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淮河干流整治工程的实施看治淮思路的拓展

2017-01-21瑞朱珠唐恺许

治淮 2017年1期
关键词:蓄洪区行洪干流

马 瑞朱 珠唐 恺许 旺

从淮河干流整治工程的实施看治淮思路的拓展

马 瑞1朱 珠1唐 恺1许 旺2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麓,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江苏境内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km。淮河干流按地形和河势特点分上、中、下游三段:从淮河源头到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河长364km;洪河口到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河长490km;中渡以下入江水道段为下游,长150km。

淮河干流现有17处行洪区和4处蓄洪区,在淮河历次规划中,行洪区均被计入防洪设计标准内的行蓄洪能力之中,而不是当做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因此行洪区在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中将长期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行洪区行洪通畅、蓄洪区有效蓄洪是治淮规划里的一项重要内容。

淮河干流整治工程为国务院确定的淮河治理19项骨干工程之一。淮河干流上中游突出的矛盾是上游来水大,河道泄量小。它的建设对解决淮干上中游的防洪问题,提高中游防洪标准、安排好大洪水的出路,扩大行洪通道,使中小洪水能畅通下泄,适当减少沿淮圩区、行蓄洪区的进洪次数,改善行蓄洪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1991年后淮河干流整治工程实施情况

1991年江淮发生大洪水,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提出:1981年和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流域治理总体布局及建设方案仍然是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基础,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准方针,近期以泄为主,并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批工程建设任务。淮河水利委员会根据治淮治太会议精神,将80年代编制的流域规划经修改、补充,于1992年完成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淮河干流整治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淮河治理19项骨干工程之一。涉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治理范围为淮凤集至洪泽湖进口之间的淮河干流及沿淮地区。淮河干流整治工程1983年开始建设,至2013年底,工程已全部完成。使河南沿淮圩区51.5万亩耕地防洪安全基本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王家坝至正阳关淮河干流形成一条宽1.5~2.0km左右的行洪通道,使中小洪水能安全下泄,河道泄洪能力恢复到1956年水平;安徽境内沿淮低标准行蓄洪区64万亩耕地行蓄洪机遇减少;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等确保堤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标准。正阳关以上的蓄(行)洪区运用进洪机遇达到约10年一遇,正阳关以下蓄(行)洪区运用进洪机遇接近20年一遇,保证淮河及时畅通行洪,缩短干流高水位时间,实现较快退水。

为扩大淮干中游滩槽泄量,减少行洪区的运用机遇,提高行洪区的运用标准,使淮河洪水排泄畅通,使洪区人民生活安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4年,水利部批复建设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建设,工程包括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和香浮段4个行洪区,自方邱湖进口至香浮段出口河道全长86.81km。左岸为淮北大堤和临北段行洪区,右岸为方邱湖、花园湖和香浮段行洪区。工程将通过堤防退建和河道疏浚等工程措施,将方邱湖、临北段和香浮段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花园湖行洪区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减少行洪区数量,提高行洪区的启用标准,巩固河道设计排洪能力并且改善行洪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治淮思路拓展

1.回顾治淮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水患不断,1950年6月下旬至7月初,淮河流域发生空前严重的洪灾。政务院即作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具体提出上游工程的重点应放在“蓄”上,通过兴建水库、推行水土保持、利用山谷及洼地等措施,充分拦蓄洪水;中游应“蓄泄并重”,既要利用湖沼洼地拦蓄干支流洪水,又要疏浚河槽,以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下游则以泄水为主,开辟淮河的入海水道,使洪水能够汇入黄海。

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造成润河集工程失事,淮北大堤2处决口,入江水道超标准行洪,暴露了治淮初期规划采用的设计洪水偏小,治理标准偏低,有必要编制新的治淮规划,提高治理标准。规划工作从当年汛后开始,到1956年4月编制完成《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规划的主旨是防止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兼顾发展航运、水电和水土保持。

1968年淮河上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洪水,淮河中游蓄洪区由于控制工程不健全,不能按计划蓄洪,暴露了淮河防洪工程体系不健全,防洪标准低,解决淮河防洪安全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为此,1969年成立了治淮规划小组,组织开展淮河规划工作。1971年上半年提出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即《治淮规划小组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其指导思想为治水与改土相结合,全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骨干工程的配套,治理中小河流,修建一批战略性大型骨干工程。

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1992年12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针对淮河干流河道洪水来量大,河道泄洪能力小,行洪区进洪频繁的状况,要求通过河道整治,扩大行洪通道,畅泄中小洪水,减少沿淮行洪区的进洪次数;同时新建蓄、泄洪工程,提高蓄洪、泄洪能力。

2007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对下一步治淮工作提出明确指示。即以行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除涝建设、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为重点。

2.展望治淮前景

回顾淮河的治理,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要整治中游河槽,但当时确定的正阳关以下的设计排洪流量明显偏小,给后来的治理造成一定的被动。此外,当时规划沿淮设置一连串行蓄洪区时,对区内的人口安置问题估计不足。70年代初提出通过退堤、切滩等措施使淮干排洪能力达到设计要求,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80年代行蓄洪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国家重视。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扩大排洪通道工程,既扩大了洪水出路,又改善了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效果明显。90年代以来,淮干整治步法进一步加快,行蓄洪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但1975年、1987年、1991年、2003年、2007年行洪区大都采取挖、炸等方式临时开口进洪,但开口行洪的宽度和分洪流量均达不到规定要求,行洪区只能滞留部分洪水,行洪效果不明显,造成淮干沿程水位逼高,出现“中流量、高水位”现象。因此,结合行洪区调整、扩大中等洪水排洪通道是淮河干流河道整治的根本任务,通过淮干整治既能扩大中等洪水的出路,提高行蓄洪区防洪标准,又能满足设计条件下的过流能力,确保堤防防洪安全。

目前,淮干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为以后的治淮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淮河中下游仍存在大水期间干流河道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行洪区启用频繁、因洪致涝现象严重等问题,其中行洪区问题是最为严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行洪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启用难度大,每次行洪时需转移大量人口,决策困难;进洪频繁,洪灾损失重,社会影响大,人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区的防洪控制设施不足,管理基础薄弱,行洪效果差;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灾后恢复自救能力差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常性启用行洪区导致数十万人撤退转移的防汛调度方式越来越难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洪区进行调整和建设,使淮河干流行洪通畅,行洪区内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安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制的五年治淮规划里要求“在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五年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使关系到民生的行洪区、重点平原洼地涝灾问题有较大改观”,五年治淮规划将“结合淮干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完成淮干17处行洪区中12处行洪区的调整和建设任务”作为目前治淮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今后治淮的思路是通过切滩、疏浚等工程措施扩大行洪通道。河道行洪作用较大的行洪区可建进退水闸,提高进洪机率和效果。人水和谐成为治水新的理念,淮河干流的整治思路也从原来的单纯为了达到设计流量转变为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整治进一步提高滩槽泄量、改善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也更加重视人口的安居问题,注意发挥防洪工程的综合效益。相信经过今后的淮河治理,必将会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保持社会安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1.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 233001 2.山东省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276000)

猜你喜欢

蓄洪区行洪干流
安徽省行蓄洪区启用与极端气候耦合可视化研究*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GPS控制网在大型河流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新疆额敏河干流防洪工程施工分析
甘肃黑河干流中游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1996—2009年渭河干流氮素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