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工程” 铺出洮州奔康路
——专访中共甘南州委常委、临潭县委书记宋健
2017-01-23胡静
文/本刊记者 胡静
“四大工程” 铺出洮州奔康路
——专访中共甘南州委常委、临潭县委书记宋健
文/本刊记者 胡静
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这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民俗风情浓郁独特,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临潭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口大县,临潭也是全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临潭在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与全国一起走向小康? 且听中共甘南州委常委、临潭县委书记宋健解析临潭的小康之路。
◊ 抢抓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四大工程”
《中国西部》:“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艰巨。作为丝绸之路旅游黄金通道的临潭县如何抢抓“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机遇,快速发展,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健:临潭这块粗犷豪放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汉藏聚合、农牧过渡,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唐蕃古道的要冲地段,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史称“进藏门户”。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给各族人民互通互助、往来迁徙以及民间贸易创造了便利条件。临潭也是始于宋、兴于明、止于清的著名“茶马互市”之旱码头。在几百年的悠悠岁月里,当地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的经济结构。
今天,作为丝绸之路旅游黄金通道的临潭县,在“十三五”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四大工程”。
推进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在实现群众稳定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以牛羊育肥为主的高原生态畜牧业和当归、柴胡等为主的绿色无公害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入推进高原绿色食品、清真肉食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扩大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积极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对接,开发保健品、饮料、调味品等中药材产业。此外,根据各乡镇特色新建青稞麦索、杂粮面粉、燕麦仁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牛羊肉加工等生产线。
二是促进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社和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引导农牧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确保到2020年,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突破16亿元。
强化支撑保障,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在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作为、主动谋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城乡一体化,提升竞争力,增添发展动能,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交通等级为重点,完善县内网络化交通体系,争取临潭至合作高速公路明年开工建设,实施好国道248线兰州至马关公路临潭段、国道248线至冶力关旅游景区连接公路、陕西凤县至合作高速公路临潭段,洮河九甸峡库区航运以及其他县乡道路、水运航道等建设项目,实现对内对外公路畅通、水路开通、游路环通三大突破。
二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水资源保护、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实施农牧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快供水管网敷设升级改造,城乡居民都能用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到2020年,解决农牧村5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95%以上城乡居民用上自来水。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在16个乡镇建成和完善供排水、市政桥梁、集中供热、电网改造、道路改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升级改造县城重点路段,优化路网结构,推进城镇公共资源向农牧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四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县城综合开发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鼓励和支持农牧民进城创业,引导农牧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增强产业集聚、要素汇集、服务辐射综合功能,初步形成以县城、重点乡镇为构架,布局合理、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古战、八角、洮滨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建制镇达8个,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
五是着力抓好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临潭,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招商引资总额突破40亿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洮商返乡兴办实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惠双赢。
挖掘资源禀赋,实施文化旅游工程,在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迈上新台阶。
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实施“产业+旅游”战略,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县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格局。按照全县“生态休闲旅游、民族宗教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的产品定位,构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发展城市及周边村镇民俗文化体验式旅游新业态,大力扶持发展“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乡村旅游,加大农家乐升级改造力度,扶持发展农家乐800户。三是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演艺中心、旅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应急救援、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安全、医疗保障等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四是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注重以人为本,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在促进社会事业进步上达到新高度。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学前和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二是着力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到“十三五”末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四是大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改善城乡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五是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六是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好“一村一场”体育建设项目,改造升级农家书屋、文化站,新建改扩建乡村舞台141个,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四下乡”和篮球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新城镇龙神赛会申遗,加大传统民居保护力度,打造具有江淮特色的名镇名村。
《中国西部》:您认为临潭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在“十三五”期间,临潭县将采取哪些有力的扶贫措施,有针对性地助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 突出八项扶贫,补齐全县发展短板
宋健:现阶段,临潭县在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县市中贫困程度较深。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7.61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36万人,贫困面从56.86%下降到17.54%,脱贫率达51.5%。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通过综合分析临潭县贫困现状,完成脱贫工作难度非常大。目前农民增收问题是困扰全县整体脱贫的关键问题。
