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学生“错误” 唤醒课堂生命力的源泉

2017-01-23路国跃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线证明错误

路国跃

(盱眙县第一中学)

巧用学生“错误” 唤醒课堂生命力的源泉

路国跃

(盱眙县第一中学)

错误就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学生经常会出错。而“错误”又是学生认知水平最真实的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教师若能巧用学生错误,让错误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便能使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就能再次唤醒课堂的生命力。

错误;宽容;探索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把错误当作难得的生成资源加以利用,那么课堂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错误”给出自己的做法。

一、心容错误,了解学情

案例1.在学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后,笔者出示如下题目:“如图,已知ΔDEF中,DE=17cm,EF=30cm,EF边上的中线DG= 8cm,试判断ΔDEF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思考片刻后,学生开始书写过程。在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有共性问题。过程如下:“因为DG是中线,所以EG=FG=4cm,又因为DQ2+EG2=289,DE2=289,即DQ2+EG2=DE2,所以DG⊥EF,又因为DG是EF中线,所以DF=DE=17cm”于是笔者用投影展示了该题。

学生1:在RtΔDGE中,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推出DG⊥EF,又因为DG是EF中线,根据“三线合一”性质,所以DF=DE= 17cm

学生2:根据DG垂直平分EF,也可以得到DF=DE=17。

学生3:还可以通过ΔDGE≌ΔDGF,得到DF=DE=17。(笔者:方法不错,尤其是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那么对学生1的方法有质疑吗?此时,笔者将学生1的过程投影出来,片刻后……)

此案例中,笔者发现学生1的错法后并没有立即呵斥,而是继续察看其他学生的情况。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察看,发现类似错误很多,把握学情后,为接下来的点评做准备;二是如果立即纠正学生1的错误,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不利于他们继续暴露自己的错误。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思维完全呈现后再纠正,他们的领悟才能更深刻。

二、活用错误,培养探索能力

案例2.在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上,笔者出示以下题目:“如图1,等边ΔOAB,另一等腰ΔOCA与ΔOAB有公共边OA,OC=AC,∠C=120°,现有∠MCN=60°,其两边分别与OB、AB交于点M、N,连接MN,将∠MCN绕着点C旋转,使M、N始终在边OB和边AB上。试判断ΔBMN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

学生1:将ΔOMC沿MC折叠,得到ΔDMC,如图2,再证明ΔDNC≌ΔDNA,得DN=AN,所以MN=OM+AN,所以ΔBMN的周长为MB+MN+BN=MB+OM+AN+BN=OB+AB=6。(下面的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笔者并没有点评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将ΔOMC沿MC折叠,得到ΔDMC”,点D能否落在MN上)

学生2:若MC平分∠OMN,点D就能落在MN上,但M、N在运动,MC不一定平分∠OMN。(笔者:你的思维很严谨)

学生3:可在MN上截取MD=MO,再证DN=AN。(笔者:好像能行,同学们好好研究,看看行不行。经过一番讨论,无法证明全等,学生都否决了这一方法)

学生4:好像可以,将ΔNAC绕点A逆时针旋转120°,就能等到图3中的ΔEOC,这样就可以不用证明ΔEOC≌ΔNAC,直接得EC=AC,∠ECO=∠NCA,再证ΔMEC≌ΔMNC,从而得到MN= OM+AN。(这时,下面学生一片哗然,啧啧称奇。笔者及时点赞,并问旋转后可证明ΔMEC≌ΔMNC,那就是说OE与OM共线?能证明吗?从推理角度看,是否需要证明?学生表示需要,并一一给予证明)

图1

图2

图3

此案例中,学生解题一波三折,通过发现—验证—再发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面对学生的初次失败时不要心急,要循序渐进,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找出问题,再探索。

“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广积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时指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升能力。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1]陶晓花.善待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错误[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2]陈世祥.数学教学中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1.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中线证明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获奖证明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证明我们的存在
不犯同样错误
证明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