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青年 巢空还是心空

2017-01-21耿秋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0期
关键词:恋人大城市空巢

耿秋

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出门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与“空巢老人”一样,游离在“家”门之外。

本世纪初,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之,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各种形式的“空巢老人”关爱行动。

然而,当“空巢老人”的问题被空前关注的同时,也有一批年轻人徘徊在“家”门之外。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出门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这批年轻人与“空巢老人”一样,在某个城市里千里独行,他们被称为“空巢青年”。

或主动或被动,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空巢青年”也在迅猛增长。并不是每一个离“巢”的孩子都已组建新的家庭结婚生子,也有很大一批人“漂”在大城市独自“闯天下”。

“空巢青年”,这个词汇或多或少会让闻者产生一丝悲凉。他们多数为离乡背井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单身,独自租住着一个单间或一套居室;在公司里有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学历在大学以上,文化层次不错;最好的伙伴是社交平台,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补给点。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往往为现状感到困顿,对未来感到迷茫,偶有孤独感。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他们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

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在研究美国独居现象的专著《单身社会》中曾给出这样的数据: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其中独居女性是主体。

不只是美国,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日本如今也有约30%的住户独自居住。

而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未来,社会发展与文化观念的转变,“空巢青年”的增长更加迅猛,独居现象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中国的独居人数也进入了持续上升期,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独居人数达到了14.6%。上海,则是全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户中就有1户是只有一位家庭成员的,北京的比例则是1/5,但这还仅仅是在籍人口的统计数据。除了离异、丧偶,及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之外,大城市的独居者中,年轻人正在逐渐增大份额。

事实上,同为“空巢”,对比老人和年轻人会发现很大的不同。“空巢”老人往往是被动地选择“空巢”,孩子的求学、工作、结婚等客观因素,让老人们不得不接受“空巢”的结果。而反观年轻人,更多则是对自我的挑战及职业的规划。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社会的发展,两代人之间必然发生观念及思想的碰撞,同时,中国传统家族式群居观念的淡化,逐渐增强的社会流动性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觉得,只有大城市才能安放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有专家表示,“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空巢青年,不如说是‘脱巢青年。”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爆炸式的讯息时代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远航,即便偶尔会有迷茫感及“被抛弃”感,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在大城市里一展身手的梦想。

但是,除了在大城市里为了梦想而孤军奋战的单身战斗者之外,也有部分年轻人已有家室,或为了深造、或为了小家庭更美好的未来,肩负着全家的希望与思念,与家人分居在两座城池。他们与单身的“空巢青年”比起来,内心会承受更深的孤独感。远在另一座城市或身处他国的恋人,带给他们遥远的心灵安慰与鼓舞之外,距离使他们往往对爱情本身产生一些不确定。

曾有两地分居恋人在网络上爆料,当独自一人在陌生的环境苦苦挣扎时,最期盼的莫过于晚上可以和恋人长途连线,然而,凝聚了一整天的负面情绪在面对恋人的嘘寒问暖时,往往更多的是倾诉与抱怨。久而久之,1个小时的视频逐渐变成了微信上简短的理性问候,最终,恋人提出了分手,“当你一个人在孤独中挣扎时,我其实也是一个人,每天除了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排解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之外,晚上还要做你的情绪管理员,我真的太累了……”于是,一对恋人最终走向了劳燕分飞。

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空巢青年”最终会选择放弃其中一座城市走到一起拥抱取暖,或者彻底割舍这份遥不可及的爱恋。当爱情面对空巢的孤独时,往往会冲击个体对感情的信仰,要么更紧地抓住,要么已无力握紧。若要长期坚持与恋人两地分居需要很强的毅力。

有网友如是吐槽:“一个人吃火锅,吃之前要解决好大小号,因为吃的过程中不敢离席,又没脸跟服务员说帮我看好我的锅。”“妆不是很会化,化了也没人看,倒是电脑、网络、水管、电灯、门锁等等都很会修。”“一个人在这个灯火闪耀的城市生活,万盏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我而亮。每天公司住所两点一线;有第二杯半价的时候,就自己喝完两杯;下雨了,别人等伞来,我在等雨停……”

诚然,一个人的生活会有很多不便,但对于大部分“空巢青年”来说,“空巢”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里的“空巢”仅仅是区别于那些围绕在亲人身边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而孤独也只是这个阶段偶尔出现的情绪。这份孤独会随着与恋人相聚,或者找到新的朋友圈和恋人,而最终成为一段青春记忆。

在《单身社会》中,克里南伯格提到,“空巢和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空巢是造成美国人孤独感的元凶”、“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并乐观地呼吁大家不必为此恐慌。

也就是说,如果“空巢青年”是某种既定的现状,偶尔地抱怨和吐槽无可厚非,但也要警惕变得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因为阵痛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

专家如是说

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所谓的“空巢青年”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心态?准确地讲,单身青年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但“空巢青年”取代单身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那么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这种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什么?这种社会心态的出现与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的中国,普遍浮躁的社会情绪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该厚积薄发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着急的心态,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家庭中。渴望成功的心态无可厚非,但社会发展本身就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够得偿所愿,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付出努力的却是大多数,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

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局限,鼓励家庭生活和低流动率,而现代社会城市发展,则呈现高流动率。随着人口进入城市,社会支持独居人群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日益增多的“空巢青年”。

邓相超(山东省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府参事):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公司的业务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需要到处扩展业务,这使得基层或中层员工要频繁出差,而80后、90后正处于这个年龄段。这种现象在金融、建筑工程以及外贸行业最为常见。目前的80后、90后承担的压力比十年前的年轻人承担得更多,由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要承担照顾老人的压力,还要担负车贷、房贷等,所以他们利用出差带来的额外收益补贴生活家用。其实,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压力。

媒体如是说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来讲,行走举步维艰。城市需要对年轻人释放更多的善意,因为他们是决定城市发展前景的可依靠力量。一个年轻人是否“空巢”,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固然是个体的自由,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种合理方向。然而,合理并不意味着必然,“空巢”不应该变成年轻人无可奈何的唯一选择。如果让一批年轻人在今天的“空巢”中感到失落,那么明天一座城市可能会有一代人感到失落,这座城市也难免出现发展的停滞感。

乔衫(@西安晚报):有必要看到,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中,“空巢青年”群体不会自动减少,可能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而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角度,大量“空巢青年”的出现,可能并不是什么福音,不符合社会主流对青年人的期望。

网友如是说

董先生(某建筑企业职员):每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同,有人需要豪华的享受,有人只需要简单的平凡生活。因此,决定空巢是否愉快的因素应当是自己的心态。如果是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和享受这些的话,过什么生活都会愉快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悲观消极,喜欢挑刺,那么他可能就会沉浸在孤独、寂寞这些负面情绪里面,看不到自由自在的美好一面。

line shir(@知乎):想起最近有一句话很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真正一个人在外面漂泊的时候,真的感觉不到那么多诗和远方。但每个人都总归是个体,除了恋人和亲人,没有谁会一直依附或依赖谁生活。即使不在大城市里,互联网和手机有时候也让我们变得很疏离。如果有人能说说话,那最好。如果没有,就歇下来,说给自己听……

猜你喜欢

恋人大城市空巢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大城市里的小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恋人对香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