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北冷凉地区剑川县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1-20赵德安刘湘林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24期
关键词:滇西北蔬菜生产

赵德安,刘湘林

(剑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剑川 671300;剑川县龙凤林祥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南剑川 671300)

1 滇西北冷凉地区剑川县蔬菜生产现状

1.1 剑川县自然资源概述

滇西北典型的冷凉地区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 250 km2,县城所在地海拔2 200 m,年平均气温12.3℃,气候冷凉,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谷坝镶嵌其间,山地中的丘陵、平坝、缓坡土层肥沃疏松,雨季不易受涝,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少,蔬菜生产周期农药使用量少,境内空气质量好、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

1.2 剑川县蔬菜生产现状概述

滇西北典型的冷凉地区剑川县,在“十五”期间,餐桌上的蔬菜主要是外地运进来的蔬菜,当地只有青菜、白菜、马铃薯等少量蔬菜,品种单一、数量少,满足不了当地市场需求,更不用说外销蔬菜。在近10年里,该县对蔬菜产业进行了积极培植,变冷凉劣势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试验示范了春蒜苗、夏萝卜、秋蚕豆、冬马铃薯等淡季和反季蔬菜,蔬菜生产得到了初步发展。“十一五”期间,该县提出了建设万亩蔬菜千亩大棚的蔬菜产业发展项目,争取了国家菜篮子工程项目200万元,扶持蔬菜农民专业合社、蔬菜种植大户建设大棚蔬菜80 hm2,克服了冷凉地区蔬菜生产因霜期长,冬春两季气温低,不易生产蔬菜的瓶颈。通过近10多年的蔬菜产业培植,到2016年底,剑川县蔬菜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234 hm2发展到2016年的2 000 hm2,总产量6万t,商品量3.2万t,农户种菜收入远远高于种粮收入,有条件的地区,农户都积极发展蔬菜种植,蔬菜产业优势初显,逐渐成为该县高原特色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剑川县生产的青蚕豆、大白菜、莴笋比热区推迟2~4个月上市;夏秋季生产的根菜类蔬菜萝卜、胡萝卜比热区提早2~3个月上市;春末夏初上市的青蒜苗比热区延后半年上市,这些都很好地填补了热区蔬菜市场空缺。加之剑川县的蔬菜因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所产蔬菜非常受外地客商的青睐,目前大批量销往兰坪、丽江、香格里拉、下关、昆明等地,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剑川县蔬菜生产技术协会的20 hm2蔬菜生产基地,常年以种植莴笋、大白菜为主,2013年种植的3.33 hm2莴笋在清明节前后当地蔬菜淡季上市,年产量100 t,年产值25万元;甸南镇回龙、天马等村常年种植青蒜苗,如2015年种植200 hm2,5月份出售青蒜苗,年产量1.2万t,年产值1 920万元;剑川县江尾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年种植洋葱、荷兰豆、鲜食玉米等蔬菜,如2016年该合作社种植洋葱66 hm2,年产量3 960 t,年产值346.5万元;该县常年冬季种植的蚕豆,翌年5月份成熟上市,以青蚕豆紧俏销售,常年种植面积1 000 hm2,年产量2.4万t,年产值1 920万元。

2 滇西北冷凉地区蔬菜生产优势

2.1 冷凉优势

剑川县县境内最低海拔1 973 m,最高海拔4 434 m,年平均气温12.3℃,7~9月雨量充沛均衡,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冷库”之称。在夏秋雨季热区不能正常生长的耐寒、半耐寒蔬菜,如莲花白、大白菜、西芹、胡萝卜、白萝卜和不能很好越夏的喜温蔬菜如辣椒、南瓜等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且能优质高产的气候环境。冷凉地区冬春种植的大白菜、莴笋比热区推迟2~4个月上市;冷凉地区夏秋季生产的耐寒蔬菜萝卜、胡萝卜比热区提早2~3个月上市;冷凉地区青蒜苗成熟时间比热区延后3~4个月,春末夏初上市成为云南省内唯一上市产品,这些都很好地填补了热区蔬菜市场空缺,具有对热区蔬菜生产补淡补缺的特殊优势,发展潜力大。从目前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情况看,全国乃至世界的蔬菜栽培,主要通过设施或发热升温来实现早熟促成栽培,而降温栽培由于成本过高,几乎没有用于生产。因此,像剑川县这种天然的冷凉气候正好为补“秋淡”蔬菜提供了廉价的资源,从而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经济优势。

