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发展
——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2017-01-24周碧蕾郑灿玲
■ 周碧蕾 郑灿玲 李 维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发展
——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 周碧蕾 郑灿玲 李 维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微”事物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追捧,而这些“微”事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当前,共青团干部的思想引领作用有所弱化、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有待强化、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活动设计有待优化,大学生的新媒体运用对共青团依托网络开展活动形成倒逼态势。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使共青团思想引领主体体现“影响力+亲和力”的叠加效应,引领载体表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效应,引领内容展现“服务+实践”的融合效应。
“微时代” 高校共青团 思想引领 新媒体
何谓“微时代”?就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它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共青团工作,把共青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出战略谋划和部署。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改革创新团的工作、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同时提出要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以“智慧团建”和“青年之声”为重点,建设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网上共青团”[2]。高校共青团是开展思想引领的主体,借助“微时代”各种网络手段积极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共青团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意义
1.网络媒体影响团员青年的日常生活:抢占“网络阵地”的必要性
随着“微时代”的迅猛发展,从微博到微信,从微公益到微电影,广大团员青年以其敏锐的触觉融入了“微时代”。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微时代”以其信息传播方便快捷、交流互动性强等优势嵌入当代团员青年的日常生活,并赢得他们的喜爱。作为与团员青年联系最为紧密的共青团组织,理应在“微时代”中,借助网络媒体抢占“网络阵地”,实现对青年的服务与引领。
2.网络内容影响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捕捉“网络热点”的及时性
“微时代”以其便捷开放的姿态出现在团员青年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没有屏障的“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随时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信息内容的字数限制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随意性。这种背景下,共青团在网络思想引领中需要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及时捕捉“网络热点”,主动抢占网络主战场的制高点,让团员青年第一时间了解网络动态,形成自己的舆论场,积极运用主流话语引导团员青年的思想。
3.网络舆论影响团员青年的价值判断:掌握“网络话语”的迫切性
在微博微信中,大多数信息内容是人们对当下生活和热点事件的思考与看法,这些观点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没有认真编排,一些信息中不乏消极、颓废、落后甚至错误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团员青年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共青团在思想引领中,具有了解青年、懂得青年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对青年话语的熟悉,而话语的亲近感是做好思想引领的前提。共青团要用青年熟知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正能量,从而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二、“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特点
笔者曾对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韶关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本专科院校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39份,回收率为93.39%。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4%和66%;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比例分别为61%、30%和9%;文科、理科、艺术与其他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38%、44%和18%;团委学生干部比例为39%,非团委学生干部为61%;学生党员比例为21%,非党员为79%。问卷内容包括背景资料、“微时代”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学校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的状况、对思想引领效果的评价及建议四个部分。
1.“微时代”对高校团员青年的影响
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联系青年的主阵地,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微时代”已经嵌入团员青年的日常生活。调查显示,有99%的受访者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这表明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状况调查中,有88.2%受访者将微信作为首选平台,而微博、QQ、移动客户端和其他手机程序占比仅为11.8%。由此看出,一方面,新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高校学生更喜欢使用新媒体,并迅速形成互相交往沟通的趋势;另一方面,微信是当前青年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平台,如何通过微信传播的优势开展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迅速抢占“网络阵地”,是值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会将新媒体用于社交需要以及获取信息,约60%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新媒体进行休闲娱乐,但很少有人选择利用新媒体培养兴趣爱好和学习。在新媒体内容偏好方面,团员青年更关注生活娱乐类的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对新闻时政与思想教育类的新媒体关注较少。从调研掌握的情况分析,新媒体通过自身的优势发挥思想引领的功能亟待加强。多数团员青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主要限于认知层面的“浅阅读”,另外还包括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浅阅读”带来的不仅是思考时间的“碎片化”,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等所带来的思维“偏执化”,容易造成团员青年的“迷茫”与“迷失”。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对团员青年影响的与日俱增,需要共青团不断探索,发挥新媒体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影响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工具,“掌上阅读”人数庞大,占用时间较长,这正是共青团通过网络开展思想引领的基础与优势。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获取信息和社交,尤其偏好生活娱乐类信息,而利用其进行学习的并不多,这对共青团开展网络思想引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受众的阅读偏好,并成功地将“思想”嵌入“手机网络”,对团员青年起到正向引领作用,是高校共青团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现状
