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17-01-21赵田张丽
赵田++张丽
摘 要2013年起江苏省各高校以“第二课堂”高校成长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思想教育与各项活动紧密相连。高校社团数量激增,志愿服务类社团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思想教育;志愿服务团
从1994年12月5日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起,截止2010年12月5日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级团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 个省级协会、5000 余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 2000 个高校志愿者组织以及 13 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大中专院校共有2553所,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生达到一万三千名,在团委青年志愿协会带领下共十一个院系成立了各自的公益社团,以每个院系200人左右的志愿者注册量核算,我院共有两千多名志愿者。我院三创学分制由教务部门制定,依托“PU平台(口袋校园)”的形式统一纳入2015年专科倍养计划,并在2016年专科倍养计划中继续执行。“PU平台”设定了4分的三创学分(创新、创意、创业、志愿服务等项目)门槛,规定满4分方能毕业,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学生必修项目。作为高校志愿活动依托的志愿服务社团,必将受到学生的追捧。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大学生社会道德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志愿服务载体的志愿服务团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值得我们对此就行研究和思考。
1 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基于 2016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于暑期组织的以“青春南京 两岸携手 爱心同行”为主题,为智力障碍、孤独症患者、弱听儿童、留守儿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包括来自台湾五所高职院校47名学生、4位老师、国际教育学院20名大学生志愿者、5名老师。结合暑期其他院系志愿服务团队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93份,有效率为93%,并利用志愿者休息的时间和部分志愿者进行了交流。
2 数据分析
从整理出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因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人群中以18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比例达到91%,问卷显示有两点可喜之处:一、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对于公益活动都有一定的概念;二、大学生们都很热心于志愿服务,乐于奉献。
当谈及自己对于公益活动的了解情况的时候,大陆的学生中,约90%表示对公益活动都只是“了解一点”,只有极少部分表示对公益很了解;而台湾同学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其实从调查报告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不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湾地区,受调查者身边的家人或是朋友绝大多数都接触过公益类的活动,可见公益活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愿意通过公益活动去帮助更多的人。然而为什么许多人对于公益活动的了解仍然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此次被调查的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了解公益的途径主要就是的微信、微博、QQ以及Facebook、Line等社交工具和百度,Google等常用网站;其次就是通过所在学校或单位组织进行公益宣传和相关活动;除此之外,两岸的新闻媒体也是各自公益宣传的一大主力。
结合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社交工具与一些常用网站来进行公益活动的相关宣传是有利有弊的。使用社交工具的主体人群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与网络接触的更频繁一些,在网上也有更为广泛的社交圈子,获取志愿信息非常便捷。然而,社交工具以及网络的“快餐文化”性质,信息以抓人眼球为主,对于深层次理论性知识的介绍较少,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对于网络上所看见的一些信息仅限于“浏览”,而很少去深度了解,或者是被动的缺乏了解。
两岸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究竟如何呢?
数据显示,50%的大陆受访者与52.63%的台湾受访者表示偶尔参加过公益活动;然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这其中有18.18%的大陆受访者和28.95%的台湾受访者。以上数据均可以表明,不论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大家对于公益活动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个人次数不够多。27.27%的大陆受访者与18.42%的台湾受访者表示,虽然没有机会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但是以后很希望能够参加些公益活动的。
综合两地的调查结果,受访者中绝大部分人认为,参加公益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的确公益活动的本质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然,这些受访者还认为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所以应当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借助一定的宣传引导,让这样一些有帮助他人意愿的人们得以了解并且参与到相关的公益活动中去。这样既可以充分的调动这样一部分社会资源,推动公益事业更好的发展。又可以让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接住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也实现自己的价值。
公益活动参与方式。台湾的同学参加频率最高的依次为:爱心捐助(78.95%),让座(65.78%),无偿献血(52.63%),慰问福利院(42.11%),大型赛事志愿者以及支教(21.05%),治安维护和文明监督(13.15%)。因为这项问题的受访者为学生居多,这样的一个结果也让我们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同龄大学生都参加了什么类型的公益活动,这些结果也为我们今后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极富有价值的参考。
在调查中,38.63%的大陆受访者与78.94%的台湾受访者选择了“实地帮助”;还有47.72%的大陆受访者与31.57%的台湾受访者选择了“做志愿者”。由此不难看出,在人们心中,最行之有效的公益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体力行,切实的参与到某一项公益活动中。
志愿者素质要求。对于大陆受访者而言,他们心中排名前三的志愿者最重要的素质依次为:“高度的责任感”(68.18%)、“乐于助人”(45.45%)、“吃苦耐劳”(25%)。而在台湾受访者心中,“乐于助人”(73.68%)、“高度责任感”(44.73%)、“乐意即可”(21.05%)则是他们心中志愿者必备素质的前三名。从中可以发现,大陆与台湾的受访者几乎都认为“高度的责任感”与“乐于助人”是一名志愿者必备的素质。然而“乐意”与“吃苦耐劳”对于一个志愿者而言也是完成志愿工作的很重要的助推力。
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对于大陆市民的调查中,仍然有4.54%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也并不想参加公益活动,这类人群只占了极少数。
除却一部分主观上没有这类意识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之外,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对现行的社会公益体制不信任甚至是失望导致他们对于公益活动的漠不关心。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目前我国的公益事业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透明度低,资金流向不明确”与“有关公益事业的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最为人诟病,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各占了50%。
此外“宣传力度太小,大众收到的公益信息太少”、“需要救助的人太多,投入公益的人太少”也成为了受调查者心目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各有了22.5%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
3 建议
3.1 项目扩增、宣传扩大化。
2013年12月6日,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组织,19万个志愿服务站,十二五期间,我过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到6600万,十三五期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13%。在志愿服务团体突飞猛进发展的状况下,志愿服务项目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挖掘,数量明显不足。虽然,网络智能化对项目的宣传有一定的效果,但更集中于主办方背景较强的项目上,这一优势在一般性志愿项目中并没有体现。
3.2 管理机制简单化,管理人员流动大。
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由校团委授权下的志愿者组织实施管理,甚至还有上级命令、指派下的“志愿服务”。而高校学生更替换新非常之快,特别在专科类院校,通常,用一年的时间来培养志愿者,志愿者稍微固定并能对志愿活动产生认同时,学生就面临着离校找工作,断层非常严重。思想教育更注重潜移默化,而这一特点,恰恰与其违背。
3.3 志愿者素质提升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无论在精力上、学习能力上、求知欲方面都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充满爱心和动力。更容易产生“共情”心理,更具有可塑性,更有利于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适应性培训。因此,志愿组织、学校和其他第三方的服务机构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服务支持,从道德教育引深至思想升华。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2]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3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青年研究,2007(05).
[3]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赵田(1980-)女,江苏省连云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丽(1985-)女,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