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7-01-23申斯
申斯
【摘 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确诊6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后可知:1.对照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6.7%,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2.对照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5.6±1.2),研究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8.2±0.9)分,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讨论: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 中西医结合 临床效果
失语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运动性失语又称为Broca 失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的Broca 区,语言障碍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听理解功能相对较好,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能理解文字的意义,但有语言产生困难、不能言语、找词困难或呈“电报式”语言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1]。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不但效果显著,预后良好,还可降低致残率以及病死率。现本文主要选取6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代表进行研究,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经我院确诊6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疾病患者(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7、13例,年龄范围40-71岁,中位年龄(42.8±1.5)岁;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16、14例,年龄范围为42-74岁,中位年龄为(43.5±1.6)岁。纳入对象范围:1.愿意主动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对于本次活动情况始终具有知悉权;2.经我院确诊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王新德等编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排除对象范围:1.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者;2.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3.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患者;4.其他脑血管病、肿瘤等造成的运动性失语疾病患者。由专门护士对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分析,若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2]即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语言康复训练指导等等,给予对照组展开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添加中医治疗方法:(1)结合患者病情,采用化痰通络汤合解语丹加减给患者进行治疗。药剂组成为:石菖蒲、运志各12g,羌活9g,天麻、胆南星、木香各10g,全蝎6g、,法半夏10g,川芎10g,红花10g,茯苓15g,丹参12g,甘草6g。加减:瘀血重,舌紫黯或有瘀斑,加桃仁、赤芍;兼有热象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舌苔黄腻,加天竺黄清热化痰。所有药物用水煎服,一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2)针刺治疗:针刺主要选取5个穴位(顶中线、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2.25寸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把握进针深度为1.5寸,并从患者头皮穴开始以自后向前、自上而下开始进针,进针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并把握好深度和幅度;此外,向患者舌根方向快速斜刺三针,进针深度把握在1.2-2寸;对于那些同时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来说,应加刺穴位包括昆仑、太冲、解溪等;若患者同时伴有口角歪斜症状,加刺穴位包括刺颊车、地仓等。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一个疗程14天)[3]。
1.3 效果评价
(1)治疗效果主要从三个等级进行评价:1.显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基本消失,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大部分消失,语言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3.无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无任何改善,部分患者情况甚至加重。(2)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主要采取十分满分制,分数越高则代表恢复情况越良好,分数越低则代表恢复情况越差,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以“%”,采用t检验处理。资料统计学分析凭借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以P<0.05表示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治疗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7例和20例、8例和9例、5例和1例,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6.7%,组间数据对比后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语言功能恢复评分
对照组语言功能恢复评分为(5.6±1.2)分,研究组的语言功能恢复评分为(8.2±0.9)分;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语言功能恢复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伴有不同程度的听、说、读、写障碍,不但给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还给家人增加医疗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语言康复治疗方法是患者、家属以及整个医疗界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问题[4]。
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属于“中风、“ 不语”范畴,多因平素嗜酒及肥甘之品或饥饱失常或忧思恼怒,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湿阻滞经络而致气血不通、经筋失养而致言语謇涩、舌体僵硬,为虚实错杂之证,多与心、肝、脾、肾有关。 故治宜化痰通络、开窍,佐以活血化瘀,药剂中石菖蒲合远志直达心经、祛痰利语, 具豁痰开窍之功; 天麻祛风通络、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善治“风痰语言不遂”;远志助石菖蒲祛痰开窍安神; 全蝎增强天麻祛风通络之功;胆南星可驱逐痰淤醒脑,清热利窍;其专走经络,善祛风痰。《本经逢源》曰:“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茯苓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红花、丹参活血祛瘀通络;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通络;木香行三焦之气, 既能行气以助通络, 又能行气以助祛湿而绝痰源;半夏燥湿化痰,《药性论》谓羌活“能治贼风失音不语”, 羌活既祛外风又兼去寒湿, 与木香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这些药物并用,可协同活血化瘀,祛风化痰,不仅可开窍醒脑,还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此外,头部腧穴治疗失语源于《内经》,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部。从头皮穴位进针,可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通利诸窍的作用。故结合针刺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舌体、舌根的活动能力,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促使受损害部位的脑血流量不断增加,改善患者失语症状,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本文在常规西医治疗(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语言康复训练)基础上添加中医药剂、针刺治疗,疗效得到显著增强,加快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5]。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1可知: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治疗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7例和20例、8例和9例、5例和1例,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6.7%,组间数据对比后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对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来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治疗总体有效率。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2可知:对照组语言功能恢复评分为(5.6±1.2)分,研究组的语言功能恢复评分为(8.2±0.9)分;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语言功能恢复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对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来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语言功能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可知,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显著,因此对此病推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兰洁,杨官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23(12):778-780.
[2] 艾孜孜·萨迪尔.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09):990-993.
[3] 杨国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21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11(01):110-113.
[4] 许兰兰,韩怡菊.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脑梗死恢复期4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16):88-90.
[5] 王敬卿,惠振,肖婧,赵峰,张敬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72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14(12):99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