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习语的差异研究

2017-01-21邓春兰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习语汉语差异

摘 要本文从习语的内涵入手,着重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的特征,并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学典籍、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体育娱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探索了英汉习语的差异。

【关键词】英语;汉语;习语;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中的习语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英语学习在我国已经十分普遍。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都是语言发展的成果,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英汉习语差异研究成为当前英语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英语和汉语都属于语言,具有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研究英汉习语的差异,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的了解,而且对语言研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习语的内涵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果,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多数习语都是从人民群众中的日常劳动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具有较强的表达力,记忆方便,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甚广。同时,习语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能够简单概括地表达语言,大多数习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语言才保存了下来,而历史所保存下来的习语都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2 习语的特点

2.1 语言的形象性

英语和汉语都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能够运用语言来比喻事物,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能够正确表达意思。同时,由于大多数习语都言简意赅,因此,在使用习语的过程中,很容易通过习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头脑中构建事物的形象。习语将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人们在使用这一习语的过程中,在脑海中会呈现出蛇的形状与呈现出舔足之后的蛇的形状,并将两者的形状在脑海中做出比较,进而体会“画蛇添足”的意思。

2.2 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指的是习语本身的整体意义,而不是只与他相组合的整体语句的意义。习语的意义往往与字面意思不符合。大多数习语很难通过字面意思来窥探习语的整体意义,需要详细了解习语的来源以及习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典故。例如,汉语中的“高山流水”的意思并不是高山上留下来的水,而是指乐曲高妙,或者指知音。这一习语来源于钟子期与伯牙弹琴的典故,只有对这一典故有应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了解“高山流水”的整体意义。

2.3 语言搭配的稳固性

习语之间的搭配时稳固的,其语言成分的常用词和词语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意改动。同时,习语的常用词语及习语位置的稳定性使习语的结构十分稳固。另外,部分习语在表达的过程中会违反习语的规则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推理。当然,习语的稳固性并不是一定不可以改变的。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习语也会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出现一定的变化。习语的变化只要符合约定俗称的规则并保留原来的整体意义,也会被人们逐渐接受。例如,汉语中的“俯首帖耳”在语言的发展中变成了“俯首听命”,虽然词语发生了变化,但是习语的整体意义和基本结构并没有变。

2.4 音韵的和谐性

大多数习语具有音韵和谐性的特征。音韵和谐是为了方便记忆和表达,能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悦耳动听的效果。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都具有音韵和谐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语音美感。并且,在音韵和谐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修辞会使习语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

3 英汉习语的差异

3.1 地理环境差异

习语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是人民群众对劳动和生活的总结。而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习语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语言,其习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1.1 地理环境下的英语习语

最突出的英语国家当属英国。英国位于欧洲西部,三面环海,北部地区为山地。因此,英国人与海接触比较多,其习语有很多与海洋生物有关,甚至用海洋生物来比喻人。例如,英语中的“poor fish”是可怜虫的意思。并且,英语中的很多习语与捕鱼有关。例如,英语中的“miss the boat”意为“错过机会”而不是“错过船”,将“错过船”的意义扩大化,进而表示“错过机会”

3.1.2 地理环境下的汉语习语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邻太平洋,属于半封闭地形。古代的中国人没有走出过海面,认为海上居住着仙人。因此,中国人认为海洋十分神秘,并对海洋有着强烈的敬畏。例如,中国成语中的“海枯石烂”就表达了海的广阔。同时,中国土地范围广大,以农业为主。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故事。例如,汉语中的“五谷丰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追求。“瑞雪兆丰年”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希望,还体现了气候与收成的关系。

3.2 社会历史差异

历史发展对语言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例如,在英国发展的历史中,罗马层对大不列颠进行了近400年的侵占,而英语的发展也会融入部分罗马文化。甚至在语言的发展中,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人汇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例如,洋泾浜语的形成就是多种语言的汇合。当洋泾浜语被当做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母语,那么洋泾浜语就发展成为克里奥尔语。

3.2.1 社会历史下的英语习语

在公元五世纪,英国遭受到很多国家的侵略,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习语。例如,英语中的“stick to guns”意为“坚持立场”。同时,英国和法国有过持续两百多年的战争,并且与荷兰也有过战争。因此,英国人对法国和荷兰的印象并不好,在表达贬义习语的时候喜欢使用“Dutch”和“French”。例如,英语中的“excuse my French”意为“我讲了粗话,对不起”“go Dutch”意为“自己付自己的账”鲜明地体现了英国人对发福法国人与荷兰人的不满。

