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生物高考题“五性”考查
2017-01-21张卓鹏
张卓鹏
2016年江苏生物高考题大多以生产实践、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实验素材为背景,考查学生在新背景、新情境下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试题中有关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呈现,在拓展考生思维的同时,积极引导中学生物的教学应不断关注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全卷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尤其突出实验真实性、观察准确性、思维灵活性等“五性”的考查,对新一届高三师生生物复习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1.追本溯源,考查实验真实性
例1(题5)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评析 此题是对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记还原糖鉴定,脂肪鉴定,蛋白质鉴定,DNA鉴定的试剂种类和颜色变化;同时要了解鉴定的过程,是否需要水浴加热等.以往此类物质鉴定试题更突出具体的颜色反应,对于所用试剂本身的颜色考查甚少,对此实验未曾做过、死记结论的学生是一个新的考验.实验考查应追本溯源,突出真实性,这也是当前实验教学必需提倡的.因为目前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多到位,有好多老师为了省事,就直接播放实验视频,而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真正的实验探究,这是有违实验教学初衷的.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生命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有所感才会有所悟.
答案:C.
2.细读图解,考查观察准确性
例2 (题6)图1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图1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评析 此题是对物质跨膜运输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读图,准确判断运输的方式:判断浓度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协助,是否消耗能量.由图可知载体①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载体②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正确.
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有的学生读图时不够细致,甚至走马观花,如解上题中拿不准载体②是否具有ATP酶活性,但如能观察到该图左上角的钠钾泵利用ATP并作对比,就能确定载体②不具有ATP酶活性,载体②是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的,不消耗ATP,为协助扩散方式.
答案:B.
3.创新情境,考查信息科学性
例3 (题18)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2
A. 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
B. 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C. 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C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CAAUC……
评析 此题是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考查,在一个全新的学科前沿新情境下,设置了与核心知识点“蛋白质合成”、“核酸碱基配对原则”、“中心法则”相关的考点,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图示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操作过程,图中向导RNA为双链RNA,与DNA相似,含有氢键,两条链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理解DNA和RNA在碱基上的区别,前者含T,后者含U,均能与A互补配对,另外理解逆转录过程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发展的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新情境,以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实验素材为背景进行命题,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要能与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及时挂钩,寻找关联,准确处理信息.如上题C选项中提到逆转录酶,要能迅速想到那是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DNA的.答案:C.
4.调整思路,考查思维灵活性
例4 (题26)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3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1),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其Na+/K+比与体液中的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评析 此题是对神经调节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理解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产生的变化: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另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水解或转移,若不能水解或不转移,则持续发挥作用;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不能释放,或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则兴奋不能传递.
值得一提的是第(2)问中: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原因分析时如仅仅从供能角度考虑,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此时需要考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标本活性降低除供能减少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联想到外界高渗溶液中细胞会渗透失水,导致细胞代谢强度下降等.
答案:(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5.答案多元,考查解题开放性
例5 (题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图4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法,分别统计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评析 此题是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盐和CO2,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结果导致一种生物数量增加,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另外,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决定于地块的形状,若为正方形,常用五点取样法,若为长方形,常用等距取样法.
(4)问稻田中哪些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应该是分解者,具体包括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等,由于是选择填空题,就必须注意选全.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就有多种可能,如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均会导致藻类数量的减少.此问答案多元,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题开放性程度大,要求考生要敢想敢答,只要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均能得分.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例6 (题32)为了选择适宜栽种的作物品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品种S1、S2、S3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4和图5.请回答以下问题:
(1)最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品种是,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是.
(2)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后,测得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但S3的光饱和点却没有显著改变,原因可能是:在超过原光饱和点的光强下,S2的光反应产生了过剩的,而S3在光饱和点时可能(填序号).
①光反应已基本饱和;②暗反应已基本饱和;③光、暗反应都已基本饱和.
(3)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既用于固定CO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的直接产物是磷酸丙糖(TP),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图6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
.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合成由糖构成的蔗糖,运出叶肉细胞.
评析 此题是对光合作用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含义,理解光照强度或CO2含量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或暗反应的影响,从而引起某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如[H]、ATP、C3、C5等;另外结合图像分析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2)问中,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后,测得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但S3的光饱和点却没有显著改变,原因可能是:在超过原光饱和点的光强下,S2的光反应产生了过剩的[H]和ATP,而S3在光饱和点时可能是光反应已基本饱和,也可能是暗反应已基本饱和,也可能是光、暗反应都已基本饱和,以上情况都会导致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此问答案多元,同样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是选择填空题,答案有几个选项不确定,就必须注意选全,不能有遗漏.
(3)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ATP既用于固定CO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大分子主要为核酸和蛋白质,叶绿体中的确存在DNA的半自主自我复制现象,叶绿体中也存在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核糖体,故核酸和蛋白质两者要答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