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01-24史婧红
摘要:本文研究从中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现状入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实现中国农村互联网的良好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络普及;农村;发展对策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正是由于互联网在城乡发展中存在不平衡现象,城乡信息差距越来越大,如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利用互联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状况是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潜力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现状
截止到2015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年增长率为9.5%,农村网民占中国网民比例为28.4%,较去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1.6%,相比去年提升2.8个百分点[1]。尽管农村网民规模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去年有所提升,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研究选取CNNIC于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2011-2015年中国农村网民数量、农村网民数占比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3项指标来说明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的宏观状况。
由表1可知,农村网民数量在2011-2015年为上升状态,每年都有所增加。2011-2013年农村网民数占比基本每年增长1%,2014年农村网民占比数有所回落,2015年农村网民占比数较2014年有所提升,但仍不及2013年的农村网民占比。究其原因,可能与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有关。五年中,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呈上升趋势,但仍不及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的一半。
三、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尽管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状况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是,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仍有不足。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普及互联网的基础,由于农村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加之气候原因,极个别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加大了该地区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施工时间的延长延缓了互联网络的普及速度。
(二)农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对互联网认知较浅。另外,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一是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缺失,二是农村信息服务人才数量不足且专业结构不合理[3]。因此,相关普及工作开展难度稍大,互联网络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商务交易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明显不足,使得互联网的需求度较低。
(四)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尤其是当地政府部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信息建设资金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没有形成合力,造成信息资源建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现象。
四、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实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工作规划纲要,并且向农村地区做出政策倾斜,调整城乡信息化布局,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提供便利。此外,互联网络建设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秉承“为人民服务”原则,积极开展工作。
(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基础上的农村经济,利用现今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经济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得农民在互联网普及中受益,促使农民主动认识了解互联网络,促进互联网络的普及。
(三)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服务人员专业水准。科技单位以及科研院校应当在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上提供人才支持,鼓励高素质、高水平人员充实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培训,指导当地农民互联网技术使用,深化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
(四)明确农民在农村互联网普及以及信息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信息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水平,进而扩大互联网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EB/OL],www.cnnic.cn/hlwfzyj/hlwxzbg/ncbg/201608/t20160829_54453.htm,2016,12
[2]李伟.破解农村互联网发展主要制约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100-102.
[3]胡扬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史婧红(1990-),女,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4(情报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