第一,团干部在思想引领中虽有一定影响力,但能力与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团干部在思想引领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们是开展思想引领的主体。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是共青团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是具有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调查显示,有73%的大学生认为,团干部在团支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27%的大学生感觉不到团干部的作用。在评价团干部工作能力的调查中,约有44%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团支部中团干部的能力非常强,另有45%的大学生认为团干部的能力一般,还有11%的大学生认为团干部的能力有待提升。这说明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团干部队伍整体工作能力较强,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对团干部服务意识的调查中,有近46%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团支部干部的服务意识非常强,体现了团干部积极服务的良好工作作风。但仍有45%的人认为团干部服务意识一般,另外11%的人认为团干部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这说明增强团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很有必要。
第二,共青团活动的参与度高,社会实践类活动最受追捧。开展活动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调查显示,团支部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80%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基层团支部的活动,这是共青团有效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仍有约13%的大学生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可有可无,还有7%的学生根本不愿参加基层团支部的活动。在不愿意参与基层团支部活动的大学生群体中,有37%的学生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过于形式主义,有25%的学生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政治色彩浓重,有21%的学生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安排过于硬性,这三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基层团支部活动中的参与度。另外还有11%的学生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剩余6%的同学认为基层团支部活动脱离实际而不愿参加。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两个:(1)部分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确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如活动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活动过多而缺乏创新、活动越来越形式化、活动教育引导功能不强等,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基层团组织活动失去信心。(2)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自我、功利性;在成才意识培养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政治观念上呈现认同、乐观、上进的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及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部分学生常常表现出矛盾和多变心理,因而学生对共青团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创新性等要求越来越高[3]。正是由于这种群体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某些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缺乏创新,导致大学生对共青团活动参与度不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最为强烈,对于理论学习形式的活动参与意愿最低。有一半受访者参与了共青团的各种活动,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而“青马班”和舞蹈比赛的参与度较低。参与度与影响力成正比,共青团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总体较高,最高的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最低的是舞蹈比赛。这表明虽然共青团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现有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生更偏向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有15%的学生选择线下活动,有8%的学生选择网络互动, 有77%的大学生喜欢“线上+线下”的活动方式,这说明网络互动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活动模式,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第三,共青团积极尝试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吸引力不强、影响力较差。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能。在共青团影响力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共青团对个人最大的影响在于思想引领,其次是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共青团的职能定位有较为明确的认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正将重心从传统的“纸媒体”转向微信微博等微平台。调查显示,有77%的受访者表示院系团委(团总支)有专属的微信公众号,说明大部分院系团委(团总支)开通了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尝试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但仍有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院系团委(团总支)没有专属的微信公众号,有1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说明院系团委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力度仍需加强。调查显示,有66%的受访者表示同学转发推荐和社团活动是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获得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原因多样,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是因为学生工作需要,其次是学习知识、获取生活指南,而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极少。有63%的受访学生表示会经常关注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在受访学生中,有56%会阅读公众号的推文,也有44%会忽略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而对推文进行转发、评论和收藏的比例则较低,说明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推文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不高。在谈及不关注或者取消关注院系团委(团总支)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原因时,有29%的同学认为公众号和自己有距离感,有25%的同学认为内容不实用,有18%的同学认为形式缺乏新意,有16%的同学认为信息更新不及时,有12%的同学认为推送内容语言呆板。调研表明团委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需要在形式上增强亲和力,在内容上提高实用性,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四,高校团员青年网络阅读倾向实用性,新媒体功能有待优化。微信微博平台是共青团网络引领的重要载体,新平台的内容设置关系着网络引领作用的发挥。调查显示,大学生愿意阅读的共青团“微文”大部分是关于校园热点、国内外时政和学业、就业指导的内容,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关心时政,并期望借助共青团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提高认识。大学生最愿意转发的共青团“微文”是学校的热点关注,如新生攻略、校历安排等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其次是国内外时政解析的文章,如对南海仲裁的分析,这说明大学生十分重视新媒体功能的实用性。在回答“喜欢何种共青团微信平台推送风格”的问题中,有43%的学生喜欢轻松活泼型,有43%的学生青睐动情走心型,有9%的学生喜欢幽默恶搞型,只有5%的学生喜欢严肃庄重型。