2.2 耕地质量优势

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有耕地1.321万hm2,其中水田6 888 hm2,水浇地和旱地4 151 hm2,临时性耕地2 171 hm2,工业不发达,环境污染少,大棚蔬菜、地膜蔬菜较少,耕地质量没有遭受损害。蔬菜生产开发条件较好的是坝区和半山区的水浇地、山区的坡台地、剑湖周边的耕地,这些区域土地发育完善,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山地中的丘陵、平坝、缓坡地不易积水,容易生产各种蔬菜。

2.3 市场优势

主要反映在8~10月规律性“秋谈”市场缺口和初夏蔬菜茬口需求。夏秋季由于热区蔬菜生产温度高,病虫害多,农药施用量大次数多,产品不耐储存,所以不利于蔬菜生产,市场空缺大。冷凉地区夏秋季气候凉爽,既可生产喜温蔬菜如辣椒、茄子、南瓜等品种;也可以生产半耐寒类蔬菜如萝卜、胡萝卜,大白菜、花菜、蚕豆、豌豆等品种,甚至可以生产耐寒蔬菜如菠菜、韭菜、青花菜等,可以很好地填补市场空缺。冷凉地区冬春种植的蔬菜到初夏才能上市,这又恰到好处地填补了热区冬春早菜落潮后的市场空缺,市场酝藏着较大的潜能。

2.4 无污染、无公害优势

蔬菜污染的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冷凉地区蔬菜生长周期,由于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小,加之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蔬菜没有大气、水源、农药的污染,容易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本低,这些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又是抢占市场的最佳定位点。

3 滇西北冷凉地区蔬菜生产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冷凉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蔬菜产区农田水利设施如田间沟渠、道路不完善、不配套,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制约着科技的应用和农田高效益的发挥。

3.2 规模小,主导品种不突出

蔬菜虽有一定面积,但主导品种不突出,还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受市场条件的制约,品种不集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蔬菜生产受市场价格左右较大,菜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薄弱。

3.3 市场化生产营销能力弱

市场化生产营销能力弱,对营销网络建设和产品的研发开发利用不够,新技术的引进有待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

4 发展滇西北凉地区蔬菜产业的有效途径

冷凉地区蔬菜生产由于发展时间短、条件差,尽管前景较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高产示范园及基地建设、产业内部环境优化、生产与销售的衔接、市场还不能很好的定位产品、地方特色品种挖掘、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探索提高。

4.1 建设蔬菜高产示范园及蔬菜生产基地

以农田沟渠道路配套为基础,以增加改善蔬菜设施及技术装备为突破,建设蔬菜连片集中种植示范区,在蔬菜连片集中种植示范区配套建设废弃叶及有机肥发酵池,改善蔬菜生产环境。在蔬菜生产条件较好的村社,引导群众连片种植,或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进驻,集中使用技术和品种优势,建立蔬菜高产示范园,以园带面,发展蔬菜生产基地。

4.2 改善产业结构,使生产与销售得到较好的衔接

以产销大户、公司为龙头,组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与热区蔬菜销售联网经营,引进行业经纪人,壮大销售队伍;成立蔬菜产销协会,让菜农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如剑川县江尾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2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主要依托省内外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带动合作社社员种植洋葱、荷兰豆、鲜食玉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实现冷凉地区蔬菜品牌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消费已开始转变到对质的要求上来,要积极申请、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把冷凉地区蔬菜产品市场定位在无污染、无公害上,使其本身具有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内在价值以外在的经济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冷凉地区蔬菜品牌化。如剑川县“十二五”初期,整体推进了无公害产地认定1.662 42万hm2,并认证了18个无公害蔬菜产品,从而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4.4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品种

充分利用冷凉优势,找准市场空缺,如在山区、半山区发展半耐寒蔬菜如秋蚕豆、秋豌豆,根菜类大根萝卜、胡萝卜,在坝区发展喜温蔬菜如茄子、辣椒、南瓜,叶菜类大白菜、甘蓝、葱蒜、芹菜,半耐寒蔬菜如莴笋、花菜、苤蓝等。

4.5 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利用大棚、地膜等设施栽培蔬菜,提高温度、抑制杂草、防止雨水冲刷;间套种或单作规格化栽培提高单产值。间套种上如花椰菜套种结球甘蓝(大白菜)、间作胡萝卜;辣椒套种苤蓝(白菜);芸豆间作萝卜(小白菜)。

当然,冷凉地区蔬菜生产还有许多好措施,好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猜你喜欢

滇西北蔬菜生产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滇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关联性研究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旅游精准扶贫实施策略和绩效评价
重构滇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
旅游城镇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互动研究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