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作品的绘画美与人情美
2017-01-21王小勇
王小勇
把梦想做成风筝,用朴素与善良捻成一条线,只要线不断,仰望天空,永远都有纯真与灿烂。
——题记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选录了《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虽然隔时段选文有增删,但其中大部分一直保留着。在此,本人重点赏析鲁迅先生文章中的绘画美与人情美,体会那天真烂漫的童趣与善良淳朴的乡情。
一、绘画美——似一幅幅充满诗意的中国画,简淡、悠远而绵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恰似一幅精致的田园童趣工笔画,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成了“我”的小伙伴,和“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牧童牛背吹短笛”相比更精致、丰富。
长妈妈给我们讲的故事神秘、诡异,虽然是对现实的变形、夸张,超自然的天马行空,但对孩子们来说,有多少神秘不解,就有多少的向往。
《社戏》中的鲁庄就是一幅乡土年画,慈祥的母亲,勇敢友善的伙伴,勤劳朴实的六一公公,从这些画面中,我们似乎能听到母亲唤儿的声音,似乎能闻到河岸的青泥,能尝到罗汉豆的清香,能看到那土坯、土窑连成的村落、那袅袅的炊烟和依稀摇曳的高高低低的道旁树。
《社戏》中,当我和小伙伴们在征得大人同意之后,去赵庄看戏的沿途风景,犹如一副水墨写意,虚景与实景结合,去时似乎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愉快,去后,赵庄看戏的场景又像一幅纪实风俗,看戏的看戏,不看戏的游逛吃喝,享受那种氛围。返回时,戏虽然不好看,但兴致不减、故事不断,想一想暗夜的蓬船上孩子们围成一圈煮罗汉豆吃罗汉豆的场景,不正像一幅油画吗?
《故乡》中,故乡的萧条正如艾略特的《荒原》,正是由于他对那份土地情感使得他在此不是“赞美”,而是“撕破后疗伤”,虽然没有毕加索《格尔尼卡》的犀利与愤慨,但知识分子的那种理性却让人觉得悲凉却不悲观,用色黄黑相间,用笔绵里藏针,整体风格雄浑悲壮。相比之下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场景又是如此的鲜活;金黄的圆月,红润稚气的脸,银色的项圈与钢叉,少年闰土的勇敢犹如勇士征战疆场的豪迈,此时的浓色重彩与后边老年闰土的恓惶暗淡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情美——故乡的人和事犹如一湾浅浅清澈的溪流,滋润着、温暖着那年那月的孩子和这年这月的游子
《风筝》中,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我”的作梗与“我”的忏悔,终于让“我”在多年以后说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种直面内心的真实,不能不说是那片土地给与“我”的纯真与勇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我们讲故事,教书先生不常用戒尺,当孩子们读书时先生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用这些以最自然最不刻意的方式教化着孩子,当然,映射到孩子心灵深处的也更多的是宽容与善良——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情,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社戏》中,随母亲归省到鲁庄,小伙伴对“我”的关爱与尊重,让“我”备受优待,阿发的大度、无私与细心,双喜的勇敢、乐观、直率与成熟(不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桂生的勤快与头脑灵活(没豆浆,喝水;出偷豆的主意),这些热心肠的农村娃都在为了做成一件事——帮“我”高高兴兴地看一场社戏。结果,社戏不好看,倒看了一场朴素醇厚的乡土人情戏——阿发的娘没有骂人,八公公的船上少了盐巴和柴禾并没有找后账,六一公公丢了豆非但不生气,还自诩自己豆种得好,流露出了农民的自信与得意,母亲做炒饭叫孩子们吃,六一公公送豆,这些因朴素、醇厚、善良而滋养出的友善让“我”觉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片土地给了鲁迅先生向善的品质在《藤野先生》中也有体现,因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科学的严谨让我肃然起敬——“我良心发现,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故乡》中,那片备受蹂躏与践踏的土地,那群遭受贫穷与守旧思想迫害的父老乡亲,在“我”的眼里,故乡虽然失去了当年的色彩与活力,成了一张灰白照,但“我”依然包容爱护他们,善待闰土的麻木,包容杨二嫂的刻薄,没有因失望而绝望,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宏儿、水生身上……
《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们教茴香豆的茴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善良本能,也是他活在那片“受伤的土地”感受到的最后一丝快乐与温暖。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那些画面,如一副简淡幽远的水墨,似一副绵绵不断的“清明上河图”,一首永远的歌。
鲁迅先生既用淳朴善良的乡土情怀,魂牵梦绕那遥远的故乡,色彩绚烂的童年,细品慢饮那杯饱含泥土香味的人情美酒;又用知识分子理性的担当与思考,洞穿现实,看到了她的黑暗与不幸,尽管如此,他没有绝望,却在失望中坚韧地寻找那一丝亮光,一剂良药。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品味先生情怀,在先生的故事里寻找我和我们曾经的过往,捡拾起农家子弟的本真,以宽厚朴素的乡土情怀去审视现实中的人和事,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地进行自我修复与自我完善,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当年想要寄予我们的善良与美好。
?誗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