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靠”到第三方治理
2017-01-22费米
文 费米
从“挂靠”到第三方治理
文 费米
改革开放伊始,来钱最快的是倒卖批文,那时候物资紧缺,倒卖点水泥和钢材就能发财。如是,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官倒,专指那些握有物资的官僚,批几个条子出去,日子就过得很滋润。后来反腐很大一块内容就是整治官倒。不久,又出了个新名词:挂靠。哥几个有日子没见,小酒馆里整点毛豆花生,一瓶啤酒下肚,脸红耳热,这就吹开了:“兄弟我开了个公司,挂靠在某某局下面。”知根知底的也是眼热:有位当局长的大舅哥,你不挂靠谁挂靠!
那时候有很多新公司雨后春笋一般钻出来,当地的主要报纸每天要拿出一到两个版面来刊登开业公告。一开始媒体自己有广告公司,专做此类生意,后来广告法颁布,媒体不能自营广告,那些挂靠在工商局下面的广告公司就来活儿了,也不用跑广告,坐在办公室里数钱数到手抽筋。
后来医药保健等广告业务量大的行业不干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挂靠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代理业内广告。我认识的一家私营制药公司老板,安排自己的亲戚当公司的广告总监,但规定每任总监只许干三年,任期一满就换个亲戚来当。问其原因,老板说:“这是个肥缺,一个人吃独食大家有意见,又都是亲戚,谁也不好得罪。”看来,这个人对广告业内的乱象是非常了解的。本来广告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比的就是创意,但在这里,比的是关系,是你的挂靠。后来名义上挂靠也不行了,必须要脱离关系,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若是没关系,你根本就拿不到强势媒体的代理权。这样的业态养肥了一帮人,也害了一帮人,某著名主持人就栽在了这里头。同时,也使得广告这个产业一直没能健康生长。
这样的状态不止广告业一家,但凡有权力的地方,就要讲关系,就会有挂靠。早些年,一个小县城里有环保公司、环保科技公司、环境工程公司和环保设备公司,查查他们的法人,多少都跟环保局有关联。有些环保公司虽然挂着股份制的招牌,当地环保局也有参股,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公司几乎就跟私企一样了。这种跟环保局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做出来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再由环保局去验收,会不会出现足球场上那种裁判边吹哨边踢球的情景,谁也说不好。有鉴于此,一些促进环境治理市场化的举措也在陆续出台,比如前些年推出的碳排放交易,算是一种尝试。
市场机制的引进,污染治理工程业内竞争也在慢慢加剧,这其实是件好事,只想凭关系混吃混喝的企业就越来越难以生存,规模小、技术差一点的公司要想接单子也就越发困难了。我一个亲戚在北京的一家小型水处理企业干了很多年,在本地能竞争到手的治理项目很少,于是只好开拓外省市场,一年到头有将近三百天的时间在外地。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有点惨,但于污染治理市场来说是件好事,说明北京的市场更为规范,由此带来的竞争程度也就更高,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就很难在北京混,形势日益向好。今年八月,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主旨就是以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机结合的污染治理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不断提升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第三方治理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排污单位的委托要求,承担合同约定的污染治理责任。排污者与第三方治理单位通过合同约定,建立相互督促、共同负责的市场运行机制。可以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法规的不断完善,污染治理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类似挂靠这样的名词会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成为市场尚不健全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