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2015-02-12刘予时雨
刘予 时雨
摘 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从病虫调查、对症用药、适时用药、达标防治、农药选用、施药技术等方面概述了搞好化学防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几项措施和注意事项。供在病虫防治工作中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草害;农药;化学防治;施药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2-59-02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方法,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突出优点是:投入少,见效快,药源丰富、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大发生时,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危害。但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诸如病虫草容易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产生药害和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等。要搞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搞好病虫测报与调查
搞好农作物病虫测报与调查工作是搞好病虫害防治的前提。只有搞好病虫草害的田间调查,准确掌握其发生和蔓延动态,才能做到适时用药和科学防治。化学防治要有的放矢,不能亦步亦趋,见别人打药自己就跟着防治。防治病虫草害要实行“两查三定”,即查病虫草与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定防治地块;查病虫草与有益微生物的发育进程,定防治适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定防治措施。
2 对症用药
这是最基本的施药原则。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种类很多,而每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对象范围,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没有“一药治百病”的万能药。如防治病害要用杀菌剂,防治病毒病要用杀病毒制剂;防治害虫要使用杀虫剂,防治红蜘蛛要使用杀螨剂,防治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粘虫等咀嚼式口器害虫要选用胃毒剂和触杀剂。如小麦苗期麦蜘蛛为害严重时,可造成麦田成片发白甚至枯死,如果施用杀菌剂则无效,只能施用杀螨剂。所以,防治病虫草害一定要在明确防治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农药品种和剂型,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3 适时用药
要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和药剂的不同特性,选择最佳时期用药。一般要求在病、虫、草处于对农药最敏感的生育时期或抗性最薄弱的时期进行施药。防治病害要在发病初期,即出现发病中心或点片发生时进行防治;防治害虫一般在害虫进入始盛期或低龄幼虫期(3龄前)或卵孵高峰期进行。如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蚜虫、螨类一般在发生始盛期用药;防治斜纹夜蛾、豆天蛾等害虫在3龄前用药;防治棉铃虫、玉米螟在卵孵盛期用药。
“适时用药”还要掌握防治病虫的最佳施药时间,如防治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拔节初期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扬花初期施药,防治麦蜘蛛在下午4:00后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于小麦抽穗期傍晚施药效果较好。
4 依照防治标准,实行达标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最终目的是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如果防治的成本大于挽回的损失,那就得不偿失。化学防治应掌握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避免滥用农药,以降低防治成本和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要克服盲目防治倾向,“见病虫就治”、“治虫不见虫”、“打保险药”等会破坏农业生态系的平衡,带来不良后患,而且又不经济。实际防治病虫害工作中,要依据病虫防治指标,尽可能压缩施药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药量。
农作物病虫防治指标:如小麦吸浆虫:每样方有虫5头以上,或成虫羽化盛期手扒麦垄一眼可见3~5头成虫;小麦蚜虫:穗期100株蚜量500头以上,且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麦蜘蛛:返青期每m行长有螨600头;小麦纹枯病: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小麦白粉病:孕穗期上3叶病叶率达15%。
5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化学防治应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可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对人、畜安全,防止对作物造成药害和引起病虫产生抗药性,有利于保护天敌、环境和避免公害。如防治小麦蚜虫应优先选用抗蚜·吡虫啉、吡蚜酮、吡虫啉或啶虫脒等选择性内吸性农药,而不用菊酯类等广谱性农药和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保护天敌和环境,减少农药残留。
6 根据天气情况施药
施药应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下雨、大风、高温时不要施药。一般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为20~30℃,春、秋两季以中午前后施药,高温夏季则以上午10:00前、下午4:00后或阴天施药效果较好。高温时施药,一是药液易挥发、药效差;二是易发生药害和中毒事故。
7 合理混配农药
当一种作物同时发生几种病虫害,而只用1种药剂无法达到防治效果时,就需要同时混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农药,达到一喷多防、节省劳力和提高防治效率的目的。但混用不当,就会破坏农药的理化性质,降低药效,甚至对作物造成约害。农药之间能否混用,主要取决于农药的理化性质。凡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的的农药,都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凡需要混合使用农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及注意事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8 合理轮换用药
长期单一使用1种农药,有害生物会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使用或轮换使用不同的农药品种,防止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9 要把握好用量
施药时不能随意加大药液浓度和用药量。一味加大用药量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也易发生药害,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10 提高农药喷洒质量
农药喷洒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喷药时应确保作物叶片正反两面、植株内外上下都要喷匀喷透,防止漏喷,否则会形成新的虫源和菌源,引起病虫再次暴发。施药时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针对性喷雾,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是由下部叶片开始向上发展的,早期防治的重点在下部叶片,抽穗 后应重点保护上3叶;蚜虫、白粉虱等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施药时应重点喷叶背面。
一般机动喷雾器667㎡对水20㎏、手动喷雾器对水30~40㎏均匀喷雾。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十分必要,如果施药时用水量少,就很难做到整株喷透。喷洒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采用扇形喷头,特点是喷出的雾呈扇状平面,雾滴较大,飘移较少;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宜采用空心圆锥形喷头,特点是喷出的雾滴较细,容易飘移,雾滴可以从不同方向接触到叶片。禁止在喷杆上混用不同类型的喷头。
11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的间隔天数。最后1次施药距作物收获之间的时间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保证收获时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以免影响人身健康安全。菊酯类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为5~7d,有机磷类农药7~14d,杀菌剂中百菌清、代森锌、多菌灵14d以上,其余多为7~10d。为保证农药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目前,我国多数农药已有相应的安全间隔期,并在农药标签上进行了标注。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