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和粟作农业的发展源头简述
2017-01-20杨倩
杨倩
摘 要: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的起源因素国际上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中国更倾向于“人口压力说”,当然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的起源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南北农业作物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水稻和粟,对于两种作物的起源,水稻的争论更多,但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可以证明水稻的起源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键词:农业;起源;水稻;粟
农业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它的产生表明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向生产性经济,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形式。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农业起源的原因应和全球气候骤变有关,这样使得体型巨大的野兽灭绝,地球的统治权被小型动物取代,这样使得人类谋取生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狩猎动物以获取食物来源逐渐转变成以植物为主,人与植物之间的生存地域靠近,联系密切,这样不仅提供了人类了解种植植物的知识,还能对其培育和优化,这样植物作为一种食物来源逐渐被人类广泛接受。但农业的具体起源因素有几种不同观点:
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起源以“发现论”为代表,这种学说认为,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效率偏低,且流动性较大,而对植物的有选择种植,能大大提高收获效率,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并很快被采纳和传播。
二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另一种学说——“人口压力说”,这种学说以博赛洛普为代表。认为人类在冰期消退时,生存环境随之扩大,人口剧增,食物不能满足骤增的人口,为了生存,不得不为食物的获得进一步考虑,因此产生了农业。这种学说被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成为主流理论。
三是海登提出的“宴享说”,他认为农业起源之始,产量十分有限,并不能直接满足人类对于食物需求,在人类的食物结构比重中占不到多大,因此农业初始所驯化的植物,应该是为了增加美食的种类而已,如调料或是香料等。
目前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是:气候变暖,冰雪消融,这为农作物的培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再加上人口剧增,食物短缺,这也使得人类为了寻求更多生存机会,制作工具,以栽培作物,饲养动物,从而获得食物的来源。
那么作为中国农业两大核心的粮食作物:水稻和粟,它们的源头又在何处?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
水稻的起源地是何处?国际上的争议一直不断。过去大多认为亚洲稻作物是起源于印度,而后逐渐传入中国、日本等国家。现在多数认为是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一带,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在《稻米之路》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论点。但这种观点未能获得明确的考古证据,而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发现了远远早于云南地区的炭化稻谷遗存,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水稻作物的起源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气候温暖。东南部地区在一万年前左右,根据孢粉的研究,是森林草原向森林植被型转变,属于落叶阔叶树木。这种气候和环境十分利于作物生长,通过对今天水稻物种的研究可知其生长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而当时的古代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相对于南方稻作农业的复杂性,粟作农业就显得相对简单一些。由于粟作物对周围的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环境较恶劣的地区也可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生存之地,对于石器时期并不稳定的自然地理因素,这种广泛的可适应性,为粟作农业的起源及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竞争力。因此对于稻作物的起源晚于粟作物的观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随着考古证据的越见丰富,才认识到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和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北方,二者是平行发展且起源时间相差并不太大。
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粟。这些地区相对干旱,气候较冷,植物生长条件较为恶劣。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粟作物的遗存,是于1986年到1977年先后进行过的三次发掘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经过C14的测定,其年代约为一万年左右,属于可确认的最早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但并未发现确切的粟的遗存和痕迹。除南庄头遗址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老官台遗址和北辛遗址等,均发现粟作物遗存,通过检测,这些遗址的粟作农业应该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学术界对于粟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是这一时期的论点被提出。不过前面已经提到了在这一时期的粟作农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应该和稻作农业一样,有一个更早的粟作物的起源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粟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是北方地区,只是最早确切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仍然有待考古学界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农业的产生使人们从适应自然转变成改变自然,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就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更是使人类不再完全局限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也不再对于自然界的约束束手无策,这对于人类的长期的发展又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渡部忠世(日)、尹绍亭等译、程侃声校:《稻米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王伟铭:《中国稻作农业溯源》[J],《大自然》2011年02期.
[3]吴耀利:《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J],《农业考古》2005年01期.
[4]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