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一点嫉妒心

2017-01-20路易斯·穆诺刘梦

海外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授志愿者

路易斯·穆诺+++刘梦

环顾四周,身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别人取得的一点点成功,都有可能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嫉妒心。如何调节这种嫉妒情绪,让嫉妒不再是扎在我们心头的一根刺,而化作激励我们自身进步的动力呢?本文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嫉妒总是来自于自我与别人的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反而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嫉妒,其中以工作圈里的嫉妒情况尤为严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职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同事之间总会有涉及到利害冲突的地方,所以互相之间产生嫉妒也在所难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曾经做过一项测试,给多名公司职员3种选择,在他和他的同事们每年完成相同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前提下:1.给他4000欧元的年薪,给他的同事们6000欧元的年薪;2.给他和他的同事们一样都是3500欧元的年薪;3.给他3000欧元的年薪,给他的同事们2500欧元的年薪。问:选择哪一项最能让他开心?

回答这道题的大多数人最后都选择了3,但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选择1才能让他本人获取到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从公平的角度出发,选择2最为公平公正,也有利于维护同事团结。然而,因为嫉妒心的作祟,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了3,这也反映出了人们一种很扭曲的心理状态:宁可自己少拿一点,看着别人不如自己,也不愿自己多拿一点,却看着别人比自己强。克鲁格曼教授表示,这也说明了,人们的满足感不仅仅来自于自己实际上得到了多少,也来自于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明显不如自己。

嫉妒之心自古有之

嫉妒是人类的原始情感冲动之一,也是自然选择之下的产物,包括人类的“近亲”猿猴,同样也有很强烈的嫉妒心。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教授弗朗斯·德瓦尔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让两只猴子做同一件事情:将一块小石头交到一名工作人员的手中,任务完成后,它们会分别得到一份水果作为奖励。在第一次实验中,当一只猴子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一根黄瓜作为奖励时,它显得非常高兴。不过,当它发现另一个同伴得到的奖励居然是一小串葡萄后,顿时变得愤怒了起来,因为在猴子们的眼中,葡萄是比黄瓜更美味的食物。在第二次实验中,这只猴子在完成了任务,却发现自己的奖励还是黄瓜而不是葡萄之后,愤怒地将黄瓜丢向了工作人员,并且捶打桌子表示不满。由此可见,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最原始的生物本能之一。

此外,有一组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仪,确定了人类大脑中产生嫉妒情绪的区域。这些日本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让接受测试者阅读能激发他们产生嫉妒情绪的故事,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测定他们大脑各部位血流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测试者阅读故事时,他们大脑前扣带回皮层最为活跃。前扣带回皮层一直被认为是大脑处理身体疼痛的区域,通过这次研究证实,它也是大脑产生嫉妒情绪的区域。

嫉妒也有正面作用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嫉妒是一种最不入流的情感,如法国伦理学家罗什福科所说:“人们对于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夸夸其谈,甚至包括最低落时经历的那些。但嫉妒过于渺小而可耻,没有一个人胆敢公开承认自己的嫉妒。”话虽如此,但嫉妒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比如,嫉妒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为著名画家的达·芬奇和米盖尔就曾经互相嫉妒过对方,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音乐家莫扎特和萨列里,文学家塞万提斯和洛佩德维嘉,以及诗人魏尔伦和兰波之间,这种嫉妒促使他们为世界艺术史留下了更多伟大的艺术作品。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巴斯一直致力于研究嫉妒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他看来,嫉妒对于人类的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嫉妒心,我们人类在进化中才没有被大自然淘汰。在几万年前,面对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人类很自然地对其他的资源竞争者保持着警惕和敌意,并对占据资源较多的竞争者产生嫉妒,而正是这种嫉妒,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更有效地进行生存和繁衍,并和其他竞争者抢夺生存资源。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嫉妒只要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也能对我们的人生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越年轻越易妒

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年长的人更容易嫉妒年轻人,因为他们再也无法拥有属于年轻人的那种青春和活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其实年轻人反而比年长者更容易嫉妒别人。这项研究是由圣地亚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汀·哈里斯和尼克·汉宁格共同进行的,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与应用》杂志上。