临潭海拔高,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慢,夏季多暴雨冰雹。年平均无霜期仅仅只有65天。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典型的灾害性气候。这里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尤其是去年春旱加秋旱,导致绿色蔬菜、藏中药、青稞、洋芋等大量减产。临潭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大县,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去年的严重旱情直接导致农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增加了农民返贫的现象。这样一来,农民困难比较大,脱贫任务也比较重,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压力很大。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突出精准、产业、智力、生态、项目、民生、金融、社会八个方面的扶贫,把对农民的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把发展的短板补齐。
突出精准扶贫,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为贫困村建档立卡。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人,制定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表,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建立完善了县级干部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帮扶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库,扶贫工作基本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的转变。
突出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始终坚持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藏中药、青稞、杂交油菜、玛咖、狼肚菌、西兰花等高原夏菜特色种植业和七彩山鸡、虹鳟鱼、獭兔等特种生态养殖业优势凸显,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突出智力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坚持扶贫先扶智,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切实加大教育扶贫、技能扶贫和科技扶贫力度,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我“造血”能力不断提高。
突出生态扶贫,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全力实施生态扶贫,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在全县16个乡镇实施了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同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步伐,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
突出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村发展后劲。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破解瓶颈制约、推动贫困村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农牧村危旧房改造、整村推进、道路通畅等项目工程,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
突出民生扶贫,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始终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导向,统筹抓好医疗卫生、安全饮水、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解决并改善全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金融扶贫,破解贫困村融资难题。坚持发挥金融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省州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扶持农牧村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衔接沟通,着力破解贫困村金融制约瓶颈。
突出社会扶贫,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坚持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帮扶单位的联系,拓宽扶贫协作领域和对口帮扶内容,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 节会带动传承,文化扶贫助推全面小康
《中国西部》:临潭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活性传承上走出了怎样的独特路径?在文化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宋健:临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迄今建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多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于一体。临潭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洮州花儿之乡”“拔河之乡”“文化大县”之称。在临潭这片厚实的热土上,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洮州万人拔河、洮州花儿、新城龙神会等,它们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2016年,临潭成立了百年临潭办公室,抽调县内文艺工作者对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有序地挖掘、整理、抢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形成临潭特色品牌。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我们的做法确实与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样,主要是通过扩大节会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人参与来达到传播、传承的目的。例如,每年元宵节的洮州万人拔河、新城龙神会等民俗文化,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每年的各个庙会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花儿会,由花儿把式引领花儿新手学唱各种花儿,以此来进行传承;每年一度的莲花山花儿会,更是花儿的盛典,歌的海洋。
在文化扶贫上,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结合整村推进和生态文明示范村项目建设,为贫困村修建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并整合贫困村的宣传、文化、党教、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其服务功能。二是多场次、多数量为贫困村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下乡等文化民生工程。三是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四是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文化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五是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中国西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临潭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临潭县将如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独特的旅游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大旅游扶贫效应?
◊ 提升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宋健:临潭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拥有冶力关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名震华夏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明代洮州卫城,吐谷浑筑建的牛头城,开发和守卫洮州卫城的名将李达之墓葬,以及历经八百年风雨的新城古建筑城隍庙。就是这座城隍庙,元世祖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时曾驻骅此地,红军长征进入甘南时在此地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并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
为了打造独特的旅游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临潭抓住冶力关大景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民族宗教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的产业定位,完善旅游营销、产品支撑、文旅融合、旅游标准化管理等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县“三点一线、一体两翼”旅游业发展格局,正在将旅游业培育成临潭县支柱产业。
在“十三五”期间,临潭将全面建成冶力关大景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新城4A级旅游景区,以及古战、术布等6个2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13家星级酒店。并且,在全县扶持发展800户左右农家乐,争取申报池沟、庙沟为省级旅游专业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此外,注重铜器铸造、洮砚、根雕等旅游商品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业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创收能力。
未来几年,临潭将高质量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高标准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高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临潭文化旅游品牌驰名度,形成国内知名的“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争取到2020年,临潭旅游接待人次达300万左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万人以上。(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