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心作品中的思辨精神

2017-01-21王小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木心

王小桐

摘 要:木心的作品通过一种形式特别的短句体现了其独特的思辨精神。以其散文集《素履之往》为例,从古今形式的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诗意和哲理的融合,以及生活经验与理性哲思的融合四个方面讨论了木心的思辨精神。他完美地诠释了思辨精神是一种不朽的精神

关键词:木心 思辨精神 《素履之往》

木心先生的作品大量使用着一类形式特别的短句,有些类似箴言警句,有些是具有诗性的俳句。散文集《素履之往》也不例外。“一饮一啄”一辑中更是将其运用得得体自如,例如“你煽情 我煽智”“任何东西进了博物馆都有王者相”……这些短句总渗透着一种境界和意味,读后会觉得无比敬佩与仰慕先生的心智。但文字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它所包裹着的内核是作者的思维。这种短句体现的正是先生的思辨精神。其思辨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融合”。

一、古今形式的融合,因而思辨的底蕴更厚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曾这样描写一件衣服:“她穿着一件拽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气,沾上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下了绿迹子。衣服似乎做的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一路络起来,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裙。”如今,我们很少读到这种活色生香的字句了。

当今社会,网络文学受到青睐,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陆续面世。随之而来的却是文辞、意向和想象力的逐渐消弭。我们在追求新奇语句的同时,丢失了太多传统文学的韵味。如何把文学创新与传统文学有机结合便成为当下要解决的一大任务。自五四以来,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就一直为文人们所思考。而木心先生的作品则体现了他追求的是一种自觉、自由、自我的写作状态,他有机地把文言文与白话文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表达着他对文学寄予的美好愿望,也体现着他对文体使用的探索与尝试。

《素履之往》在题目上就为现代白话注入了文言的风雅韵味。书名就出自《易经·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第一辑中的标题如“白马翰如”“巫纷若吉”等也出自《易经》。

木心先生作品中的遣词造句、语段句群,谋篇布局,也都精妙得似乎一分不多、一厘不少。“爬满薜荔的墙内 有一番人事”“蹲在潜艇的机械丛里 想念牛排之畔的荷兰芹”。他的作品总是体现着古汉语的诸多特点——词汇量巨大,喜用生僻字,频频用典;但同时它又可以与轻松易读的白话融为一体,每字每句都显得服帖顺妥,如同一块块拼图的碎片,最终恰如其分地卡在一起。

木心先生似乎在试图驯服中文,将古代汉语与五四传统衔接起来。他既力求保留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又尽量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这种创作风格使古汉语的韵味与美感得以在时代的潮流中被保留下来,使得他在表达见解时得心应手,也为其思辨精神增加了厚度。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因而思辨的视野更宽

相对于木心先生文学语言的“中国性”,他创作的思维则体现的是一种“世界性”。木心先生曾长时间生活在西方,他对中西各国的文学、艺术等广泛涉猎。这些促成了他思维中渗透着中外文化的底蕴。木心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中国文化在书法、山水画、雕刻、工艺、青铜陶瓷器皿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时提到,卡夫卡、庞德、梵乐西、克劳台、博尔赫斯等西方名人,正是为中国文化的美学思维所折服的。这体现了他对中国的书画、传统手工技艺,以及艺术制品、西方的文学、诗歌等都颇有了解。此外,他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古诗词、西方的音乐和美术等都有一番深刻的个人见解。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偏向保守,有着内敛之美;“西”则更显外放,给人一种奔放之美。两种文化体系虽不同,但无优劣之分。而只涉猎一种却又难免会导致思想的单一。两种文化对木心先生均有感染,而且绝不只浮于表面,因为木心先生对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个人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融合使得他在表达见解时可以展现出宽阔的视野。

纵观木心先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对中国和西方的人文传统,都保有一种情深却不失清醒的思辨。他分析不同文体时游刃有余,可以深入到东西文化的种种要害问题。“孟子曰:‘存夜气,我对肖邦一笑。”单是这短短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到木心先生的头脑中不仅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浑然天成的融合,而且可以把文学与音乐自然融合。