3.2.2 社会历史下的汉语习语

汉语中的习语也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并且,由于中国的历史时间大多数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因此,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所使用的成语被广泛流传。这是因为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由于中国人对四字成语的偏爱,成语成为汉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草木皆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等成语都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时使用的词语。同时,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会对人物和语言进行一定的加工,使文学语言成为家喻户晓的习语。例如,“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文学创作者的语言创作转变为习语的。

3.3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对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到语言层面,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都与国家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

3.3.1 宗教信仰下的英语习语

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神,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的。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关于上帝和基督教的习语。例如,“thank god”、“go to church”等。同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大多数西方人都会阅读《圣经》,将《圣经》视为精神支撑。《圣经》对西方国家的价值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层面,也体现着《圣经》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例如“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就是出自于《圣经》之中。

3.3.2 宗教信仰下的汉语习语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上居住着神灵,而神灵主宰着世间万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天人合一”思想,由于中国人对“天”十分敬畏,因此,很多习语中都涉及到“天”。例如,“天之骄子”、“天无绝人之路”、“天衣无缝”等习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的敬重。同时,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在语言层面有很多关于儒家思想的习语。例如“礼尚往来”、“与人为善”、“上善若水”等习语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另外,在佛教传入之后,中国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较大,习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佛教思想的言论。例如“临时抱佛脚”、“醍醐灌顶”、“借花献佛”等习语。

3.4 文学典籍差异

文学是生活的形象化表现,是生活的艺术化。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比不可少。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社会背景、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社会大众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才形成了言简意赅而又寓意丰富的习语。因此,文学典籍对习语有着重要应影响。

3.4.1 文学典籍下的英语习语

莎士比亚戏剧对英语习语有着重要影响,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不仅流行于西方,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莎士比亚戏剧中有着丰富的英语习语,其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常被后人引用。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佩斯》中的语句“die in the harness”(因公殉职)被后人广泛运用,成为英语习语。《亨利五世》中的语句“a man of mould”(凡人),也被用作习语并广泛运用。

3.4.2 文学典籍下的汉语习语

中国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而且还记录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诗经》、《庄子》、《论语》等文化典籍中的语句都被用作习语而广泛运用。例如,《诗经》中的“辗转反侧”、“投桃报李”、“新婚燕尔”等语句都被用作习语。《论语》中的“升堂入室”、“过犹不及”、“成人之美”等也被用作习语被后世广泛运用。由此可见,汉语习语受文学典籍的影响十分深刻。

3.5 神话传说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古老的深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正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生活的理解。他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采用人格化和形象化的手法对自然进行描绘,体现了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决心。同时,神话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超自然性,但是,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世界文化的起源,也是人类意识产生的起点,对世界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语言中有许多关于神话传说的,神话传说对语言的发展以及习语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5.1 神话传说下的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主要受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影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对西方诗歌、绘画、戏剧、文学创作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西方创作者喜欢从希腊神话中吸取典故,并使希腊神话中的经典语言演变为英语习语。例如“apple of discord”(祸根)就来源于希腊神话。

3.5.2 神话传说下的汉语习语

中国古代神话对汉语的发展与汉语习语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中,对神话传说记录最多的当属《山海经》。另外,《诗经》、《离骚》、《左传》、《庄子》等文学作品也有对神话传说的相关描写。而这些关于神话传说的描写成为汉语习语的重要来源。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习语都来源于《山海经》所记录的神话故事。另外,还有一些习语来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例如,“聚宝盆”、“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鲜明地体现了神话传说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3.6 风俗习惯差异

3.6.1 风俗习惯下的英语习语

以饮食习俗为例,饮食习俗对英语语言的发展以及英语习语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英国的地形多样,以畜牧业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食用肉类食品和乳类食品。因此,英语中都大量关于“milk”、“butter”、“cheese”的习语。例如:“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bread and circuses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等。

3.6.2 风俗习惯下的汉语习语

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足见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同时,中国人的饮食习俗对中国习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关于饮食的习语。例如;“山珍海味”、“家常便饭”、“闭门羹”、“天上掉馅儿饼”等习语都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4 小结

本文在语言研究的角度探索了英汉习语的差异。英汉习语是英语和汉语发展的成果,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发展背景不同才形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研究英汉习语的差异对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英汉习语的差异,以促进语言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阳.英汉习语学习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2]齐消,汤岚,吴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

[3]王喜霞.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渊源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4]陶胜.英汉习语体现的英汉文化异同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5]吕少勤.基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于英汉习语的翻译研究[J].文学教育(中). 2013(09).

作者单位

邓春兰(1976.2-),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学位。中教英语一级,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 广东省中山市 528437

猜你喜欢

习语汉语差异
学汉语
相似与差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