因此,共青团微信平台的运行可按照轻松活泼和动情走心两个方向进行设计,增强趣味性,提升大学生对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调查显示,有3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共青团微信平台能够设置意见收集箱,有33%的学生希望定期推送新闻动态,也有27%的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在线联系,另外7%的学生提出要依托微信平台实现监督功能。说明信息搜集反馈、资讯速递、网络互动是当代大学生对共青团微信平台功能的三大期待。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共青团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具有较高的期待,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精神引领、学习科研、生活服务等方面,这说明共青团对新媒体的运用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如何提高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的调查中,有近42%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解读校园热点事件(如校园年度十大新闻)来实现,有40%的学生认为可通过扩展服务内容(如提供就业信息)来实现,有1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邀请有分量的嘉宾参与活动来实现,另有8%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培训专业的运营人员来实现。我们应通过热点把握、服务延伸、内涵扩充以及人员培训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升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在关于如何提高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吸引力的选项上,有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丰富微信微博的内涵来提升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有22%的大学生认为语言活泼接地气更能增强其吸引力,选择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和标题生动的分别占16%、8%和7%,说明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丰富和语言形式活泼是吸引大家关注的关键所在。在如何提升共青团微信微博关注度的问题上,有46%的大学生认为可利用热点事件(如奥运会),有21%的学生认为可与赞助商开展合作活动,有13%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词,选择设置投票环节、基层团支部宣传和新生教育推广的分别占9%、6%和5%。
三、“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存在的问题
1.共青团干部的思想引领作用有所弱化
共青团干部主要分布在高校各级团组织之中,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团干部的影响力、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整体评价一般。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起着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高校共青团干部是肩负这一重任的骨干,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共青团的认知与认同。积极正面的团干部形象能够汇聚更多优秀的青年团结在共青团组织周围。如何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提升共青团干部的战斗力与影响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提高团干部的整体工作能力显得刻不容缓。
2.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有待强化
“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的校园网站,成为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的又一重要平台。共青团新媒体的推广方式主要有新生教育、同学转发推荐和社团活动三种,其中同学转发推荐和社团活动是共青团新媒体获得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渠道,说明大学生关注共青团新媒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多出于参与学生活动以及其他一些实际需求。因此,共青团新媒体的推广方式必须创新,拓展新途径,使用新方法,以引起大学生对共青团新媒体的关注。调查显示,虽然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的普及率较高,但微信公众号关注率以及微信推文阅读量和转发量有限,说明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不强,还不能成为引领学生思想风尚的旗帜。由于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比较注重实用性(社交需要、获取知识)和娱乐性,因此许多大学生并没有重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传播知识、引领思想的作用,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也没有体现出思想引领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3.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活动设计有待优化
校园活动是共青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作用的重要手段,意义重大。调查显示,高校团组织举办的部分活动,由于存在着形式主义、硬性安排、政治色彩过浓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一些团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四、提升“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一)引领主体:体现“影响力+亲和力”的叠加效应
1.重视团干部培养,培育有思想的发声者
高校共青团干部肩负着服务青年、联系青年、引领青年的重任,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调查表明,多数团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良好,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以及部分院校对团干部的系统培训较少,导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出现系统性不强、方法不得当、工作效果差等状况。鉴于此,高校应当注重团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具体而言:(1)重视选人。建立健全团干部选拔机制,客观公正地选用人才,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2)重视团干部思想建设。共青团要重视对团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同时,共青团要重视对团干部的系统培训,提高团干部的工作能力,
2.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培育有人气的组织者
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开展者,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重视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提高支部活力,增强支部凝聚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共青团在广大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
3.重视网络志愿者选拔,培育有能力的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青团在网络建设、网络治理、网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共青团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组建网络宣传工作队伍,加强共青团微博微信平台建设,依托“青年之声”“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等平台,加大网络联系青年的力度。大力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让团员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二)引领载体:表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效应
