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1-21胡洁芳
胡洁芳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形势下,若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注重历史概念的讲述,解析课本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的教学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知识结构
历史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培养的一种最基本能力。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必须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应具备的相关能力。结合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思维训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如何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讲清历史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求。概念不清楚,则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更谈不上让他们认识历史规律。现行高中新课程以专题式的方式编排,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通史知识储备。
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历史概念的五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结果。这些都是基本要素,但容易让学生把历史概念僵化为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史实,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去理解历史的规律。因此,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概念,都需要将它活化,通过明确的目标,多角度构建多维的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概念的抽象程度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多样化的资料,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如在涉及历史人物评价时,我给学生出示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和戏台上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应该还原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脸谱化,要看他的实际作为,这种认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概念的讲析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认识。
二、解析课本的知识结构,探究教材编写者诉说历史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活动潜移默化,而有些能力则必须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得以巩固,如一些复杂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我认为在大考之前的适应性训练是必要的,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综合运用史观,达到史与论、知识与能力的水乳交融,则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求助于教材本身,其实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思维的榜样。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一般都必然经历背景、过程与影响或意义的叙述过程,我以为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思维的体现。因此,教会学生看书,尤其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教材结构,看其如何分析、叙述、概括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思考历史问题的模式,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形成一定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一定的求异发散的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是如何分析处理问题要比单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意义更大,至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思维方式,这难道不是一种良好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养成的手段吗?
分析、探究教材的思维模式,就是感知和理解编者意图、留意从教材中发掘、提炼出思维方法。从小的方面讲,要弄清教材每一个历史问题和思维方法;从大的方面讲,要理清整个子母、章节和各个单元的思维结构。包括史实与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编者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史实、运用史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法展开论证,进而得出结论的?等等。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用心去构建每一堂课,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其次,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建红.我对教学中处理历史概念的认识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3]陆安.教师经验:历史课不能忽视的课程资源[J].历史教学,2006(11).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