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东书院

2017-01-21董剑云

文史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河东御史书院

董剑云

山西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历史上曾设置河东郡,习称河东。这里是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故乡,也是薛瑄创立的在明清学术史上极有声望的河东学派的大本营,因而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不仅各县遍设书院,而且府级书院就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弘运书院3所,规模宏大、财力雄厚、名师荟萃,驰名三晋。其中,河东书院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名声最著,是河东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山西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书院创建

河东书院建于正德九年(1514年),由巡盐御史张士隆创建。张士隆,字仲修,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正德八年(1513年),任河东巡盐御史。他整饬吏治,劾罢贪官;凿山通道,修筑中条山青石槽,便利盐车通过。政务之暇,常常到“运学”课士会讲。次年,张士隆顺应本地官绅儒生之请筹建书院。消息传出,得到广泛响应,甚至连赶车开店的都踊跃捐献木石钱财,能工巧匠义务出工,种树养花者主动送来树木花草。

河东书院坐落于今运城市西北约5公里处的盐湖区大渠办事处后院。书院占地30余亩,另有学田40余亩。坐北朝南。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传统院落形式,在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沿中轴线自前至后,依次为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松棚,台阶旁栽着桐树、松树和苦槐。在堂的东西两边各建有五间房舍,相向而对,东为崇义斋,西为远利斋,另有两个碑亭,分列两斋南端,面南而立。在斋的背后建有花墙,和仪门之墙相交。

仪门东边,有东号门,坐北朝南。向北走,分别是东上号门、东中号门和东下号门,在它前边有三个号房,都是面南、三穩。自这门转路登上台阶,一路都是树木夹阶陈列。台阶周围种着茨柏。在仪门西边,有西号门,面南。沿西号门往北走,有与东号门规模体制一样的三座门,再北还有两个门,门前左右各种有楸树。

五间面南的退思堂建在中轴线上的讲经堂之北。过退思堂往北,是四教亭,面南。在堂东偏南是向西的左曲房,它后面是胥吏住的胥人房;在堂西偏南是向东的右曲房,它后面是勤杂工友住的隶人房。在西墙的西边有四排向东的小房间,叫西蜂房;在东墙的东边也有四排向西的单人住的小房间,叫东蜂房。

在中轴线上四教亭往北,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楼房,称为书林(又名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藏书楼四周环以池水,形状像圆形玉石,称为环池。池内种莲,可泛舟而行,是个“天光云影”的风景区。

环池以北是乱石滩。滩北有九峰山。山间中峰上建有仰止亭,故称仰止峰。山东面叫杏坛,山西面叫桃源,山旁掘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可由前山曲折通往后山,洞叫游仙。莲池在山的后麓。山上怪石嶙峋,重峦叠嶂,树木茂密,云雾缭绕,左山叫豹变,右山叫凤鸣。前人登临藏书楼,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

环池的东边是石榴园,内有日心亭;西边是葡萄园,内有月种亭。皆背松棚,菊篱见山。

在仰止山的北面,东西两旁都有园、亭,西面穿过悠然亭是牡丹园,再过丽景亭是纫兰园,内有余珮亭,亭都面南,竹径通幽;东面穿过绿猗亭是荼縻园,再过微风亭是藉草园,内有一般亭。亭皆面南。自仰止山后面,经过一片青杨林,继续向北而行是游息亭。再往北是百果园。仰止山北的东西两麓,都建有槐亭,掘有砖井,翻车上水,潜山翼流。向南经过源头井,再往南,两渠交会于乱石滩,又往南,汇为环池。环池的东南和西南都设有水闸,东西两条水路,各流经蜂房、厨房、号门,流到方塘,两流又汇于石桥,两边方塘又可向北流,灌溉山后各个园林,最后流往百果园。

整个书院门庭庄严、斋殿巍峨、讲堂宽敞、碑亭傲立、园林清雅、小桥古朴、环境幽雅、风景宜人,可谓河东一绝。书院建成后,张士隆作《建河东书院》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河东书院的胜景:“胜地幽深草树新,开先卜筑侍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见七津。剩有琴书期自得,不妨鱼鸟日相亲;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春。”

明代状元、曾任解州判官吕稱作《河东书院记》称,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不但布局讲究,风格清雅,而且与儒家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如:人“先门”可以缅怀先贤,瞻“仪门”可以端正仪容,入“崇义斋”要俯察思想是否偏误,出“远利斋”要考虑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登“讲经堂”要勤勉读书,处“退思堂”要三省吾身。历“乱石滩”可知险,登“书林楼”可知危。处处体现文以载道。

