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阳光大课间,让校园 “嗨起来”
2017-01-20王宗佐
王宗佐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令人担忧。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视力不良、超重及肥胖仍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意见》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当前小学学校都可以,而且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场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大课间阳光体育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并以此为辐射,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一、开设“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意义
1.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传统的体育课间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心生倦怠,大大降低体育运动效益。阳光体育大课间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课间操的单一模式,集运动、艺术、娱乐于一体,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健康、快乐、创新、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锻炼身心,使之成为一所学校对外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窗口。
2.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阳光体育大课间实践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敢于争先、尊重友爱、健康向上等精神,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彰显,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新课程
“大课间”活动的开设要真正达到让学生钟爱,让学生发展,就必须想尽千方百计“玩”出花样,“玩”出特色,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逐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文化内涵,形成个性“品牌”的过程;是教师形成新课程意识,掌握校本化开发技术,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二、实施“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保障
实施“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活力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将“阳光体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并且深入开展下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
1.时间保障是实施“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前提
传统的课间操活动一般只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学校要对原有的作息时间作相应调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时间,如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安排25分钟~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在夏季高温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段),同时要求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即使遇到雨天,大课间活动也不能被挪作他用,而是把活动改在室内进行(活动内容为适合于室内开展的相应项目)。
2.队伍建设是实施“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关键
一项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以一带十”,让学校有限的专业教师(或聘请专业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等,充实师资队伍。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我们最终要让教师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中,达到全员健身的目的。其次,可以“慧眼识英雄”,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中有体育特长的苗子,让他们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这样既给学生提供开发潜能的空间,又体现学校教育的自主性和发展性。
3.制度落实是实施“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重要元素
要通过“大课间”活动使学校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的浓厚氛围,“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须杜绝随意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坚实的制度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相关人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安全守护人员)的职责、培训学习制度、督查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器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还要确保每一项制度的实施管理有专人负责落实,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三、“阳光大课间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发展性是“阳光大课间”的灵魂。事实证明:以往传统单一的课间操已经造成学生的心理倦怠,并且无法实现锻炼的终极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美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大课间的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适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年段发展、个性及性别差异,这样的大课间才是最有效的。就目前情况而言,我认为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韵律广播体操
比如小学生第三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这是教育部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创编的一套韵律型体操,充分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新广播操的音乐以歌的形式出现,广泛吸收体操、健美操、舞蹈等方面的动作元素。和第八套、第九套广播体操相比,运动者身体活动的幅度比较大,运动量有所增加,更注重对学生良好身体姿态及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培养锻炼,活泼明快、简单舒展,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很有帮助。
2.体育小游戏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以锻炼身体,富于娱乐,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喜欢。设置体育游戏这一项目的目的在于把体育活动真正寓于健身与快乐之中,行之有效地把体育与健康结合起来,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小学生游戏大致可以分为趣味性游戏、智力性游戏、竞争性游戏等类型。在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我们可以视学生年段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也可以是同一游戏内容,但对不同年级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游戏活动的实现目标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具体实施中,为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各年级可以不断改变游戏内容,或让各种类型的游戏在一周中交叉进行。
3.方阵跑步
推行方阵跑步,能强有力地展示一所学校师生的精、气、神,不仅能锻炼师生的体魄,更能培育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学校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组织方阵跑步时,首先要根据学校场地、学生年龄段等实际合理安排学生的跑步场地,避免因年龄差异太大而出现拥堵、追赶等现象;其次,要服从学校统一指挥,不能提前跑,也不能滞后跑,更不允许插队跑,力争达到各方阵步伐整齐划一,队列始终整齐,有如“全方阵如一人”之效果;再次,各方队在跑步过程中,还可以呼喊简单而又有气势,能振奋人心的口号;最后,待到学生能整齐划一的方阵跑步时,就可以进行创意方阵跑步,进行队形变换,跑出花样,跑出创意。
4.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是以球为基础的运动,孩子都比较喜爱,然而球类运动的种类有很多,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等,只有了解球类运动有哪些,才能为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一项球类运动。在实际组织中,我们一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发育特点选择较适合的球类运动,或者对同一球类运动,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运动要求。比如篮球类:可将一、二年级项目定为行进间迎面运球接力,三年级项目定为行进间往返运球接力,四年级定为行进间传胸前传接球,五、六年级项目定为行进间往返运球投篮,鼓励学生在大课间进行运球、传接球、篮球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
5.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
本着凸显“健康、快乐、趣味”的新运动理念,学校还可以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引进“大课间活动”,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如:女生喜欢的项目有跳房子、跳花样绳、踢毽子、打沙包、翻花舞蹈等;适合男生的项目有滚铁环、抽陀螺、跳拱背(单个拱背和接龙拱背)、打弹珠等。另外,汉源是一个汉、彝、藏聚居的山区县,我们可以将这几个民族的风格和特点融入编排校园集体舞“民族大团结”,这些具体地方特色的活动,使“大课间”的实施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既照顾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6.自编操
儿童总是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自编自创的运动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他们不会产生一种被束缚的感觉,能够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它,心甘情愿地动起来。自编操不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动作不必太复杂或是太难,但要注意韵律性、优美性、连贯性,背景音乐的动感,时间不宜过长,三、四分钟即可。比如结合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一些基本动作合编成一套板羽操,其间设计跳、抛等动作,节奏感强烈,让孩子们亦动亦玩、亦玩亦乐。
7.运动中诵读经典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能够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配以适当的音乐,再加入适当的运动元素让学生边运动边诵读经典(此时运动的幅度不宜太过剧烈)。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要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进行不断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让诵读经典的场面成为校园大课间的一道风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就会更丰富多彩,就能真正实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活泼健康地成长”的构想,使学生养成“学会锻炼”、“自觉锻炼”、“享受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一定能乘上“阳光大课间”这艘航船驶向健康发展彼岸,校园一定能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