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心态调查分析*
2017-01-20吴媛媛
吴媛媛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2609924@qq.com)
“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epice,指的是对那些无望救治的临终患者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着重于控制疼痛、缓解痛苦,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患者活时尊严,死时安逸。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是1967年于英国设立的圣克里斯托弗安息所,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临终关怀机构[1]。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于 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浙江等地都已建立了临终关怀的机构,我国临终关怀也形成了多元模式,主要包括临终关怀医院、普通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家庭病房四种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自1999年已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700万人走向生命终点,但社会上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却只能满足约15%的需求。截至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近两成。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老龄化,公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临终关怀服务是一种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与普通的医疗服务“以延长病人的生命为目的”不同,临终关怀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为目的,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真谛,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既充实了临终关怀事业的从业队伍,还能帮助医学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死亡观念和临终关怀服务的素质能力。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考虑到大学生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因此笔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温州市高校大一、大二、大三,专业为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的医学生共434名。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为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基本认知情况、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心态。发放问卷434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按性别比例构成来看,男生占46.42%、女生占53.58%;按生源地比例构成来看,城市占31.94%,农村占68.06%;按是否独生子女构成比例来看,独生子女占49.42%,非独生子女占50.58%;按有无宗教信仰来看,有宗教信仰者占5.56%,无宗教信仰者占94.44%。
2.2 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认知度低,认可度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4年开始启动运行育英志愿者生命支持专业组,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帮助,温州医科大学近几年也有开展过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者招募活动。但是被调查的434名学生中,有59.9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临终关怀,并且只有4.61%的学生表示知道温州有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可见,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较低,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认知度与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卷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和内容向调查对象进行简单解释后,81.33%的学生认为临终关怀服务是有必要的,56.58%的学生认为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会渐渐推广和普及,可见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认可度较高。
2.3 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意向高,实际参与度低
被调查的学生当中,81.99%的学生都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然而只有4.61%的学生表示知道温州有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实际参与过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更少。对于那些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医学生,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48.95%的学生表示认可他们,而且希望能参与其中,31.15%的学生表示好奇,想先了解,16.86%的学生表示认可他们,但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3.04%的学生表示不能理解,也无心参与。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83.80%的学生表示,如果提供一定的培训和机会,愿意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
3 结果
3.1 高校临终关怀宣教力度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了解临终关怀的173名医学生中,26.59%的学生有通过课堂了解临终关怀,45.09%的学生有通过阅读或资讯了解临终关怀,19.08%的学生有通过校内宣传了解临终关怀,2.89%的学生有通过身边的临终关怀机构了解临终关怀,8.67%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临终关怀。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医学生临终关怀的教育力度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都还不够。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临终关怀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使临终关怀观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是临终关怀事业的中坚力量,更有必要对其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和提倡临终关怀志愿服务。
3.2 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需要校内外协同合力推进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可度高,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意向高,但是医学生实际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人却在少数,在高意向和低参与度之间存在着两个问题,需要校内外协同合力推进:
一是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机会有限,需要校内外合力拓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机会和渠道。调查显示,相比较于直接参与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或者社会中的志愿服务团体参与其中,或者通过医院见实习参与其中,这三者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12%、71.20%和15.21%。截至2015年,温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5.08%,目前温州市对于临终关怀服务有旺盛需求量,温州市区也已经建有一些临终关怀机构,但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却很少。一方面,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依托社会已有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积极拓展创新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随着临终关怀社区服务模式在中国的提倡和推广,高校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将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二是医学生临终关怀服务的能力有限,需要校内外合力为医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临终关怀是一项兼具特殊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临终关怀从业人员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职业操守、身体照护能力和沟通技巧等,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员都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服务培训,才能适应和胜任这项工作[2]。实际调查发现,42.39%的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服务,44.03%的学生认为应该有但是没有信心,13.58%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但是当前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课程,因此加强高校与社会临终关怀机构的联系合作,开展必要的培训对于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4 对策
4.1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提高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
目前,高校对医学生临终关怀的普及教育远远不够,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提高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开设临终关怀课程,兼顾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渗透临终关怀教育,对临终关怀的概念、背景、现状及发展等基本知识进行介绍。此外临床见实习是对医学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医学生到医疗机构见实习,能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临床中去,能更加深刻的掌握临终关怀的治疗和照顾方法[3]。国外许多医学院校通过家庭医生专业教育培养姑息医疗和临终关怀人才,我国已经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院校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全科医学生的教育中培养专门的临终关怀医疗人才。
4.2 提倡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提高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力度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场所,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宣教优势和平台,借助第二课堂平台,如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加强与社会临终关怀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指导医学生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方面开拓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提倡全科医学生结合其专业特点在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中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高校师生对临终关怀及志愿服务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提升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3 发展临终关怀社区服务模式和家庭病房模式,吸收医学生志愿者力量
对临终者的关怀应该是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模式和家庭病房模式是社会化服务与传统家庭服务形式相结合产生的模式,相比于临终关怀医院、普通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更为便捷和舒适,相应地也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和志愿服务者。社区医疗机构及上级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发展临终关怀社区服务模式和家庭病房模式,有必要大力吸收医学生志愿者力量,医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医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
4.4 高校协同专业机构,为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提供专业培训
临终关怀是一项兼具特殊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具有独特的医疗和护理方式。对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医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高校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师资力量也比较缺乏,高校需协同专业机构,借助专业机构的师资优势,构建包括对临终病人的生理关怀、心理关怀、死亡教育、家属抚慰等在内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提高医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信心和能力。
[1] 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
[2] 施永兴,王光荣.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22.
[3] 吕振波,张晋.开展医学生临终关怀教育的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6):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