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执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临床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017-01-21韩俊岩王钧张晓杰李静平徐清刚金晓秋钟锐张春庆
韩俊岩,王钧,张晓杰,李静平,徐清刚,金晓秋,钟锐,张春庆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对医生的医疗效果和执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企盼和要求。这种需求使得医生的培养体制也正在从数量上向质量上转变,如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所有医学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改革重点[1]。
该院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创建基于人道的职业态度、利他的价值观念、人本的沟通艺术、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基于愿景的团队精神和基于伦理的行为自觉的“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创建基于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贯通能力、实验技术与临床实践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研究能力、临床思维与医学循证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患者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与专业提升能力的“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创建基于自我体育意识与习惯、运动健身知识与技能、自我反思与人格完善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培养的全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深和强化医德、医技、医情的培养,树立大学至善、大医精诚、仁心爱伤的理念,从源头降低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
执业能力培养是三导向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培养要素,如果缺乏“职业精神”或“社会适应”可能不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但如果缺乏“执业能力”那是成为不了医生的。执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与评价环节,该院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也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举措,但一直缺乏相对科学、先进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临床教学考核评价,如何构建先进、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尤为重要。现行的临床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不及时解决和完善,将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实际的教学效果,无法起到对教学进行检验、修正和评价作用,也不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对三导向执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将影响该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的稳步建设和快速发展,以及人才质量的培养目标。
该院以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结合审核评估整改内容和整改措施,在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切实融入三导向培养理念,通过完善、细化临床教学考务规章制度、严格监管考务工作运行各个环节、改革临床医学专业考核方案、丰富考核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及时反馈整改,在实际临床教学工作中切实落实好三导向人才培养要求和内容,达到考务制度细致完善、有章可循;考核方案科学合理、易操作;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重点;试后及时反馈、整改,通过全面开展临床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更好地对临床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从而深入贯彻与实施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提升该院临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执业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尚职业精神、初步执业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1 临床考务工作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1.1 重新修订临床考务规章制度,确保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合理、有章可循
修订了《齐齐哈尔医学院普通高等教育考务工作管理办法》《齐齐哈尔医学院试题、试卷管理细则》《齐齐哈尔医学院网络考试平台管理办法》《齐齐哈尔医学院形成性考核实施细则》《齐齐哈尔医学院考试成绩反馈制度》等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提供有效保障。
1.2 重新梳理考务工作流程,制定各环节监督机制,确保考评过程监管到位、公平公正
在考试安排、试题上报、组题、制卷、监考、阅卷、成绩上报等各个考务环节中梳理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按照考核方案和要求在封闭、监控的指定房间内进行各项考务工作;实行双人工作制,互相监督,共同完成并做好记录;组织统一集中阅卷工作,阅前统一批阅要求;每份试卷至少3人流水批阅,涂改处需签字等,确保考评过程的严谨和公正。
2 临床考核方案、内容及形式的改革与完善
2.1 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出科考核制度与评价指标,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人文关怀与职业道德等要素融入到考核内容中去
重新修订了毕业实习出科考核方案,通过理论测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医学相关知识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开展床边问诊、查体、提问等方式对学生临床应用贯通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内、外、妇产、儿科等专科技能操作及X线、CT阅片、实验室辅助检查考核等方式对学生实验技术于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实习病历书写对学生信息素养与患者管理能力进行考核评价[2]。
2.2 改革形成性考核制度与内容,增加病例分析讨论、开展新进展汇报等内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摒弃以往的以理论考试为手段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增加疑难病例分析与前沿医学新进展报告,要求学生每学期每门临床主干课程上交2份疑难病例分析报告和2份前言医学新进展报告,并在课间见习中用PPT进行汇报,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意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研究能力以及临床思维与医学循证整合能力。
2.3 根据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要求,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理论与毕业技能考核方案,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
毕业理论考试中融合内、外、妇产、儿科相关执业医师考试科目,试题内容和范围均从执业医师题库中抽取;毕业技能考试按照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形式和内容组织,除心肺复苏等常规技能操作考核外,还增加了病例分析、辅助检查、问诊、查体等内容,全面考核了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贯通能力、实验技术与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与医学循证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与患者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2.4 临床教学评价中应用360度评价、迷你临床演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方式全面、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临床教学评价中采用先进的、全面的评价方式方法取代以往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如在实习过程中采用360度评价方式,通过带教教师、管理人员、护士、患者、同学、实习学生本人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全面、客观、真实地体现出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带教情况。通过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馈与整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 临床试题库的建设与完善
不断充实与完善临床试题库建设,建立科学、全面、高质量、可持续使用的临床试题库资源,积极联合参与高校间试题库建设工作,逐步落实联考机制。
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是建立在考核内容客观、准确的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使评价结果有意义。这就要求在考核内容上客观严密、保质保量。该院最初自建考试试题库,但由于题量有限及更新缓慢,导致考核评价失准,后期购买了其他知名高校的试题库用于该院考核使用,但题型、题量及内容不能够完全符合该院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目前该院积极参与到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全国45所知名医学高校联合建设的试题库开发与建设研究实施工作,与其他高校实施联考机制,引用高质量考试试题,客观真实地评价我校教学与考核情况,以此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深入推进和改革。
4 加强考核评价各环节督导检查与专项培训工作
4.1 开展考务培训工作,督促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落实工作,确保评价结果一致、有效
联合相关部门对各教学单位进行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出科考核、毕业技能考核中考务管理、命题、组题、阅卷、成绩分析、试题分析等环节进行专项培训,督促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统一要求和内容落实工作,确保评价结果一致、有效。
4.2 联合相关部门对考务各项工作环节进行评估、督导与检查
联合评估部门对各教学单位考务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与督导,严格按照考务工作各项要求逐一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确保考务过程严谨、真实,考核评价客观、有效。
5 加强考试反馈及整改落实
评价结果并不是考核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来修正教学及考核的偏差,从而指导教学和考核的良好、持续性发展。考评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SP开展总结反馈工作,根据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落实,指导以后的教学及考评工作开展。
6 完善标准化患者(SP)的使用及评价机制
加强SP的培训,临床教学中加大SP的使用范畴,完善SP的评价机制。以往在技能考核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互相作为SP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失真性,同学之间相互暗示、提醒比比皆是,评价结果不真实、客观。学院后期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全面开展SP的培训与管理,应用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达到考核评价的真实、客观、有效。
7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研究与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具有学术论文性质,是学生科研能力与学识水平的体现。完善和细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和评价指标,在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注重设计过程的科学合理性及原创性,通过学院、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对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逐层把关,以此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来。
8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自我评价能力
对于该院来讲,学生毕业意味着教学的终止,但不意味着教育的终止,教育应该是从始至终贯穿学生整个人生的过程。该院为加强学生毕业后教育与培养工作,跟踪调研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采取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后继续教育培养,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毕业后评价机制,帮助毕业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提升。
通过制订和细化相关临床考务规章制度、修订和完善考核方案、改革和完善临床教学评价和考核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开展临床考核评定培训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研究与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将三导向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临床教学工作中去,达到考务制度细致完善、有章可循;考核方案科学合理、易操作;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重点;试后及时反馈、整改落实。通过全面开展临床教学考核评价改革和体系建立,更好地对临床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检验和指导,也对教学管理决策和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提升执业能力的培养和基于“三导向”的全人教育的实施。
[1]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等.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2.
[2]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