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大豆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效果
2017-07-29戴海英张礼凤李伟张彦威王彩洁孟
戴海英+张礼凤+李伟+张彦威+王彩洁+孟伟维+徐冉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大豆蚜虫成为夏大豆田的主要害虫。2013—2014年对山东济南夏大豆试验田的大豆蚜虫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同时进行2.5%溴氰菊酯乳油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山东产区大豆蚜虫始发期为7月中下旬,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旬,消退期为9月下旬;始花期喷施2.5%溴氰菊酯可有效控制大豆蚜的发生,并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关键词:大豆蚜;发生规律;化学防治;山东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7-0128-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pesticides, soybean aphid has become the main insect pest of summer soybean. The fixed and regular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summer soybean test field in Jinan, Shandong during 2013-2014.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2.5% deltamethrin EC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soybean aphid incidence was in mid-to-late July, the full incidence period was from the first ten days of August to the middle ten days of September, and the declining period wa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September. In addition, spraying 2.5% deltamethrin EC at the beginning flowering stage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soybean aphid in the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of soybean in the harvest period.
Keywords Soybean aphid; Occurrence regularity; Chemical control;Shandong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蚜属(Aphis),是栽培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危害栽培大豆,常引起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1]。关于大豆蚜在田间的发生规律,王承纶等[2]将其分为3 个阶段,即早期点片发生阶段、扩散蔓延到盛发阶段和田间消退阶段。韩新才[3]对河南省大豆蚜发生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大豆蚜始发期为7 月中上旬,盛发期为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8月中旬以后数量逐渐下降。李长锁[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大豆蚜盛发期为7 月中旬到8 月中旬;8月中旬进入消退期,数量骤减;9 月下旬在田间彻底消失。但有关山东大豆蚜虫发生规律鲜有报道。目前,防治大豆蚜虫多采用化学防治,大量使用杀虫剂使大豆蚜虫的天敌数量减少,同时大豆蚜虫的抗药性也逐渐增加。为有效保障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大豆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化学防治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山东地区大豆蚜虫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2013—2014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试验田内选择肥力水平较为一致的大豆田进行试验。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室选育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为供试品种。设置处理区与对照区,处理区在大豆始花期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河北省邢台市农药有限公司)1 000倍稀释液,叶面喷施至药液布满叶面不下流为止;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小区面积300 m2,6月26日播种,种植密度为130 000株/hm2,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大豆高产田。
1.2 大豆蚜虫发生规律
大豆出苗后在对照区、处理区进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连续取20株,单株挂牌,进行全株蚜量调查。每5天调查一次并记录,持续时间为田间始见大豆蚜虫至全部迁飞越冬结束。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顺延至可调查时间。
1.3 溴氰菊酯对田间大豆蚜虫防治效果
记录施药前及药后 1、3、7 天 各处理每 10株大豆植株上大豆蚜数量,计算校正防效。校正防效(%) = (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其中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
1.4 大豆产量
大豆收获时,于处理区与对照区进行大豆测产,测产面积 3 m2 (2 m×1.5 m)。
1.5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與做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蚜虫发生规律
田间大豆蚜虫群体变化动态如图1所示,两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山东地区豆蚜始发期为7月中下旬;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旬,2013年在9月10日达到峰值,为9 486头/百株,2014年在9月4日达到峰值,为9 302头/百株;消退期为9月下旬。
2.2 溴氰菊酯对田间大豆蚜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2.5%溴氰菊酯乳油对齐黄 34大豆品种田间的大豆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年试验中,施药3天后防效均达到 96%以上;施药7 天后,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持效期较长。
2.3 蚜虫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大豆蚜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显著,2013及2014年溴氰菊酯处理产量分别较对照区产量增加 33.0%和 34.2%。
3 讨论与结论
影响大豆蚜种群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越冬卵数量、天敌因素、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降雨等;田间管理因素包括播种时期、中耕、收获时间和大豆品种生育进程等以及控制手段类型。数据统计表明,如果6月下旬到7月中旬平均气温较高,同时伴有少量降水,利于大豆蚜种群发展。相反,在同一时间内的低气温和高降水会抑制蚜量的繁殖和增长。温度、光照、湿度、降雨和气流等物理因子不但直接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生存,而且会影响寄主植物或天敌,间接干扰害虫发生[5]。
探明大豆蚜在大豆田间的发生动态尤为重要,除了能够确定最佳的化学防治时期,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也至关重要。本试验结果表明,两年试验中大豆蚜的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始发期为7月中下旬,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旬,消退期为9月下旬。期间可因气候因素如降水等出现波动,呈现单峰变化。
前人研究表明,大豆受蚜虫危害后,植株明显表现为叶片卷缩、节间缩短、矮化、发育提前,造成大豆产量下降[6]。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杀虫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使用杀虫剂可以显著降低大豆生育期内蚜量、显著提高大豆产量[7]。本试验结果表明,于始花期喷施2.5%溴氰菊酯可以有效防治大豆蚜虫并显著提高大豆产量[8]。
参 考 文 献:
[1]杨帅.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不同地理种群生态适应性研究 [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2]王承纶, 相连英, 张广学, 等. 大豆蚜的研究 [J]. 昆虫学报, 1962, 1(1):31-44.
[3]韩新才. 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田间消长规律 [J]. 湖北农业科学, 1997(2):22-24.
[4]李长锁. 哈尔滨地区大豆蚜越冬和迁飞扩散习性的研究 [D].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5]王冰, 李克斌, 尹姣,等. 风雨对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发展的干扰作用[J].生态学报, 2009, 29(8):4317-4223.
[6]潘学锋. 大豆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与防治[J]. 安徽农业, 1995(7):20.
[7]戴海英, 张礼凤, 王彩洁,等. 4 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45(3):100-101.
[8]戴海英, 王紅日, 张礼凤,等. 喷施溴氰菊酯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