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利用情境与有效提问的几点拙见
2017-01-20孙蓉蓉
孙蓉蓉
摘 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新版北师大数学教材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知识,教材的情境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合理提取数学信息,有效的明确数学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发挥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利用情境;有效提问
一、合理捕捉,巧妙运用情境
教材精心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只有合理的挖掘“情境图”中的教学资源,才能让“情境图”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准确地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完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全面分析,准确提取变得极为重要。
(二)注重隐含信息
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隐含的数学信息越来越多。当表面的数学信息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的时候,隐含数学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在二年级下册《租船》这一课的学习中,对情境中“限乘”和“至少”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也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的数学信息。 “限乘4人”是一条隐含的数学信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限乘”的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 “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可以坐1人,2人,3人,4人,但是最多只可以坐4人。为了解决“至少要租几条船”的问题,需要保证每条船坐尽可能多的人,也就是4人。
(三)精炼有效信息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发散数学思维,能够利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而小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迁移能力有限。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对信息适当的分析和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提问的时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要让学生能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学生细心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大胆的提出质疑或困惑。其中,根据情境提问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信息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只有一个或两个信息的简单情境,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而涉及到信息多而杂时,提问的方向只能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这时可以让学生在提取信息之后针对主要学习内容,有限制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探究解决的方法。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一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学生提问之前,教师可以明确要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要求下,学生能够提出“买2个太阳镜需要多少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元?”等乘法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可以直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二)有针对性的提问
限制学生提出问题的运算法则或是运算步骤的数量,不仅可以直奔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提问。有时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直接研究会增加课堂难度,不利于全体共同探究,教师在提问之前可以增加一个限制,这样一来更有指向性,学生的问题也更加准确。同时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巩固。
(三)明确主要问题
面对数学信息比较多的复杂情境,学生可能很难直接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数学信息不明显,提问随意性大。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买文具》是一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盲目的提问比较浪费课堂时间,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淘气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需要多少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观察淘气提出问题特点,仿照再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这样一来,不仅鼓励了学生提出问题,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四)重视提问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了解学习重点,发现自己的困惑,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更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先要观察情境,提取数学信息并进行语言描述,再提问并记录下来,然后尝试列式,判断是否能够解决。最后了解书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发现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除法,进而修正提出的问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才是最好的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