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含水分
2017-01-23文丨编辑部
文丨 编辑部
脱贫攻坚不含水分
文丨 编辑部
当前,贵州正处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关键期,脱贫攻坚工作已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决战阶段。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奋斗目标。“大扶贫”作为我省提出的“三大战略”之首,全省上下各级干部群众正在铆足干劲、全力以赴,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展现出贵州各级干部良好的状态。但是,当前存在的个别乱象,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莫让脱贫工作变为弄虚作假、应付差事。在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个别干部作风漂浮散漫,为应付国家脱贫工作的考核检查,不惜绞尽脑汁出尽各种“奇招”,花样百出。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理想信念缺失。植根群众的思想在高强度的工作考核面前被抛之脑后,漠视和损害群众利益,让脱贫工作失之精准、失之诚信、失之民心。
莫让脱贫工作变得急功近利、徒有其表。极少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升迁提拔,心中装着的不是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是千方百计真抓实干,抓真贫、真脱贫,而是自己的仕途道路,不惜以“数字脱贫”虚报瞒报等方式来掩盖贫困实际,畸形的政绩观使群众深受其害、使上级错误决策、使脱贫变味失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提出要求,要建成一个实实在在、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那么,如何让脱贫工作精准对焦不变味、拔掉穷根得民心呢?
一是要注重牢固树立宗旨观念。个别干部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缺失、宗旨观念淡化,要引领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扎扎实实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植根群众,真正做到为民排忧解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朝着做一名合格党员不断努力。
二是要注重真诚沟通用心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脱贫工作要想得到老百姓的真正支持和理解,只有沉下心去、沉下身子,主动用心与贫困户真情交流,以诚相待,多一些出差千里迢迢之外返回贫困户家中送病重群众就医治疗,坚决杜绝假扮儿子之类的丢脸胡为。
三是要注重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将扶贫的好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为群众贴心算好经济账,鼓励引导群众主动脱贫。加强异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措施落实力度,让群众多搬快搬,搬穷窝、建好房、得实惠。
四是要注重精准施策真帮实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做到识别精准、措施精准、退出精准,真扶贫、真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比责任担当、比路径方法、比干部作风、比精神状态、比群众获得感。健全完善脱贫攻坚考核激励机制,加大督查暗访力度,既正向激励,又反向惩处,不断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站在美好蓝图新征程上,我们目光坚定、信心满满、步履坚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奋斗下,众志成城、民心所向、拔掉穷根、迈步小康,指日可待。
(罗雯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