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7-01-20杨晓华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

杨晓华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础。政府应通过自身的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公信力,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路径

我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矛盾的凸现,政府公信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公信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关键是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使政府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和缺位,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共同的基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完善政府形象,推进信息公开

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息息相关,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促进政府合法性根基的巩固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强化服务理念和诚信原则,政府应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理念,运用大众媒体影响公共舆论,获取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带来了话语权的分散和公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政府形象的展示要拓宽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宣传模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把恪守信用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把讲信用作为公共伦理的底线,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当前,政府的信息发布途径主要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或重大事件的发布)、官方微博、信息申请公开制度实现。政府应重视执政信息的公开化,信息公开的内容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可以采用类似于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来披露信息,如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国家机密等的放入负面清单中,除此之外,诸如重大的涉及公共利益、民生决策程序的信息等都应公开。

三、建设服务型高效能政府

传统社会赋予政府“万能政府”,现代社会,政府要明确自身定位。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增强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公平、公正、优良的市场竞争秩序,重点解决一些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城乡社保、贫困救助等体系,将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政策的执行要加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突发事件增强应急处变能力,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完善制度法规、健全问责机制

法律是现代社会维护正义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砝码和构建政府信用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引导规范约束政府的执政行为,改善政府的执政效果。尽管我国各项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盲区和漏洞,致使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罚,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制度是保证政府履行职责、承担执行行为责任的基本措施,脱离了制度的制约,建设服务型政府便缺乏“有法可依”的前提。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不断改革完善,可由上级人大选举产生下级纪委,基于人权、事权的分离,有利于监督到位和有力的执行。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官员违法或不当行为及其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是改进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服务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行政公开机制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原因之一,“官本位”思想强化了人们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构建政府信用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根源在于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建立起行政公开机制,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政务公开包括公开政府重大决策的过程和内容,提高人民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减少实施阻力;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等多种方式公开法律法规,扩大传播范围,加大普及力度;公开行政标准、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实现公共权力监督社会化、公开化,随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由简单的心理服从向理性选择的转变,政府要得到民众的认同就必须达到民众对民主化的要求。

六、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双向互动

互联网打破了政府原有的影响力形成机制,面对信息源的多元、话语权分散的网络民意,政府应积极转变思路,坚持“以网治网”。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主动为公众与政府沟通交流创造网络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网络民意表达。现代社会的治理模式要求政府与社会应是“双向互动”的,信息时代,政府已经无法实现与社会的完全隔绝,特别是在应对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不仅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沟通和顺畅互动,还要及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占据舆论的主导权,用信息的及时开放对付传言和谣言,用政府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赢得公众的认可和谅解。可以多渠道开辟与民众沟通的平台,化解与民众之间的障碍、分歧和误会。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利用政府官网和官方微博、新传媒等渠道和平台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管理,实现政府与民众间顺畅的信息沟通,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七、提升公民素质,完善公民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序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能力的改进,但同样离不开包括作为评价主体的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新的形势下提升政府公信力,还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使公民理性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施政的行为。公共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公共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当前在某些政策和决策制定中的行政化倾向,饱受民众的诟病。要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必须完善公民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序,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拓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发挥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利益表达、智力支持作用。“电子化政府”作为新的公民参与手段,应该广泛延伸至机构、公民和所有服务对象,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第二,建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使公民意愿与政府行政行为的选择实现互动,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只有公民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不断提升公民的信任感和政府公信力。

八、结束语

政府作为国家公权的承载者,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转型期的社会建设中,重塑政府公信力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完善政府形象,推进信息公开;建设服务高效政府;完善制度法规、健全问责机制;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完善治理模式,建立行政公开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双向互动,实施透明治理;提升公民素质,完善公民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序,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 宋琴.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226-229.

[3] 杨冬梅.社会协同治理视野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7).

猜你喜欢

公信力政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自媒体时代再论纸媒公信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