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升级知识产权战略
2017-01-23李瑶
李瑶
既入局,就要遵守游戏规则;但与其遵守规则被动应战,不如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最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像一枚投进湖面的石子,在国内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枚“石子”承载的主要信息是:自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后,又连续5年蝉联。截止到目前,中国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申请量的近40%,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其中,进入全球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中国企业分别是中兴通讯和华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评价道:“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非常惊人,中国正在把创新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
从宏观方面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希望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开始着眼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被普遍认同,这是顺应国际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但在这场知识产权的游戏中,从由国家带队入场的“新手”到了解游戏规则的“正式玩家”,关于“知识产权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中间长达36年的时间,足以让中国企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这一点上,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探路实践和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所有出海企业借鉴。
出海的护身符
出海,往往是一个企业业务版图及实力的一种体现。但几乎人人都知道,出海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众多上榜的企业中,中国通信企业“中兴通讯”由于连续6年位居国际专利申请量前三,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7金31优,位居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行业榜首,显得格外亮眼。
为什么一定要说中兴通讯“格外亮眼”?这就要提到业内熟知的“中兴遭美国337调查事件”了。
美国“337调查”号称世界上“最严厉贸易限制措施”,是美国发挥知识产权储备和制度竞争优势,实施强势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性政策体现。
根据已结束的美国“337调查”案件数据:世界平均胜诉率为26%,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的胜诉率远低于此水平,是“337调查”的最大受害国之一。
中兴通讯属于中国企业较早出海的那一批。但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张,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事件越来越多。
自2011年以来,中兴通讯连续6年应诉美国知识专利运营公司TPL、IDCC、Flashpoint等发起的7起“337调查”。不过从结果来看,中兴通讯应诉的战绩还算不错:头两次是逼迫对方低价和解,之后则是五连胜。
“中兴通讯海外市场征战数年,打下了许多知识产权诉讼大仗、硬仗。所我们坚定地认为,知识产权的积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护身符,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基础,尤其是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门票。”中兴通讯知识产权部副部长胡毅说。
他透露,中兴通讯每年坚持10%的营收用于研发创新,2015年甚至拿出15%的营收加码高端产业,近6年累计研发投入近600亿元。而要想保障这些研发成果归属中兴,知识产权是最好的办法。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兴通讯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6.8万件,其中超过90%为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超过2.5万件,欧美终端专利授权2000件;PCT申请连续六年位居全球前三。
“随着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中兴通讯首席知识产权官申楠说。
像中兴这样体量及实力的公司都不得不正视知识产权,更遑论其他了。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护身符”,企业很难在海外市场售卖产品,更不用说做大做强了。
游戏的控制柄
知识产权的确重要,但真的有必要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相比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起步较晚。虽然中国1980年就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但真正参与到知识产权国际化竞争的时间其实也不过20多年。
更何况,“先入为主”。欧美巨头企业制定“游戏规则”,对后来的中国企业秋风卷落叶般打压,这是不争的事实。哪怕中兴能够在337调查中全身而退,也是实属不易。
“既入局,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是市场的常识。申楠介绍称,为了能玩转通信行业,中兴通讯结合通信业竞争态势以及自身实力,规划制定了知识产权三步走的战略,即知识产权防御阶段(2009年之前)、知识产权攻守兼备阶段(2009-2013年)、知识产权开放式竞争阶段(2014年—)。
“通过分步式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在公司的落实及优化,支撑公司商务-技术-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竞争模式,助力公司国际化市场竞争。”他说。
但话说回来,当有了一定实力积累后,与其遵守规则被动应战,不如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把游戏权柄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从事实来看,进入开放式竞争阶段后的中兴通讯,显然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以其前不久加盟KPN、爱立信、高通和InterDigital联合推出无线专利授权平台Avanci为例。这个平台成立的目的在于使全球物联网企业能够“一站式”在其连接设备中嵌入通讯技术。
作为这个联盟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中兴通讯不仅参与到这一国际专利规则制定中,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具有将通信行业的专利池跨界带入物联网行业的领航意义,有利于预防和改善物联网发展进程中专利混乱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接下来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下,中兴的声音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
“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兴通讯八大战略之一,我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统筹战略决策,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决策专业业务。通过多年的知识产权积累,中兴通讯的市场地位及市场影响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毅说。
的确,在一众欧美老牌通信巨头进入困境的同时,中兴通讯则越战越勇,晋身全球四大之一,拥有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
前进的指南针
对于企业而言,赢得行业话语权,把握行业游戏规则,最终目的是盈利。
但行业老大只有一家,通往行业龙头的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如果能够对现有知识产权进行运营盘活,不失为加速提升自身实力的一个正确方向。
“其实从2007年开始,中兴通讯就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有效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竞争属性及资产属性,为公司获取直接或者间接经营收入。”申楠说。
目前,中兴通讯对知识产权资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标准嵌入、运营收益和交叉许可三个方面,即通过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和知识产权良性运营机制,业内专利资源共享等方式,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财务性收入。
对于接下来中兴通讯在全球的专利布局,申楠表示,中兴通讯将加强专利申请、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形成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在增强抵抗知识产权风险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专利商业价值的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面向项目、产品、标准进行专利布局,同时进行有特定针对性的专利布局。”他说,“未来将继续强化5G/4G、智能终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兴领域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以增强下一代技术以及M-ICT时代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虽然知识产权这个“指南针”已经为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中国企业指出了一条未来发展的路径,但一方面,中国企业目前整体在国际市场上依旧相对弱势,对于国际竞争规则的理解与运用与国际巨头之间还有一些差距。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产业界也还存在一些企业之间内耗、无序竞争的情况。从宏观角度而言,国内企业相互之间无序的市场及知识产权竞争,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及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带来冲击,只有求同存异开展合作及合理竞争,方能实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健康及高速发展。
这一点,在经历美国“337调查”、国家安全调查、欧洲“双反”调查、多家大型NPE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后,对于知识产权这场角逐,中兴通讯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越来越入戏了。
“国内的产业合作者应当坚持开放、共赢的态度,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建立产业联盟,对外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来应对国际化过程中国际巨头对中国企业的打压。”申楠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