正德九年(1514年)五月书院落成后,便开始考试招生,从河东地区各县的童生中,择优录取。然后聘请各地的名师大儒来任教,本地官员也经常到书院视察教学情况,并亲自参与授课与辅导。为了激励学生,书院还建立了铭刻考中举人、进士的生员姓名的碑亭,称为“登科题名记”。

河东书院建成后,张士隆从“运学”及蒲州、解州各县儒学中选拔优秀生员进入书院学习,又延请名师分经以教。一时文风蔚起,英杰辈出。

沧桑变迁

嘉靖十三年(1534年),直隶祁门人余光担任巡盐御史。由于前几任巡盐御史新官不理旧账,热衷新创、新修,导致河东书院出现“人在政存,人去政息”的现象。短短20年光景,偌大的书院就已经废为荒圃,不少藏书失窃流落。余光不忍坐视张士隆、吕櫓等人的心血和期望毁于一旦,于是重加修葺恢复。

不久后,明代的四次禁毁天下书院的行动接踵而至。书院发展到明朝中期,特别是到正德、嘉靖时期,随着王阳明心学在书院中的影响日益广泛,书院中求真笃行的潮流与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日益冲突。嘉靖十六年(1537年)、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以提倡邪说、浪费钱财、影响官学教育等理由,两次下令禁毁书院。据现有资料看,这两次禁毁运动似乎对河东书院没有造成什么直接破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巡盐御史宋仪望游河东书院,赋诗一首《游河东书院次西渠韵》,内称:“郊原过雨草烟新,满院风光绝四邻。深洞细云依断壁,曲池流水引通津。到来幽径花仍发,坐卧闲房鸟自亲。最忆南阳张仲子,肯留文藻照青春。”

但有资料表明,河东书院的确受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禁毁书院的波及。万历八年(1580年),宰相张居正讨厌民间书院,以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令拆毁天下所有的书院。消息传到运城时,盐运使李廷观声称张士隆托梦给他,请求搭救书院。《重修河东运司志》载:“张江陵柄国议毁之时,运使李廷观夜梦伟人谓之曰:余张御史也,为国养贤,乃欲鞠为茂草,君弗能救与?李惊寤,立改为三圣庙,议乃寝。”托梦一说,或许只是李廷观为了排除干扰、保存书院而采取的一个自我保护措施。事实是,在张居正禁毁书院时,李廷观以书院中供祀尧、舜、禹,将河东书院改名为三圣庙。书院能毁,但祀圣崇儒不能禁,这也是一种对禁毁书院的不满和抗议。实际上,在同一时期,全国有不少书院都采取了这种改头换面的办法得以躲过一劫。比如,山西省的省级书院——河汾书院,改名为“三立祠”;四川省的省级书院——大益书院,更名“大儒祠”;四川邛州的鹤山书院,更名为鹤山公馆,等等。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赵楷认为三圣庙之名过于世俗化,离书院的意义太远,又改名为崇圣馆。虽然停止了教学活动,但书院建筑得以保存下来。过了三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新上任的御史吴达可认为,崇拜圣人虽然没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人才,于是又改名为育才馆。

天启三年,江西吉水人李日宣担任巡盐御史,当时,育才馆已经成为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一所有影响的书院,三方人士竞相前来求学,馆舍已经变得狭窄不堪。李日宣用节省的费用,再加上士绅捐款,增建学舍,添置学田。

康熙九年(1670年),布舒、熊一潇这两位名儒出任河东盐运使,寻访河东书院旧址,目睹昔日的“古先圣人垂裳而治、弹琴而理之故区”沦为“荒草之墟、狐兔之室”,顿生感慨。于是捐俸倡修,拓建堂庑、宫寮,内外焕然更新。并请当时正在籍养病的大学士卫周祚(山西曲沃人)撰写了《重修河东书院记》。

有清一代,河东书院一直保持河东最高学府的地位,并多次维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御史黄斐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巡盐御史沈业富捐俸重修,并捐集银1449两。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河东盐法道张大镛重新修葺,首捐养廉银2000两,饬商捐银4250两,均发商生息,遇闰加增。又每年扣捐坐商加增销价银1239两3钱,共计岁得银1900余两,以备师生修脯膏火、夫役工食等费。定陕、豫、河东三十六属民籍生童均准送院学习。聘名进士郭椿寿、姬光璧等为主讲。光绪二年(1877年),河东道升泰因斋房不敷使用,捐廉添置学舍22楹。