三、诗意与哲理的融合,因而思辨的表达更有灵性

《素履之往》的封面印有这样的一句话: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可见,这本书用零散的短句始终在表达关于诗意与哲理的内容,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从木心先生作品中的用句特点可以看出来。在形式上,语言极度精炼,看似不讲究对仗押韵,但其实有它自己行文节奏处流露出的美感,这是他的诗意所在;在内容上,精炼语言之下表达了许多他不易言传的哲学之理。可以说,这样的作品,是肌理之美和灵魂之美的交响乐。《素履之往》中有言:“傲慢是天然的,谦逊只在人工。”多重内在用意深藏在这十二字之内。首先,他想说每个人天生都是傲慢的,都是高姿态的;而谦逊的低姿态则需要经后天摸索习的。其次,“只在”二字却又道出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修得谦逊的良好品德;相反,傲慢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就表现出来的。另外,这句话还有一种劝诫人们要注意克制傲慢、保持谦逊的意味。

再看这句:“有可耐之俗,有不可耐之俗,可耐而不能耐,迂矣,不可耐而耐之,殆矣。”首先它本身体现着文言文体,有着内在韵律;其次前后对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然而,这句话值得品鉴的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在乎其所要传达的哲学意味。通过可耐与不可耐的重复对比使用,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又留给了读者思考与回味的余地。

而“一饮一啄”这一辑则从整体的视觉层面体现了木心先生对于诗意与哲理的有机融合。从形式上看,这一辑是一首长诗。细细看来才发现,每一句都是作者在单独地不断重复着自己的艺术观、生活观及文学观。可以说,先生用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散文的“内核”装进了诗歌之“壳”中。因此,让人觉得意境纷呈,意象跳跃。

木心先生用短小精悍的散文,用类似于尼采断章式的表达,展露个人的诗意情怀,评论各种见闻与文学艺术。这样的形式,比起平常的话语,能够更为深刻、精辟地表达出木心先生之所想。同时,又因为这种形式的节奏感,使得字句带有着灵气。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干净利落地划开一道口子,但却又不显得血腥,那些“道理”就这样巧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至于人们能否看到,又能看到几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四、生活经验与理性哲思的融合,因而思辨的力量直抵人心

木心先生凭借诗意的语句所传达的哲理都是建立在他个人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他从生活经验的某些感性描述中流露着自己对人生、艺术、宗教、文化等的哲思,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因此,他作品中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之叙述,并不是简单地分享,而是借此传达其理性哲思。《素履之往》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西方,下雨了,行人带伞的便撑伞,无伞的照常地走,没见有耸肩缩脖子的狼狈相。”乍一看,他只是叙述西方国家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但是读者读过之后也自会思考:谁会“耸肩缩脖子”?他是在指出雨天两类人的不同心态,甚至在说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姿态。

可见,哲思喻于生活经验中,有更易于传达,更易于被人接收的效果。将生活经验与理性哲思有机融合,能够使其个人的思辨精神更加有力地直抵人心。

“五四”以来形成一种完全割裂的主导逻辑:中西对立,传统与现代对立,文言与白话对立,等等。然而,“民族化”与“西化”未必要分为两个阵营,时代已经证明,只有包容融合,才能生发出更为壮观的景致。

我们从木心先生的文章字句中,可以看到与大众的主导逻辑不同的潜台词: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文言与白话,我与他,以及事物之间,应该是,也可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思辨精神的一种体现就是将具有不同特性的二者进行融合;再高妙一些,那就是将已存在的二者融合之后,能够生成新鲜的视角和内涵,形成作者独特的风格特点。木心先生完美地诠释了后者;也完美地诠释了思辨精神是一种不朽的精神。

(本文指导教师:贾改琴)

参考文献:

[1] 本文引用木心作品均据《素履之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木心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那个写从前慢的木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遇见木心
哪有你这样你
借 我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作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