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内生化发展的文化自信

2017-01-23刘若璇

知与行 2017年1期
关键词:协商市场经济民主

刘若璇,杨 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南京 21000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内生化发展的文化自信

刘若璇,杨 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南京 210003)

文化自信是支撑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其内生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倡导的“和合”思想、“中庸”思想、“民本”思想等内含协商理念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逐步内生化演进并构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本源。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力量,其包含的党内民主理论、群众路线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影响深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生化发展确立了文化导向。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包容、参与、法治等理念与协商民主基本精神契合一致,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生化发展营造了重要的文化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文化基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生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文化自信;协商民主;内生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始终影响政治制度的一种核心价值体系和内在机理。习近平同志多次将文化自信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种自信”,并强调“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事实证明,历史上存在的任何类型的民主制,其存在和发展往往都可以从产生他的文化中找到根源和解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重要形式,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内在文化根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2]。文化作为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制度构建的价值支撑,在协商民主的内生化发展中起到了更为深层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积淀,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生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协商民主发展孕育的文化基因

深植于我国政治系统内部结构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整个民族及其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起着深远影响,协商民主的发展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方面,“和合”思想提供的文化本源。“和”常常被视为中国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异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和”指的是“从口、禾声”,意为声音和谐,“合”指“合口”,意为吻合。两者皆有引申为要素融合、和谐之意。“和合”二字最早见诸《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3],“和合”在此处为融会结合之意,后经发展演变,“和合”又逐渐延伸为不同事物及其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为一体,和谐互补,产生新事物,推动整体新发展之意。

“和合”思想以“和”为中心,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统一与和谐共存。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同志就曾用“四观”来阐述中国的“和”文化: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事物发展要顺应天道,符合自然规律,这也是协商民主应有之义。二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这一理念对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团结有着重要意义,内涵“协和万邦”思想的协商民主在当下推进民族团结、协商和共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强调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与尊重不同意见以谋求和谐共赢的协商民主有着相通之处。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即崇尚仁爱,以和为贵,尊重异质的一种道德体现。他的传承与发展也关系到协商民主的运行与实效。由“和”文化延伸拓展形成的“和合”观,作为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更加强调和谐共融,兼容并包,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最核心的文化本源。

另一方面,“中庸”思想提供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系所在,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 “中庸”思想又以“中”为核心。“中”既可以从内理解为一种体现道德智慧的心性修养标准,又可以从外理解为一种适宜得体的处事标准,中庸之道的要义就在于内外兼修,贯通天人。

“中庸”意味着君子高尚的道德标准,强调人的中正宽容。儒家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达理,圣人之所保守也”[4],这种理解和宽容对于当下的协商民主发展至关重要。而协商民主强调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倾听并理解他人,进而做出理性思考与决定,“中庸”思想中倡导为人宽容、相互理解的观点正是促进协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中庸”还意味着稳妥平和的处事标准,强调处事要权衡协调、不偏不倚。荀子曰:“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5]。这种“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原则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协商民主是指形成共识或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即共同利益,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也强调本着公正标准对事务进行权衡协调,找到合宜之度再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在这个意义上,“中庸”思想与今天的协商民主恰有融会贯通之妙。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为协商民主发展确立文化导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源泉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有现实文化的积累。正如奥地利学者凯尔森所言:“现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党之上的”[6],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他的民主认识及其实践对协商民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党内民主理论奠定的文化支撑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丰富和拓展民主实现形式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方面,党内民主理论强调要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与主张,为开展协商民主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内部是开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场域,党内意见的充分表达也是协商民主有序运行的前提。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民主观念,加强民主建设,我们既能通过实行党务公开、党员评议等制度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党委的决策也更加注重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通过鼓励集中决议来增强决策的民主化。这些政治文化导向都为协商民主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来源。

另一方面,党内民主理论强调平等、公开、参与等价值理念,为开展协商民主提供了文化基础。首先,协商民主以主体平等为前提。现代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其组织权力的产生是党员权利授受的结果,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平等是民主的基本精神和本质要求,党内民主的平等性是党内协商民主良序运行的必然要求。其次,协商民主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之上。党务公开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切活动和做出的一切决策都要向全体党员公开,既保障了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使协商民主能够得到有效的协商信息。再次,有序参与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参与,就没有协商民主的真实性可言,党内民主的参与机制既是一种过程监督,又能够使党员在参与中表达合理诉求,为协商民主提供讨论的主题和运行的动力。

(二)群众路线理论奠定文化基石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7]。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我们在解决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上提供了明确指向。

1.解决“为谁协商”的问题,明确了协商民主的价值指向。我们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始终是我党实行一切利民惠民之举的首要前提。群众路线理论能够有效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让个别的、分散的群众意见得到系统、综合、有效地反映,从而更好地包容和吸纳各种群众诉求、体现和集中各种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2.解决“协商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协商民主的目标指向。正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8],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既要深入调查,集中全力解决民生难题,又要拓宽协商领域、加深协商力度,有区分地对群众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实实在在的协商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难题从群众中来,幸福回群众中去。

