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2017-01-24吴海涛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俗文物博物馆

吴海涛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 西宁 810001)

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吴海涛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 西宁 810001)

民俗文物作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其“大众化”的特点未能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造成民俗文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民俗文物正在快速消失。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窗口应及时承当起自己的责任,充分重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基于以上因素,对现阶段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剖析。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利用

在社会各界对民俗文化及文物予以高度重视的背景之下,博物馆若想向着时代的潮流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将保护民俗文物以及弘扬民俗文物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根本上提升民俗文物的魅力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过保护和利用民俗文物能够集中体现社会的公众效益,还能够进一步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一、民俗文物的相关概述

(一)民俗文物的概念

在大众的普遍意识里,文物就是历史遗留下的产物,并只将其划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缺乏了关于民俗文物的概念,对其重要性更是知之甚少。由此可见,虽然民俗文物一直存在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但是由于大众对其特征及涵盖内容的不了解,经常将其与民族文物相混淆。同样这也反映出了现阶段博物馆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以及利用工作上存在着一定问题[1]。

那么何为民俗文物呢?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反映和承接民俗的文物。俗,从“人”从“谷”。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了习俗。《说文解字》说:“俗,习也”;《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可见“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所以,民俗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俗,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历史长河之中,在进行生产实践、集体活动和社会生活时所产生的具体一定意义的重复性动作,而这种重复性的动作经常会体现在经济、宗教及游艺方面,并逐渐形成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因此从一定角度上说,民俗包含了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全部信息。而文物主要指的是能够切实地反应出历史中各时代、各地区生活实际的客观存在的实物。鉴于以上因素,对于民俗文物的本质也可想而知,即与人类社会生活内的民俗息息相关,并且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类生活特色的实物。

(二)民俗文物的价值体现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于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物作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其固有的特征属性,与其他种类的文物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在民俗学的角度中,民俗不仅仅体现在当代或现代的人文风俗,更包括古代时期的民俗文化,而在此阶段中所产物的物品,就能够被当作是民俗文物。事实上,在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历史文物及民族文物其实也是属于民俗文物的一个分支。由此可见,民俗文物与其他文物其实从本质的关系上来说,是存在共同性的,因此绝不能将其孤立,且否认其自身价值,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历史的发展事实,同时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也是相悖的[2]。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并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民俗文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二、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

青海属于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且不同的民族都拥有本民族的民俗文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民族交融的深入,人们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地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风俗发生改变甚至消失,与之对应的民俗文物也不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因此如若不及时针对此类民俗文物加以保护,不仅会使其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流逝当中,对于青海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起到了十分不利的滞后作用。纵观民俗文物的保护历史,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珍贵的民俗文物已经逐渐消失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眼前。尽管当时对这些民俗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但得以完整保存的文物也仅是一小部分而已[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环境以及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增长,然而由于各领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最终导致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较为忽略,进一步地阻碍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另外,由于民俗文物产生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能接触到,其“大众化”的特点明显,因而往往忽视了保护问题。因此鉴于此种情况,现阶段的博物馆应当加强对民俗文物的统一管理与保护,充分利用社会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保护民俗文物的意识,让其了解到保护文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现代国民对于民俗文物的新认知,并将这种保护性质工作理念坚决地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各个角落。

而对于博物馆自身而言,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可以从根本上划分调查与征集工作。但就目前的调查与征集工作的发展进程而言,其自身艰苦、复杂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的特征是固有的,因此这不仅是需要某个省市博物馆独自的奋斗,更需要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青海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就目前青海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来看,要在馆藏文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物保护力度,要深入到青海偏远地区与农村,深入到少数民族的地区开展保护工作。在调查与征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将目光放在民俗文物的时代、属性以及外观是否完整及精美的角度上,更要注重文物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利用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观察实物自身是否具有保护的意义[4]。与此同时,在对民俗文物进行调查或征集的过程中,不能仅重视实物的,还要注意了解文物的实用性功能与其身上的历史故事,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并与民俗文物一起要妥善保存,以有效规避因对文物的用途不甚了解闹出笑话的问题。此外,为顺应当前的时代背景,民俗文物保护工作中所生成的各种数据以及信息资源也要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加以更全面且系统的管理。

三、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利用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民俗文物不仅可以充分地体现过往的人文风俗,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而言,积极地利用民俗文物的历史价值,能够有效地向游客展现文物的价值属性,具体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博物馆的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其的研究,得到重要而且珍贵的历史信息,不仅如此,由于获取到民俗文物的途径都是通过博物馆相关人员的努力得来的,因此作为第一手资料,其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往往会使博物馆自身能够拥有更多的展览资源,进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5]。

其次,博物馆作为具有服务性质的场所,通过有效地利用民俗文物也可以让大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可以针对民俗文物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式的展览,并可以结合先进的科技技术,利用影像及视频资料向大众展示民俗文物的真实用途,从而激发起大众对于民俗文物的热爱以及保护的意识。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展览的过程中,让大众积极地参与到民俗活动之中,以此活跃氛围,让大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于民俗文物以及民俗文化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进而为推动博物馆自身全面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6]。

四、总结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集中体现了我国悠久民族文化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仅反映了当地各民族的民俗人文,更为本地区进一步夯实自身经济在社会市场总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博物馆对于民俗文物加以保护与充分利用的工作成为了必然开展的工作趋势。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博物馆自身的平稳发展,文物工作者更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并吸取教训,利用创新的宣传模式,强化大众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意识,进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1]胡顺江.浅谈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8):192.

[2]杨德聪.浅议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四川文物,2006(6):90-92.

[3]张瑞珍.博物馆如何保护和利用民俗文物[J].办公室业务,2014(3):228.

[4]张素英.浅谈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N].山西日报,2012(2):545.

[5]陈朝晖.浅谈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J].南方论刊,2012(5):96,97.

[6]林时九.民族博物馆社会效益探讨——兼谈怎样办好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文集2[C].湖南省博物馆学会,1984(7).

G269.26

A

猜你喜欢

民俗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民俗中的“牛”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民俗节
漫画民俗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