强防范意识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不能置身事外,团结奋斗,勇于拼搏,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