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推广的意义作用
2017-01-20朱小智王友
朱小智+王友
摘 要:现如今,健身气功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层次递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逐渐开始接触健身气功这项活动,并从中得益。健身气功在通过对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锻炼下,也逐渐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社会认可,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亚健康开始向越来越多的人群扩散,而扩散对象的年龄也在逐步变小。因此,把健身气功逐步在高职院校推广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
关键词:健身气功;高职院校;意义作用
作为我国一项历史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整气息、调节身体等步骤实现对健康的完善,健身气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与此同时,在对人们身体进行有益作用之后,也会对人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具体体现在精气神和身体抗疲劳程度上。因此,实现高职院校的健身气功推广,不仅应运了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也使得人与社会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衔接。
一、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心境平和,有效缓解生活学习压力
健身气功,首先需要从“气”入手,把气息调匀,才能在最后取得一个“健身”的功效。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都面临着亚健康的困扰,同时也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看待问题,人浮躁易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不仅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自我健康管理范本,同时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合理管理自我健康的重要性,促进情绪的安定和平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气息,并在学习中体会静心的真谛,这样一来,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端正学生心态
健身气功在修身养息方面的作用一直都是不容小觑的,它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和心肺呼吸,促进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加快,从而在无形之中将人的身体进行一定的放松。现如今,校园暴力现象在逐年上涨,给学生增添了不少隐患,也让教职人员的教学压力增大。在校园内推广健身气功,让学生学会冷静理智的方法,尤其是在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的今天,大学生更注意掌握好自身的脾性,总而言之,健身气功在 培养学生理智、冷静以及正确处理情绪方面的功效斐然。
(三)促进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思想素质
健身气功在对内心的自我锻造的同时,在对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升,以为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健身气功的社会地位至今还是得到承认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加强对健身气功的锻炼,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
二、如何深化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
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创办,实际上就是为了鼓励一批拥有相同志向的人在一起钻研学习,将健身气功的精髓发扬光大,否则,只有形单影只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这项运动在兴趣爱好日新月异的大学校园之中能够长此以往存在的几率太过渺小。因此,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将一些热爱此项运动的学生召集到一起,便于他们在日常学习锻炼之余交流分享心得,促进健身气功的提升和完善,也能更好地吸引新鲜的目光,让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和其他一些运动不同的是,健身气功对于场地没有要求,相反,只要通过一些肢体动作的配合就能达到相应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实践方面,健身气功的实用性和就地取材性还是深得人心的。我们可以利用气功的这性质在校园创办俱乐部,除了给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一些可以施展的空间之外,实际上也是为了日后开展健身气功的比赛做好准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在繁忙课业之外的业余生活,也能给校园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给健身气功做足了宣传,让它在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将参与度,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
把健身气功这项运动也归结到体育课的范畴之内,将其作为和像羽毛球、游泳、乒乓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对等的位置上看待,开设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像对待正课一样去练习健身气功,同时,健身气功的锻炼也不会像学生们所想的那样枯燥乏味,不会太难坚持,再者说,开设健身气功教程,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对健身气功的了解和学习,达到一个双管齐下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作用是极其有利的,它不仅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更是年轻人需要的一项锻炼活动。推广健身气功在高校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也使得中国这项传统文化实现了升华,因此,学生在健身气功的锻炼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丰富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俊,高丽琼.高职院校推广健身气功的现实价值探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4):178-178.
[2]冯建富.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推广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1):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