3.解决“怎样协商”的问题,明确了协商民主的方法指向。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活的先知”。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9],深刻阐明了科学协商方法和高效协商形式的要义所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到扎根基层、真心诚意面向群众,在广集民智中探索和创新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才能加快转化协商成果,巩固和增强协商的实效。

(三)统一战线理论奠定的文化平台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他是掌握和处理中国问题的“天下国家道理”。而任何时期的统一战线,其建立与巩固都离不开协商民主的推动与支撑。

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内在机制在于协商,正是通过协商,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各民主党派合作抗日,才能使各革命阶级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才能在凝聚各阶级共识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一战线本身就是协商民主运行的重要平台,统一战线的历史实践就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具体体现。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体来源愈加广泛、诉求愈加多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理论更加强调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这既要求统一战线内部充分表达,凝聚共识,为开展协商民主提供有效的运行平台,又要求统一战线内部进行包容整合,为协商民主进行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智力资源等多类资源的整合提供实现平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协商民主发展营造文化环境

所有文化都不是真空的,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包容、参与、法治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从多方面为协商民主发展营造了重要的文化环境。

(一)包容性文化创造的文化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开放型、多样性经济,而多样性所引申出的多元论是协商民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这种开放型、多样性经济体现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文化的包容性,而这一包容性文化恰恰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方面,不同经济成分往往展现出不同的经济特点,从而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包容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包容性文化使协商民主在解决多元文化矛盾问题上赢得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理念,为经济活动提供合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指导,这种包容价值取向使协商民主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能够广泛吸取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协商意见,更加注重各协商主体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从而能够有效化解利益矛盾,促进合作共识与科学公共决策的形成,促进协商民主的深层推进和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构成的差异性得到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容性文化为协商民主实现开放包容、求同存异提供了宽松环境。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互通和融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一切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文化观念都能得到尊重并适当保留,这种包容性文化氛围为协商民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加宽容与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参与性文化营造的文化氛围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他曾断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将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0]。在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民众的公民意识觉醒,并逐渐对公民权利与责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自觉意识,因而,这种伴随市场经济进程而形成的参与性文化为协商民主的顺利运行营造了重要的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性文化有利于在协商民主运行中实现公民的“全过程参与”。对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公民普遍参与的社会活动而言,协商讨论是其关键环节所在。周恩来同志曾经批评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是“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11],这种只关注最后表决,而不注重事前协商和讨论的议事精神显然是将协商形式化,使民众的参与成了一种“被当面通知”,很难达到协商的真正效果。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纳入决策程序必须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从而避免出现只在会后协商的“伪协商”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性文化氛围中,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参与到协商民主的全过程,无论是协商前的问询、协商中的讨论、还是协商后的落实,都有助于将公民参与政治的实际权利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性文化有利于在协商民主运行中实现公民的“理性参与”。有效的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使公民能够在尊重公共利益中调整个人偏好,从而保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理性原则,要求协商民主在协商过程中确保协商信息和协商过程的公开透明,通过透明化的公共讨论和利益权衡做出最终决断,为决策提供合法性来源。同时,在处理意见分歧过程中,还要求协商主体应在尊重多方意见和互惠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合理的个人偏好调整,将输赢意识变为共识意识,从而在满足公民个体政治参与需求的同时,提升其政治参与水平,培养健康向上的公民精神,从而营造理性参与的协商民主环境。

(三)法治性文化铸造的文化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经济反映到文化层面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性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性文化倡导契约精神,为协商民主的决策合法性和科学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以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契约精神往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契约自由,订立契约是以双方自愿、互相同意为前提;二是契约正义,即双方所订立的契约具有正义性,不得伤害对方或他人的利益;三是契约严守,即契约双方应严格遵守契约内容,不得无故违反和破坏。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契约文化的刚性表现就是社会的法治。在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性文化尊重每个协商主体的同等协商权利,使他们的意见都能被倾听,这个过程既有各自偏好的表达,又有理性让步,从而使最终达成的契约能够建立在获取众人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之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性文化倡导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坚持协商民主的公共利益导向提供了保障。协商主体在享受协商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需要通过协商的方式使每个协商主体依据自身情况做出一定的退让,促使最终的契约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法治的护航,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都要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性文化的形成能够督促公民自觉遵守相关规则,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从而为协商民主的良性运行铸造了重要的文化保障。

四、结语

自信源于坚实的基础,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中国底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我们拄着别人的拐杖得来的,而是我们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内生发展而来的。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02).

[3] 吕慧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4] 洪镇涛.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75.

[5] 李佐丰.荀子(精选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

[6]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力,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55.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光明网.(2014-09-2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11]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9-134.

〔责任编辑:屈海燕 王圣姣〕

2016-06-17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5BKS059)

刘若璇(1993-),女,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民军队发展史研究。

D621

A

1000-8284(2017)01-0073-05

文化创新研究 刘若璇,杨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内生化发展的文化自信[J].知与行,2017,(1):73-77.

猜你喜欢

协商市场经济民主
双周协商座谈会: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