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专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
2017-01-23宋怡青
宋怡青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
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一方面,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装备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解决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就能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和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有共识难落实等突出问题,阻碍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玻璃门”现象依然严重。军民融合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一步发挥。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连维良: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面临许多新的发展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再次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当下,一系列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改革举措渐次展开。为什么军民融合如此重要?
连维良: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实现安全和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依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为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并为其长期占据全球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巩固和提升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不断显现,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好军地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挥综合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军民融合新兴领域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已成为全球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但目前我国军民科技资源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融合机制,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不多。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抢占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制高点;有利于推动军地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打造勇于创新、善于凝聚力量和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
《财经国家周刊》: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核心是创新、关键在科技。如何深化各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
连维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拓展各领域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动力、元器件等基础领域以及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加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建设,推动军事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范围,健全依托社会开展军事人才专业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储备新兴专业人才。
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保障和协同应急能力。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统筹基础领域建设,提高军地协同应急能力。统筹交通、空间、信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军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建立军地交通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保障共享与协作机制。加大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定期汇交和位置服务站网共享机制。统筹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推进社会化大协作。引入社会资本,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推进军工民用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高效利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
统筹国际国内,大力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既要维护好国家海上权益,又要充分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的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与维护海洋权益的有机结合。加强行动能力和保障设施建设,进一步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戍疆新局面。切实维护国家海外经济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
完善服务供给,提高军队社会化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军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统筹军地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军队饮食保障、商业服务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调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军事区域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军地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同步达标。
绝不搞“跑马圈地”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军民融合发展也进入破除主要障碍和破解深层矛盾的攻坚期。此时,如何准确把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抓手?
连维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抓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必须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以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引领,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技基础、人才基础 4 大基础,推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核安全和生物安全 5 大安全领域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应战应急协同、统筹经济和军事“走出去”3 大任务,加快形成以区域融合为基本面、以产业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新兴领域融合为突破口、以“走出去”融合为延伸的军民融合发展蓝图。围绕《“十三五”国防军工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武器装备重大系统和关键分系统集成、核心配套能力建设和重大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围绕《“十三五”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规划》,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政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和专业保障力量体系。
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探索融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根据《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突出重大需求融合对接、要素资源融合共享,明确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硬杠杠”、“硬标准”,做到准入有条件、建设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在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具有引导带动作用的地区,加快启动 10 个左右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类试验区的作用,重在整合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完善各类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搞“跑马圈地”,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落地见效。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运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重点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战略新兴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
坚定不移推动“三个转型”:推动生产能力建设主体转型,实现小核心、大协作,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主体多元化;推动投资方式转型,通过资本金代管、投资补贴、事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法人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推动项目管理方式转型,加强投资监管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
《财经国家周刊》:“民参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的亮点。军民深度融合如何与经济建设深度契合?
连维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军工企业开放发展。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坚持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遴选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军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军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民参军”活力。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军工企业资本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优势,加强和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以提升实战化动员能力为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推动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动员布局,创新动员模式,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机制,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组建动员联盟。进一步加强区域动员协同,完善专业保障动员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力量的应急作用,建立健全应急动员响应机制,强化综合防护措施建设,落实重要目标、单位及设施防护要求。
以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经济建设项目为重点,推动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 积极推动交通运输、通信信息、信息资源、频谱管理和人防工程等五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共建共享。围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急需领域和项目,积极推进贯彻国防要求试点,特别是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企业债券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