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误区探析*

2017-01-20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德医务人员伦理

檀 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陕西 西安 710032,tanlinxa@126.com)

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误区探析*

檀 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陕西 西安 710032,tanlinxa@126.com)

“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评选将医务工作者推上道德高地,医疗纠纷、医德失范等新闻又将他们推向被批判的深渊,这些都是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表现。以具体的涉医舆论现象为例,列举出以单一伦理标准评判难题、以理想准则评价医患、以个体行为判断行业风貌等“泛道德化”特征,分析了社会情绪爆发、传统道德干扰、媒介伦理失范、公众理性缺失等原因,并从微观、宏观层面提出避免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策略。

涉医舆论;泛道德化;道德绑架;最美医务工作者

1 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表现

“泛道德化”指将道德意识无限扩张,强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降于从属地位,成为服务和表达道德的工具[1]。舆论中表现为理想化审美预期和狂欢式审丑现实。涉医舆论常常以崇高德行评判现实行为,对医德医风丑恶现象强烈批判,将诊疗效果不理想、身心感受不舒适归咎于医德不高。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非镜子式的再现客观环境,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和报道对新闻和信息重新结构化,再向人们提示所处的环境。医疗行业是社会千百个行业中的一个,媒介作为社会“瞭望哨”,常常对医疗发展、医德医技予以报道、评价。经过媒体“拟态环境”的加工,医疗现象、医务群体的形象明显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先进典型美玉无瑕,“黑医”“庸医”蝇营狗苟。

1.1 道德过誉

为抵消大众媒介对医疗行业负面报道的一些影响,国家、省、市甚至区县级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常年联合媒体开展“寻找最美医生”“寻找最美护士”等评选。在被誉为公民道德国家最高荣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几乎每年都有一位医务工作者入选。

1.2 道德贬低

据统计,媒体对医患关系报道的关注点依次为:医生救治患者、对患者漠不关心、医生唯利是图、患者伤害医生、患者不信任医生。涉医舆论一半以上围绕对医务人员的负面评价设置议程。由于对医患矛盾渲染过多,致使医务人员的形象单一化、肤浅化、模式化[2]。

2 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误区的特征

2.1 对象模糊化:以伦理标准评判非伦理因素交织的医疗难题

伦理学将人类行为分为伦理行为、非伦理行为。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只有与职业发生关系时才与医学伦理相关,才有被舆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意义。

很多“最美”医务人员都有相似的严于律己、热心助人事迹。有的是勤勉上进终于成为名医,却省吃俭用经常给患者垫付医药费;有的承受生活重担却自强不息,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义诊送药。这些事迹虽然感人,但道德美誉中夹杂了勤奋刻苦、勤俭自强、克己奉公等很多个人品德,媒介对其人格魅力的雕琢痕迹略明显。舆论将出于职业和经济原因的劳动拔高为道德付出,有意无意忽略了物质报酬、心理契约等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和经济背景,搞混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目前的医疗难题是发展变革中经济、社会、文化矛盾在医疗行业的投影,政府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人员培训不规范等瓶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舆论对医德医风期望过高容易让大众产生关注偏差,将看病贵、看病难简单归咎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道德滑坡。

2.2 标准理想化:以双重化的理想主义准则评价医患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发展。理想主义的道德批判将道德理解为无我利他,将道德的最高层次表现视为唯一形态,对别人是高要求,对自己是低要求[3]。

生命伦理基本原则包括自主、不伤害、行善、公正。社会主义医德规范要求尊重患者、恪尽职守、刻苦钻研、廉洁正直、诚实可信。医务工作者若能达到上述就已经非常优秀,而“最美”获选人常常超越这些标准。以2015“寻找最美医生”活动为例,候选人大多是顾不上身体病痛和家庭困难,累倒在工作岗位的“劳模”,有些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如果评比成为“比惨大会”, 同行根本不会产生崇敬感和学习愿望,唯恐避之不及。

相反,舆论对公众却非常包容。为提升关注度,媒体把“最美”评选的投票权交到公众手中,淡化医患双方自愿结成的特殊契约关系,使公众潜意识里产生类似于消费者的优越感。舆论以双重化的理想主义准则评价医患,不利于从患者方面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阻碍公众培养理性思维和反省批判能力。

2.3 批判全称化:以个体行为判断整个行业道德面貌

泛道德化在批判方法上将特称判断全称化,即对偶发个案的道德效应任意放大,对群体的道德素质以偏概全,对社会道德面貌持怀疑主义态度[3]。正面典型能代表积极倾向,但并非都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负面个例能暴露一些问题,但不足以代表整体状况。

“最美”典型不具有假设性、可复制性和标准性。首先,生命伦理原则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具体医疗决策应根据实际调整顺序,通过具体境遇权衡利害[4]。其次,很多“最美”行为属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激处置,不能推断没有此类行为的医务人员医德不够高尚。再次,不能把“最美”强加给全体医务人员,苛求将高层次道德作为普遍标准。

