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本土影视作品分析澳门文化
2017-01-20谢瑞萍
谢瑞萍
摘 要:被称为真正的第一部澳门电影——《大辫子的诱惑》,是第一部由澳门华人组织拍摄的反映澳门本土文化的电影。本文将从本影片内容出发探讨澳门文化。
关键词:澳门;文化
一、舞狮与舞会——中西节日并存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背景——“1931春,澳门葡萄牙人的狂欢节和中国的元宵节恰在同一天。”接着就是红红火火鼓锣喧天的舞狮,画面一转,看到的又是红酒香槟贵族舞会。
元宵节和狂欢节,两者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元素。
元宵节有花灯会、猜灯谜、吃汤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是中国式的狂欢;而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为主要内容的狂欢节则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自16世纪起就被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其社会习俗并没有被西方文化所占领。影片以独特的一天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同时演绎,画面的强烈对比,既是一种对立,却更是一种共存。几百年来,澳门作为一个华洋杂处的城市,民间习俗方面同样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二、语言
在舞会上,葡萄牙人用自己的语言相互交流,雀仔园的阿玲和其他人说着汉语;当阿托欣多尝试着去夸赞阿玲时,汉语和葡语又是随时切换。
多文化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多语的社会。澳门从中国一个郡县所属的地方,逐步被葡萄牙占领,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后又回归中国。社会制度的几番变化和人口组成的复杂性,使得澳门使用的语言异常复杂。它也因此被誉为“语言博物馆”。
1992年之前,葡萄牙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长期以来只在政府部门、葡国人家庭和葡语社交圈子上通行。上一世纪80年代以前, 由于政府公务员薪酬不高, 加入政府的华人有限,葡语没有多少实际用途; 80年代开始 ,政府大幅提高薪酬 , 吸引许多华人加入公务员队伍。一些在大陆受过葡语高等教育的人涌来澳门, 单凭葡语能力即可进入政府部门,个别人还得到了高官厚禄。曾有一位立法会议员说澳葡政府的人事政策是“任人惟语( 葡萄牙语) ”。在澳门,回归前的葡语是一种可用来谋生的语言、通向仕途的语言。
粤方言是民间运用得最普遍、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层面,口头形式的汉语通行最广,书面形式的汉语几乎无处不见,市面上用中文书写的商店招牌之多与中国大陆或台湾任何一个何一个城镇没有差别。汉语不仅是中国人的交际工具,而且对葡国人尤其是土生葡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土生葡人说粤方言的流利程度比南下的“国语人”还要高,久住澳门的葡国人也有不少能说纯正的粤方言。自1992年1月13日(即澳门政府公报刊登葡萄牙外交部关于中文官方地位的法令之日)起,中文也成为官方语言,与葡萄牙语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在澳门,英语不是官方语言,而是金融、商业、高等教育、高科技等领域通行的语言。
三、居住环境与建筑风格
影片中,阿玲生活的雀仔园和阿托欣多居住的别墅,总是可以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昏暗与明亮,破旧与堂皇。对比中展现了殖民时期华人与殖民者居住环境的差异,以及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但在差异之中也会看到融合。
自1557年葡萄牙人居住澳门后,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就源源不断地进入澳门居住和生活。这些华人的居住地域格局大致为:在城外的农村集中居住,形成华人乡村社区;在澳门城区内与葡萄牙人大杂居小聚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华人与葡人的生活区彼此开放,相互交错。但是华人居住密度普遍大于葡人。
建筑风格方面,在中、西混合统治的前300年间(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澳门建筑基本上是中西独立发展,原有的中式建筑和外来的西式或欧式建筑并存,分别满足华人和葡人各自的需要。19世纪后期,澳门结束混合统治之后,才出现了中西不同建筑风格开始交融的现象。澳门历史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岭南风格的中式传统建筑,南欧风格的欧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
四、宗教
教堂里,阿玲穿着洁白的婚纱,和阿托欣多在神父面前许下爱的承诺。这场西式婚姻的背后反映的是澳门的宗教文化。
澳门的宗教种类主要有佛教,道教,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等。在1535年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澳门就有妈祖阁,崇拜妈祖、佛教、道教均有数百年的历史;天主教在澳门也有400多年历史。葡萄牙人在获得明嘉靖皇帝的批准登陆后不久,就有传教士来此来此地传教。到17世纪中叶天主教在澳门的发展达到最高峰;而基督教在澳门的历史虽然只有二百年左右,但是澳门却是中国最早传入基督教的地方;而巴哈伊教作为一种新兴宗教50年代才传入澳门。
从《大辫子的诱惑》我们可以感受到澳门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期待有更多精彩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澳门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宝玉.《多姿多彩的澳门节日文化》,台港澳传真,《NATIVE VOICE》,1999(9):28.
[2]武昕,刘晶.殖民规划下的城市巷弄空间—以澳门、上海、青岛为例.西部人居住环境学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