哈里斯教授说:“嫉妒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基督教甚至将嫉妒定义为七宗罪之一。我们想要研究嫉妒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还因为它是许多事件背后的动机——从童话故事中继母给白雪公主的毒苹果,到现实生活中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等。”

两位心理学教授在调查了900多名年龄在18到80岁之间的人之后,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嫉妒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体验,超过75%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内有过嫉妒他人的经历。其次,嫉妒情绪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调查中,有80%的30岁以下年轻人在过去一年中曾经有过嫉妒他人的经历,但对于那些50岁及以上的人而言,这一事件的概率降到了69%。不仅如此,两位教授还发现,人们嫉妒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年轻人比较容易去嫉妒他人的容貌和感情生活,但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他人的事业成功和财富更能引起他们的嫉妒之情。

对此,哈里斯教授表示:之所以嫉妒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弱,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生命历程也在不断地丰富,经历得多了所以容易看得开,对于很多东西也就没有年轻时那么执着了。不过,凡事都要辩证地去看,嫉妒情绪的降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嫉妒虽然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但它通过激发人的斗志,让人朝着目标努力,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所以,当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不会去嫉妒别人了,那么他有可能是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更豁达通透了,也有可能仅仅是失去了斗志,所以变得安于现状了而已。

幸灾乐祸的心理

嫉妒,还有可能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心理,那就是幸灾乐祸。幸灾乐祸指的是,对他人的不幸经历而感到高兴。但为什么在别人发生不幸的时候,我们却会产生愉悦感呢?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在其所著的《心灵软件》一书中写道:“嫉妒才是引起人们幸灾乐祸心理的元凶,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嫉妒对象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体验,才能消除掉嫉妒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感受。由于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再加上比较心的影响,所以人们很容易对成就、地位、技术高于自己的人产生嫉妒,这些人就更容易成为被幸灾乐祸的对象。比如,当某位富商或者明星被曝出丑闻时,一些网友就会大肆评论和攻击他们,幸灾乐祸就是这样产生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史密斯,在他的书《暗黑心理学: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阴暗面》中表示,幸灾乐祸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只是大多数人都羞于承认这种“看到别人倒霉”给自己带来的邪恶快感。就像曾经的纳粹分子,因为嫉妒犹太人的富有,最后残忍地屠杀了数百万的犹太人,并肆意掠夺他们的财富用以满足自己对外扩张的野心,就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幸灾乐祸病态心理。

社交网络引起的羡慕嫉妒恨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突破了空间的阻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同时,社交网络也放大了每个人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这就为嫉妒的网络化普及创造了条件。打开社交软件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通过社交网络来显示自己小小的优越感,有的在晒和伴侣的合影,有的在晒自己吃的大餐,有的在晒自己旅行的照片,更多的还是晒自己美颜过的自拍照,每个人都希望在网上呈现出一个比现实中更完美、更优秀的自己,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做法也可能会招来别人的反感。

有两所德国大学共同对知名社交软件Facebook引起的嫉妒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出了一份名为《Facebook导致羡慕嫉妒恨》的报告,报告中显示,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在访问过社交网站后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感情不顺的人会羡慕别人晒出的幸福的家庭合影,女性用户则或多或少会嫉妒那些长相漂亮、身材好的女生,男性用户则会羡慕其他人取得的成就,有些用户甚至会因为自己照片下的评论和点赞数没有别人多而耿耿于怀。

嫉妒也分“良”和“莠”

荷兰提尔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范德温将嫉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善意的嫉妒,一类是恶意的嫉妒。其中,善意的嫉妒会让人去学习和模仿嫉妒的对象,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而恶意的嫉妒只会让人变得心胸狭窄且充满怨恨,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范德温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征集了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将其分为两组,并让他们看了一本讲述一个成功科学家的传记类小说。尽管两组志愿者看的小说相同,但在第一组志愿者阅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故意引入了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还是要靠运气”的暗示,而在第二组志愿者阅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则向他们宣扬“科学家是靠着努力而非运气,才有今天的成就”的观念。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让两组大学生志愿者们阅读一个他们同龄人的资料,资料上显示,这个名叫汉斯的大学生凭借着出色的学术能力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奖学金,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看完资料后,研究人员让两组志愿者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一组被灌输了“努力无用论”的大学生表示,汉斯的故事让他们感到内心很挫败,而第二组被灌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大学生则表示,汉斯的故事对他们很有启发,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努力学习,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

