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

2017-01-21涂庆皓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

涂庆皓

摘 要创新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创新人才也必将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创新虽然是一种突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但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从文化传统到教育水平,无一不左右着创新主体的创造意愿和创新效果。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可以大大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客观制约因素

1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当制约创新

中国目前由于国情、历史等原因,应试教育所包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忽视人本,造成了教学活动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陈旧、落后、更新不及时,缺乏对右脑的开发,缺乏对想象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张扬,只求整齐划一。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的是流水线的合格产品,但是创新活动需要的是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艺术品。

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来说,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知识严重滞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内容急需经历进一步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服从”而拒绝“怀疑”和“批判”,强调“记忆”而忽视“理解”“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塑造成乖乖听话的,流利背书的“机器人”,是中国应试教育最大的悲哀。创新的起点就是“怀疑”和“批判”,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很相信“直觉”,当然这种直觉是在牢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融会贯通的灵感。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由于长期缺乏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将“怀疑”和“批判”当做“冒天下之大不韪”,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最终造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状态。教师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是中国教育的一种写照,而这种缺乏主动性,重视“教”而忽视“学”的制度怎么能教育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人才呢?

2 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制约创新

创新素质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具备创新素质培养观念、教育方法不拘一格、善于引导并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然而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育者由于思想观念、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等原因,没能在创新素质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教育者反而会发挥消极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很多还局限于“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传授书本知识内容”的范围内,教学活动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思维、动机、兴趣和情感意志得不到刺激和启发,整个教学活动以单纯的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贻误了创新素质发展的时机,违背了教育的本真。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了学生创新素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教师消极因素的误导。做“经师”易,做“人师”难;做“权威型”教师易,做“导师型”教师难。教师要允许学生怀疑、敢言、动手实践、突破教条,无疑是给自己的教学工作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障碍,是“自讨苦吃”,是“大可不必”。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缺乏充分的创新教育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的现状下,很少有教师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觉悟,去逆其道而行,大胆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方式方法、内容的限制,推进学生主体性的解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迸发。所以,培养一批具有素质更优、觉悟更高、思维更加解放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应有之义。

3 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因素制约创新

创新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个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在18世纪就提出了“环境决定意见”。个体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无不受到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由于“行政化”和“官本位”在我国传统中根深蒂固,“政企分开”在市场中还是尚未完结的任务,科技创新人才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中地位都不高。从一年又一年屡创新高的公务员报考率我就可以看出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取向,科学研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忠诚危机。从根本上说,还需要我国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科技创新领域切实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经济收入和政治地位,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去行政化”,逐渐淡化“官本位”,这需要我们继续辅以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知本主义”社会,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吸引作用。

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与创新思想矛盾的文化因素,比如“中庸”的思想是一种具有哲学智慧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但是科技创新领域如果也追求不偏不倚、不过不失、无可无不可的标准,维持中正、平和的状态,那就很难有突破。相反,很多具有伟大成就的科学家被人称为“疯子”,在事业当中“不疯魔不成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世人所不敢为,这显然是与中庸相背离的,但是科技创新偏偏就需要这种剑走偏锋的勇气和胆识。再比如“趋同”思想,大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也同“趋同”思想有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被曲解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对的”,殊不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创新工作者又经常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求同”虽然并不否定“存异”,但科学创新本来就应该是“求异”的,这种强调共性、压抑和否定个性的“趋同”是创新应该反对的,“趋同”文化带来的消极意识和主张淹没大学生个性的主张使我们应该警惕的。

4 教育体制的发展程度制约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最大压力是“普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教师无法和学生们整天做游戏、搞竞赛、看展览、听讲座,因为没有人能轻易跨过“升学率”这个门槛。在这样的多年基础教育浸润中,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蒙有些积重难返,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目前的价值取向还不是鼓励创新为主,高校充满“经师”缺乏“人师”,社会充满“专家”而缺乏“大师”,教育家和学者越来越像企业家。由于我国发展阶段的限制,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不得不以让大多数人走进象牙塔,接受到高等教育的雨露润泽为目的,不得不以让广大毕业生尽可能充分就业为追求,评价高等教育的价值标准是量化的,缺乏精神层面的内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作者单位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省吉林市 132022

猜你喜欢

创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