夫子像与藏书楼

“学以景行,祀以志思”,这是书院把祭祀作为主要事业之一的目的,也是崇贤尊师美德的优秀传统。书院的祭祀代表书院的精神。通过祭祀,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先贤先儒的崇敬爱慕之情,睹物思人,见贤思齐,使学生的情操品质可以默化其中,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孔子以及地方先贤的供祀,是书院最重要的祭祀内容。河东书院也不例外。张士隆创建河东书院时,在退思堂后、四教亭下树立了孔夫子石像。按照祀典要求,每至其下,必要拱手作揖,以示恭敬。因为夫子像摆放位置正当人们往来的必由之地,师长一日之间不知路过多少回,因为礼数太多,难免兹生怠慢、亵渎,不利于尊师重道。嘉靖四年,巡按初杲认为夫子像设在当路不妥。于是在九峰山之南麓起造三穩大殿,内垩涂,外砖瓮,丹牖朱户,将夫子像移放其中。

初杲还从“运学”中选拔四十余人进入书院学习,他谆谆教导诸生要学习夫子之道。进学以修德为先,而且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建立夫子像殿,既是为了妥放夫子像,也是为了告诫诸生,尊敬夫子“在实不在文,在信不在貌也”。

河东书院另一个特别的建筑是藏书楼。藏书是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藏书楼也成为书院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防潮防虫,书院一般建造专门的楼阁用以藏书。河东书院的藏书楼作为整个建筑群中唯一的阁楼式建筑,位于书院中轴线的最后突出位置,在四教亭后,坐北朝南。方形二层,砖石构造,歇山式仿木结构楼顶,通高近7米,底层面积81平方米,有砖砌拱形门洞可进入。古朴、大气、典雅、庄重。二层面积38平方米,墙壁四周浮雕有鱼龙变化图案,十分精巧。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

藏书楼是河东书院的功能建筑,也是当地的一大景观,历任巡盐御史、州牧士绅常常登眺唱和。明代正德状元、理学大师、时任解州州判吕構曾作《登河东书院书楼》:“离城十里地清幽,南对中条起玉楼。坟典以来俱顿足,海山何处可寻头。日斜灰径缘新雪,花暗东篱感旧秋。此计读书须半白,无材犹愧佐名州。”嘉靖进士、时任河东巡盐御史喻时也作过《河东书院登眺》:“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桐木萧索秋初冷,藤叶阴森地欲瞑。山绕南康白鹿洞,水还东鲁赤虹庭。我来却愧扶摇力,愿有鵾鹏飞北溟。”

创建之初,张士隆提出藏书内容首选四书五经,次及其他。并妥选管理人员,妥善经管。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河东书院藏书上千册。作为一个盐运使司这样一个级别并不很高的衙门创办的学习机构能够有如此规模,可以想见当时河东运城区域的办学、崇文尚学风气之重。

历经战火洗劫和风雨剥蚀,藏书楼成为河东书院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2013年11月,盐湖区委、区政府和区文物局筹集资金70余万元重新修葺。土木结构改为砖石结构,屋顶揭瓦翻新,补修坍塌部分;择砌四周墙体,加固前檐斗棋;补配二层四面灰陶砖雕;东侧“蟾宫折桂”,南侧“鱼跃龙门”,西侧“程门立雪”,北侧“圮桥纳履”;铺墁楼内外地面。翌年全部工程竣工,面貌焕然一新。

余绪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河东书院改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更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

河东中学堂、省立二中、运城中学,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策划起义光复运城的许多活动都以河东中学堂为基地,学生运动在运城地区萌发最早,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孕育了革命种子,培育了革命先锋,成为河东革命策源地之一。民国十五年(1926年),运城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在省立二中创建。抗日战争爆发后,运城中学停办,书院房屋被日军占据,后在抗日烽火中被焚毁。

从河东书院到河东中学堂、省立第二中学、运城中学,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明代兵部侍郎刘敏宽、左都御史曹于汴、辽东御史张毓岩、著名书画家王铎,清代两江总督赵德辙、“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景梅九,河东辛亥革命总司令李岐山,抗日名将傅作义、董其武,河东特委书记、山西特委书记冯彦俊,中共猗氏县支部第一任负责人王月春,河东特支干事会书记、夏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祁金兰,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王炯,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王迪康,中国驻印度、越南等国大使馆武官陈皓,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任景龙,著名作家李健吾等。

猜你喜欢

河东御史书院
明朝御史不好当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丢御状救李靖
黄州紫云英旅游文化节口占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
明朝御史的权与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