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号召的理解

2017-01-20王冲赵鹏飞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王冲+赵鹏飞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宅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针对这一趋势,应该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区,脱离自我中心主义;走出宿舍,体会多样的校园文化,在线下的平台中找寻自己的价;走向操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自己的身心。

关键词: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育资源,还是以“饿了么”为代表的生活配套保障平台,都大大降低了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门槛,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之,也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更加依赖,一些学生群体中也蔓延着“宅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亚文化,部分同学在网络中迷失,在宿舍中“腐化”,令人扼腕。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随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也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希望通过宣传倡导和活动引领,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笔者作为基层辅导员和宿舍的指导老师,就此谈些看法:

一、倡导大家走下网络,要强调走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区”,并逐渐脱离“自我中心主义”

较之于上个世纪后期大学生所兴起的“诗歌文化”和“摇滚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知识获取、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同学的主要阵地从图书馆中、校园内外,趋向于宿舍之内。过度地沉迷网络游戏和视频动漫会蚕食学生的身心,消磨学生的意志。对此,我们应该强调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走出自我的舒适区,使其称为成长的工具,而不是被其奴役。

走下网络除了习惯的改变之外,还有很多更深层的含义。我们的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而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关键的阶段。现在我们很多同学看待社会多是以自己的视角,普遍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而部分的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会使得我们的社交更加的虚拟化、娱乐化、碎片化,往往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所偏差。变被动为主动的大学教育模式带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但是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的教育、自我的管理和自我的成长。

二、倡导大家走出宿舍,要强调多亲身去体验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更广阔的平台中找寻自我的价值

我们的宿舍,应当是休憩的驿站和心灵的港湾,不应该成为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寄居壳。当下的教育模式和人才选拔及机制下,智商往往决定平台水平,而情商决定成长高度。而高校的社团普遍分为有严密组织结构的学生组织和兴趣爱好类的社团两大类,在学好课程之时之余,在校内外组织中锻炼工作能力,在兴趣爱好社团中培养爱好,结交好友,应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锻炼情商的理性选择。

大学校园的学生应该是校园的主人,而这些主人们应该是一群知悉学校历史,熟悉校园文化,富有精气神的逐梦之人。校园里最宝贵的,不是大楼操场,而是大师和同学。应倡导同学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去彰显属于时代的大学精神,去广阔的天天地中去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三、走向操场,就是要大家多去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强健的身心并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

笔者近些年多次参加新生军训工作,发现同学们比较以往,身体素质普遍有下降的趋势,确实令人堪忧。笔者在这里给学生们一个建议:每个学期,至少定期一项体育运动,至少参加一个兴趣社团,至少结交一个知心朋友。因为擅长体育的人往往健康乐观,有用兴趣爱好的人会有自己的朋友,而志同道合朋友往往是陪伴一生的最有价值的财富。

我们的学生应该拥有“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健康我负责”的意识。学会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调研发现,热爱体育的同学往往身心健康,阳光向上,不仅因为运动能强身体,也因为运动会使人降低精神疲劳,增强心理幸福感,也能使得身心协调。

大学是个人从从众逐流到自我觉醒,从个人中心到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大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倡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将促进学生健康、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