1.引导正确使用新媒体,形成良好风尚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作为青年的引领者,共青团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努力贴近团员青年实际,密切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对于网上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疏导,对于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及时澄清,对于青年关注的热点及时回应发声。此外,要提升团员青年的媒体素养。鼓励团员青年既要关注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其注重新媒体的内涵,避免团员青年过于关注新媒体的娱乐属性,让团员青年在运用新媒体时,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理性的思辨能力,客观分析各种网络信息,形成独立的批判意识。
2.优化新媒体配置,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调查显示,微信已成为当下团员青年最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是“微时代”背景下最重要、受众最广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社交工具。因此,在共青团新媒体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微信平台的作用。(1)完善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基本运行架构。第一步,组建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运行团队。新媒体运营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是新媒体平台运行、优化的保障,也是开展“微时代”思想引领工作的基础。第二步,优化微信公众平台结构,完善信息更新、信息反馈、网络互动三大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更新要及时、准确,要积极回应粉丝留言,与粉丝进行良性互动。(2)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建设要突出“教育主题”。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在承担信息传播、发挥整合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共青团微信平台建设要坚持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积极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共青团微信应与大学生的思想走向相一致,微信推文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要涉及思想教育、学校热点、国内外时政、学业指导、校内外活动等政治、文化、科学、娱乐等多个领域,既要紧扣思想教育主题,又要有专业的学业指导、国内外时政解读以及校内外活动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3)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要提高硬实力与软实力。既要提高排版、推送等专业水平,也要提高深度解析的文笔功力。要善于通过“叙事话语”,创设与团员青年对话、分享的平台。运用青年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和真实案例,如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这些故事以艺术化、文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创新话语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增强共青团微信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高校共青团必须做好新媒体的建设工作,丰富新媒体的内涵,将新媒体打造成一个信息丰富、更新及时、语言贴心的平台。以完美的姿态,通过新生教育做好基础推广,再利用热点事件和社团活动,引起大学生对共青团新媒体的关注与认同。
(三)引领内容:展现“服务+实践”的融合效应
1.优化活动设计,提高活动参与度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团员青年对于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可度最高。因此,在活动设计中要突出公益性,体现共青团员的存在感;围绕志愿服务培养共青团员的价值感;结合实践提升共青团员的专业感。通过团员青年极为关注的创业就业、实习实践、公益服务等内容,拓宽校企合作的路径。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等精神,共青团应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以广州“智慧团建”为例,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体制优势(如青年认知度、社会信誉度和资源整合力),构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引入成熟的企事业公益资源和商业运营资源,开展团企、团社合作,实现线上线下青年服务对接,解决资源链接、供需对接和服务落地等问题,全方位参与并自然形成社会化的青少年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实现对青少年的团结凝聚、价值引导和再组织化[5]。
2.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号召力
新时期团员青年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取向,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活动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共青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根据教育对象思想问题的性质、存在方式及产生的原因等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6]。高校共青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共青团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素质教育、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方法和途径。在“微时代”背景下,积极利用新媒体,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创新活动方式,增加共青团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共青团活动的影响力。如新生团员教育活动,除了召开座谈会一类的线下活动外,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立专栏、留言箱,通过线上形式答疑解惑,从而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
综上,“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应该立足自身优势,依托互联网,提高共青团工作者的自身素养,提升思想引领的活动内涵,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打造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共青团思想引领新模式。
[1]罗 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样态透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4期。
[2]《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2/c_1119325051.htm
[3]孙体楠:《高校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调查》,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
[4]刘 佳 陈培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湖北省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为例》,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5]王晓杰 陈晓运:《网络社会的共青团改革创新——以广州“智慧团建”为例》,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张耀灿 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2017-05-18
周碧蕾,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郑灿玲,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共青团工作;
李 维,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新媒体。
本文系 2016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途径与实效性研究——基于广东地区高校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2016WT048)、 2016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培育基金项目“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6SK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