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方法研究
2017-01-20王瑶
王瑶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许多学校也将古诗作为国学经典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古诗的教学目标,中年级古诗内容和情感表达难度加大,因此,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对于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而言,增加了难度和深度。第二学段教材在选择古诗的篇目上,数量和难度有所增加,并对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了注释。在数量上中年级阶段的古诗与低年级阶段相比,明显增多,所选录的古诗也有别于低年段学习的浅显与生活相近的古诗,出现了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离别”、“战争”等主题的古诗。
一、正确的引导学生诵读
首先,读准字音。古诗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平时不常见的词,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参考书下的注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再根据字形帮助学生记住字音。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有些字受古今意义的区别,字音也发生了改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原意,更好的记住字音。有些出现在古诗中的字,为了使古诗读起来押韵,字音和现代也不同,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元稹的古诗《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中的“斜”,在这里读xiá。
其次,读懂诗意。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在内容和难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加,不同于低年级古诗文浅显易懂,从语文教材第五册起古诗篇目出现了对难理解字词的注释。教师要巧妙的运用书下的注释,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对需要强调的,教师稍加点拨。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长河”,这里是银河,是天河的意思。
再次,读出诗的韵律,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在这个阶段,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诗韵律的知识。中国古典古诗著名学者叶嘉莹认为,五言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2-2-1的停顿,七言诗的节奏则可以细分为2-2-2-1的停顿。总体上古诗的节奏符合节奏规律,但也要根据古诗和内容进行改变诵读的节奏。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动∕客情。”则是2-2-2-1的停顿。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古诗时,注意平仄,平声绵长,仄声短促。
二、创设古诗意象,引导学生走近古诗
古诗通常选取一些赋有情感和特殊意义的“意象”,用简短的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古诗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情感与小学生生活甚远。面对古诗难度的增加,题材不同于低年级比较浅显易懂,“离别”、“战争”等题材的古诗相继出现,中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不是易事。若不诗意,便更不能体会诗情,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具体形象的意象,营造氛围,渲染意境,引学生入境,理解诗意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三、以诗解诗,拓展学生古诗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古诗有限,以S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年级古诗数量占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古诗数量的42.5%,虽所占比例较大,但是若想使中年级学生从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34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教师可采取“以诗解诗”的方法,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师可选择与新授古诗相同题材的古诗名句来解诗,比教师逐字逐句将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走进作者的世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样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抓住 “酒”字,并引用了几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娓娓道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无奈的解,“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诗喜悦的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怎样的酒。学生在听老师引用诗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出不同的酒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后,内心对古诗中的酒有更深的认识,轻松的回答出,“舍不得的酒”、“牵挂的酒”等等,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的进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诗作,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古诗《从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边塞诗,处于和平时代的他们无法感受古时战争生活。在向学生介绍边塞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王昌龄的其他诗作。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那个时代战争频发,战争条件如此艰苦,作者表达的是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