3 引发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因素

3.1 社会转型中公众情绪爆发

社会转型期,自卑怯懦、焦虑浮躁、游戏放纵、怨恨自怜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促使一些人采取道德上的自我防卫,以贬低他人获得道德优越感、社会存在感[5]。当前,疾病谱愈加复杂,新医改艰难推进,患者身心疼痛感发泄不畅,家属和公众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社会戾气的隐性支持。医疗纠纷在媒体舆论中呈现一边倒,公众借此集中爆发对医务人员技术和道德的质疑;相反,伤医辱医事件有时并未获得公众同情,反而冷漠对待甚至叫好。

3.2 传统文化中道德决定论干扰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核心和灵魂,人类社会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各领域的表现,而传统医德也着重强调医者德行和义务[6]。与医改中的其他问题相比,医德医风的关注度高、调节手段直接,常被认定为应首先攻克的“顽疾”。有些人将救死扶伤片面理解为医方“毫无条件服务”、患方“我病我有理”,不能认同医疗现实难题与理想化效果间的差异,归咎于医务人员没有“毫无条件救死扶伤”的情操,甚至应承受伤医辱医、偷逃欠费等后果。

3.3 市场竞争中媒介伦理失范

我国媒体多是政府监管、市场化运营,有些媒体为提高订阅量、收视率,或多或少地扮演起社会道德“审判者”、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选题惊悚、批判尖刻。加之传播快、受众广、门槛低的新媒体加入,道德的舆论大战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满足公众对高尚医德的遐想,推出各种“最美”评选;一些从业者鲜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却热衷于曝光讨伐“黑医”“庸医”“医疗事故”;一些涉医报道即使没有消息来源或只有一方证言,也敢于发布消息、补充情节。

3.4 需求矛盾中公众理性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繁荣,花钱消费的思维也延伸到健康领域,一些人认为“花钱看好病”“药到病自除”,消费观上缺乏理性。一些人在生命观、健康观上缺乏理性,迷信大而全的检查、贵而稀少的药品,认为与此意见不同的医务人员“不负责任”,将严谨的医学问题归为道德问题。各种媒介蓬勃发展,但公众建设性享用信息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有待增强。当遭遇与健康相关的负面舆论,大多数人不能甄别真伪,宁可相信并小心提防,一些人还利用自媒体积极参与传播。

4 避免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策略

4.1 微观手段

卫生主管部门应与媒体及其主管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和外审机制,在兼顾患者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主动提供线索,以正本清源的事实呈现救治过程的真相;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自己的舆论窗口,批驳不实消息,优化科普途径,增强正能量的声音;向医务人员传授负面信息处置技巧,提高整个群体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一旦身边案例变为涉医焦点,大多数医务人员能成为有理有据的发言人。

4.2 宏观策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下,将与就医相关的文明礼仪作为公德教育内容,通过媒介大力宣传,在社区、校园积极宣讲,填补目前相关教育空白;深化对市场经济秩序及精神的把握,逐步构筑完善的社会体制,比如财富分配、民主政治、舆论监督体制,加强法制、道德、廉政建设,对于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增强国民理性都至关重要[7];深化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评估道德现状,妥善处理道德问题,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8]。

[1] 刘小华,黄明理.泛道德化批判思维成因论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10):62-66.

[2] 吉雪菲. 试析我国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方式[D].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3] 黄明理, 吕林. 泛道德化批判论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12):91-98.

[4] 肖健, 严金海, 吕群荣. 医学伦理决策中的道德原则冲突及其排序[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2):64-65.

[5] 黄月平,等.道德评价泛化 法治意识缺失[N].北京日报, 2014-07-14(18).

[6] 朱亚杰, 张艳清. 中国传统医德现代转化路径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4, 27(1):1-3.

[7] 王晶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3.

[8] 卢黎歌,周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 2013(05):4-7.

〔修回日期 2016-11-21〕

〔编 辑 李丹霞〕

Discussion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an-moralization" of Medical Public Opinion

TANLin

(ThePoliticalDepartment,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E-mail:tanlinxa@126.com)

Many voting activities such as "The Best Medical Workers" put medical workers onto moral high ground, while medical dispute, medical anomie and other news pushed them to the abyss of criticism. These are all involved in the pan-moralization of medicine-related consensus of mass media. Taking specific opinion as example, this paper listed the pan-mo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judging the complicated problems with ethical standard merely, evaluating behaviors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with idealistic principles, determining the whole moral outlook from the individuals, analyzed the reason of social emotional outbursts, traditional moral interference, media ethics anomie, and lack of public rationality,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to avoid pan-moralization of medicine-related consensus from the micro and macro level.

Medical Public Opinion; Pan-moralization; Moral Kidnapping; The Best Medical Workers

2016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医疗卫生改革发展与医德医风建设新常态研究”(2016Z005)

R197.32

A

1001-8565(2017)03-0380-03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3.30

2016-09-22〕

猜你喜欢

医德医务人员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