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杨振宁和李荫远
2017-01-22施郁
学生时代的杨振宁和李荫远
施郁
2016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荫远院士仙逝。笔者想起学生时代的李荫远曾与杨振宁有过合作研究。
杨振宁先生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毕业,旋即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作硕士论文。在这之前,王先生的一个系列演讲就引起了作为本科生的杨振宁对统计力学和相变理论的兴趣。王先生当时在研究超晶格有序无序相变,他用的是贝特(H. Bethe)的理论。富勒(R.Fowler)和古根海姆(E. Guggenheim)的准化学方法在数学上更显简单,但是本来不能将近似级数提高。
杨振宁的硕士论文将准化学方法推广到相邻格点的各种占据情况,从而可以逐步提高近似级数,而且得到了自由能的闭合形式,并用到二元合金中,着重计算了各级近似下的自由能。学术论文1945年2月在美国《化学物理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被收入杨振宁论文集。
在这篇文章中,技术上的一个关键是通过勒让德变换省去了一个积分计算。这已经体现了杨先生后来研究生涯中经常表现出的一个风格。最近,统计物理大师费希尔(M. Fisher)评价这个工作时指出: “值得注意和有特色的是,这篇文章提出准化学方法的一个新形式,‘能够给出逐步提高的近似级数’。”
1945年《中国物理杂志》发表了杨振宁工作的后续文章,讨论了临界温度以及比热的不连续。 1945年8月杨振宁启程赴美国。
李荫远1943年西南联大本科毕业,留校任助教,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1947年,李荫远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留学。
杨振宁先生告诉我,李荫远抵美后,两人通过书信和电话合作。他们将杨振宁的上述理论推广到两种原子的数目比任意的情况。 1947年12月两人的合作的论文在《中国物理杂志》发表。
后来李荫远进行了一些进一步的推广,并与铜金合金的实验相比较,作为他1948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硕士论文。论文内容也发表于美国的《化学物理杂志》。
杨先生和李先生的这几篇文章除了优秀的科学内容外,也表现出成熟的英文论文写作。当时他们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生。
致谢 感谢杨振宁先生的讨论和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档案室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