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2017-01-21施元

新课程·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音量语言课堂

施元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教学工作所要完成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智能培养等任务,正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多方面的交流活动,离开了“语言”这一工具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引入课堂的今天,也无法离开“语言”去单独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语言技能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另外,地理这门学科涉及的门类多、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因而,是否掌握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是衡量一位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到底应该怎样运用地理教学语言呢?现逐一分列于下。

一、语言要准确,具有缜密的科学性

1.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课堂表述中无论对地理事实材料的叙述,或是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解释都应是准确的,不能模棱两可。如“夏季北半球同纬度大陆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不能说成“夏季北半球大陆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而忽略“同纬度”三个字。

2.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应严格加以区分。如山脉、山系、山地、山峰、山脊、山谷……再如天气、气候、气象、气温、气压……地理名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讲解时切不能马虎。

3.要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比如在表达方位时,必须使用“东南西北”等八个基本方位的标准方位用语,不应随意用“上下左右”来代替。再如“岩石”不能说成“石头”,“植被”不能说成“植物”,“降水”不能说成“下雨”等。

4.要使用国家最新规定的标准计量单位。例如,气压的单位用“百帕”,不要再用“毫巴”;长度单位用“米”“千米”,不要再用“公尺”“公里”等。

5.字词读音要力求准确。例如地壳(qiào)不读地壳(ké);岩(yán)石不读岩(ài)石等。

二、语言要质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1.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表达时要准确。如在讲“宇宙中的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些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着”时,这个“都”字就应强调,绝不能省略。而在讲气候问题时,“都”字就不可随意乱用,如“信风含水汽都少”“靠海近降水都多”等,这里的“都”字用得就不妥。因为南美洲东部的信风从广阔的大西洋吹来,水汽含量较多;靠海近的地方也不一定降水就多,海边也有干旱的沙漠。教学中不能把事物绝对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如讲“农业发展”时,教师可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为例,解释“生态农业”,使学生明白只要正确认识与遵循客观规律,完全可以建立起人地协调的良好环境。

三、语言要精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青少年注意力持续性较差,因而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明快,不啰嗦,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事实证明,学生对所厌烦的东西感知效果最差。

精炼的教学语言,来自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深刻领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废话,每句话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使是说些课外实例,哪怕是句笑语,也要围绕教材内容,说明一定的问题。教师切忌在课堂上“海聊”“神侃”。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克服口语,如“嗯、啊、吧”之类或“这个”“那个”等,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割裂语义,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四、语言要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生动的语言极富魅力,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地理事物、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可借助于影视、图片等加以弥补,还是会有所欠缺,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的语言描绘,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1.配合吟诵诗歌。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结合情景吟诵诗歌。如讲庐山时,可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为学生所熟悉的名句;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讲内蒙古大草原,可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等。这种诗情画意所起的作用,胜过多少平淡的赘述。

2.形象比喻的运用。比喻在地理教学中适合讲授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感知的内容。比喻要贴切,符合科学性。如可用炸弹爆炸来讲解地震的震级与烈度。炸弹的爆炸力相当于震级,杀伤力相当于烈度。一颗炸弹的爆炸力是固定的,但其造成的杀伤力却因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各地有所不同。另外,比喻还要注意趣味性,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生动形象的描述。清水煮菜无滋味。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加点“调料”,补充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趣味性材料,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桂林喀斯特地貌时,可作如下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有的像瓜果、蔬菜,有的像飞禽、走兽,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阳朔一带山水之美,更胜于桂林,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说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的“调料”并非越多越好,过多则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4.用手势助说话,可以起到强化语义内容的作用。例如,在讲“黄河下游的特征”时,教师一边讲,一边配合“高举的手势,仰望的眼神”,使学生对“地上悬河”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语言要含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和盘托出,把思维内容全部直接表现在语句上。可采取引导的语言,带领学生体味、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地形的变化原因”时,教师可利用课本插图,暗示学生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去寻求答案。只有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六、语言要适度,要有恰当的针对性

高、低年级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知识范围、理解能力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语言也应有所区别。对低年级学生,语调要亲切,速度要慢,重点知识可以多反复,难点知识应深入浅出地解决,授课时语言要生动。而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则要力求言简意赅,着重指导他们去寻求规律,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同样讲“季风的成因”,在低年级,最好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入手,问问他们游泳时的感受,用他们亲身感觉到的事实来引导他们认识水、陆增温、降温快慢不同的道理,而对高年级学生就可直接运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热容量不同”等概念。

七、语音要清晰,音量要适度,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有变化

第一,语音要清晰。教师发出的每个声音要清晰可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音量大小要适度。音量过低,振奋不了神经系统的活动,学生会处于抑制状态,甚至会打瞌睡。音量过大又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只有适度的音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语速要视内容而定,要对所讲内容起烘托作用。过快,学生没有思考余地;过慢,易造成课堂沉闷,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第四,语调要有变化。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语调的起伏及重音等。提高关键字词的音量,听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

八、教学语言要条理化、通俗化

教师语言表达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学生才能有顺畅的思路,否则教师讲述时语无伦次,学生也只能是一片糊涂。同时,教学语言还要通俗易懂。教学的成功,在于使学生学会、会用,并不是越深奥越好,教学语言应让多数学生一听就明白。

九、教学要使用普通话

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要规范,否则课堂上“乡音袅袅”,不仅学生难以听懂,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秩序。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地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是何等重要。因此,教学语言的锤炼应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一位地理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演兼演员,要在45分钟的时间内,在小小的讲台上,把几十名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教师思考、表达,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这就是教学语言运用的成功。地理教学语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先天赋予的本领,主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最适合的方法。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音量语言课堂
欢乐的课堂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有我语言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