对此,范德温教授总结道,第一组志愿者在听完汉斯的故事后,产生的是“恶意的嫉妒”,而第二组志愿者产生的则是“善意的嫉妒”。这两者的区分点在于,你是否认为对方的成就是应得的。恶意的嫉妒和我们平常说的羡慕嫉妒恨中的“恨”距离就近了,而善意的嫉妒会使人学习模仿嫉妒的对象,充满斗志从而提高自身。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引导好自己的嫉妒心,让它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而非阻力,我们才能活得更快乐,也更释然。

心理测试:你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吗?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嫉妒心,但相比较之下,总是有一部分人的嫉妒心比其他人要更强一点,你会是那个容易嫉妒别人的人吗?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并选出最符合你内心真实想法的那一项。

1.当我有一个明确目标的时候,我会很在意其他人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以及他们是花了多长时间才达成的。

a是的,我一直是这样

b我大部分时候是这样

c我有时会这样

d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2.我讨厌听到周围人向我炫耀自己的财富或者成就。

a是的,我一直是这样

b我大部分时候是这样

c我有时会这样

d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3.看到某些人倒霉我就觉得很高兴。

a是的,我一直是这样

b我只对我讨厌的人是这样

c我只对那些人品欠佳的人是这样

d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4.我相信我将来的运气还能再好一点。

a是的,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里有好多人还不如我呢

b我的运气应该能更好一点,现在只是时候未到

c我希望运气能好一点,但我知道有好多人还不如我呢,相比他们我已经很幸运了

d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

5.当我的朋友取得了成绩,我会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

a我不会,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得到的东西是他们本不该得到的

b我有可能会,要是这个朋友为此曾付出过足够多的努力的话

c我应该会,朋友取得的成绩不会对我造成影响

d我一定会,看到朋友取得了成绩就像我自己取得了成绩一样高兴

6.如果我和朋友们的友情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嫉妒我。

a一定是这样,因为他们全都嫉妒我

b很有可能是这样,但他们也许只是无意识的

c也许是这样,但可能性不大

d肯定不是这样,如果友情出现问题,那我和朋友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

7.很多人取得的成绩在我看来根本不值一提,却还有许多人为他们叫好。

a一定是这样,因为我看得比别人更透彻

b很有可能是这样,我只是比别人的标准要高一点而已

c也许是这样,要看对方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及这个结果是否公平

d肯定不是这样,我会和其他人一样为他们的成绩鼓掌

8.我的同事在工作上能做出成绩全凭运气。

a一定是这样,运气才是关键

b很有可能是这样,不过他们也有其他的优点

c也许是这样,但他们应该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d肯定不是这样,他们都是真材实料

9.当其他人得到了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会感到很沮丧。

a是的,我会非常沮丧

b很有可能这样,如果这样东西真的对我来说如此重要的话

c也许会这样,如果其他人使用了不公平的手段的话

d肯定不会这样,我只会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

10.我觉得自己的嫉妒心。

a非常强,我很容易就会嫉妒别人

b有点强,我不会一直嫉妒别人,但在很多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嫉妒

c一般,我的嫉妒仅限在某些我特别在乎的地方

d没有,我从来不会去嫉妒别人

测试结果:每道题选a得10分,选b得7分,选c得3分,选d得1分,将10道题的选项对应分值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你的“嫉妒心指数”百分比。例如,你所有选项的总分值加起来是75分,那么你的嫉妒心指数就为75%。

如果你的嫉妒心指数超过了80%,那你的嫉妒心未免也太强了,过度的嫉妒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危害,很可能会让你陷入到痛苦和焦虑当中去,从而让你的情绪失控,甚至生活失控。

不过,如果你的嫉妒心指数低于20%,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一个没有什么嫉妒心的人,很容易就会对生活安于现状,少了几分拼搏进取的动力和热情,从长远角度上来看,不是很利于个人的发展。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猜你喜欢

教授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教授的谜题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