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局内人”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调查

2017-01-20丁丽萍韩丽云徐烈崔秉珍

体育科研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跆拳道套路

丁丽萍,韩丽云,徐烈,崔秉珍(韩)

韩国“局内人”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调查

丁丽萍1,韩丽云1,徐烈2,崔秉珍(韩)3

本文引入“局内人”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韩国局内人,大韩武术功夫协会的专家、武术道馆负责人、韩国武术运动员的调查,探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及在韩国的发展状态,因为他们既有着中国武术的体认,也承载着韩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他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影响着该国局外人的态度。韩国局内人眼中的中国武术形象是华丽丰富、礼仪简单、不够规范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中韩两国虽共有很多相似文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韩国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在韩国的发展,他们认为并没有那么“热闹”;在竞赛方面,女子项目尚未全面推进,然而武术竞赛赛事较全面、规范,对引导武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会聘请中国教练员,但更注重保护本土教练员的发展;项目发展中,散打和太极拳表现出较好前景。如果说韩国对中国武术的认知是一面镜子,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则是个多棱镜。对多棱镜中中国武术认知的虚与实、异与同的透析与组合,如何在其他国家对中国武术认知关系的建构中找到中国武术的自我认知,这是武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武术形象;局内人;韩国;认知

0 前言

1985年,中国西安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0年,中国北京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1994年,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2002年,武术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目前,国际武联拥有145个会员国;并自1991年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至今已举办12届……等等。时间、事件、数字,都证明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申奥”的屡屡失败,似让中国武术腾飞世界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为之努力的方向。中国武术,你该何去何从?以他者作为理解自我的工具,通过明确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建立和支持自身的自我同一性。鉴于此,本文引入了“局内人”的概念。“局内人”,一般是指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是相对于“局外人”而言的。局内人与局外人是由一个重要的关系来确定的,即人与所研究的对象的关系,与所研究的对象为所属关系者为局内人,相反为局外人。然而一旦这个确定条件发生变化,比较的坐标就会呈现空间上的交叉[1,2]。如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武术,与中国武术有关联的中国人就是局内人,无关联的就是局外人;但若把韩国人确认为局外人,那么在韩国从事与武术相关的人,他们的位置在哪里?他们既有着中国武术的体认,也承载着韩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他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影响着该国局外人的态度。因此,正是这样一种“多面人”的状况,为本文确立了切入点。

1 调查流程与实施

本文的调查共分为3部分:大韩武术功夫协会专家访谈、武术道馆负责人问卷调查、武术运动员问卷调查。

本文在初步确定调查目的、内容后,首先对相关的前期研究进行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其次在设计问卷时,借鉴并纳入国家形象调查的一般内容,又根据本文的需求以及现阶段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进行了问题归类,从而形成3份调研问卷。最后在分析中,以运动员的调查项目构成为主要线索进行讨论,专家和道馆负责人调查结果为辅进行论证说明,以期构画出韩国“局内人”关于中国武术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武术运动员的调查问卷共由60个问项构成,其内容主要分为5大类,分别是武术形象和价值相关问项、习武经历和感受相关问项、武术内容和制度相关问项、武术未来发展相关问项和调查者个人信息问项。有的问项可以同时解释不同问题或用于相互佐证,因此同时归入不同分类。所调查人员为参加2013年10月韩国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的业余运动员(高中生运动员)40名,专业运动员54名,基本信息见表1、2。

统计结果显示,韩国业余武术运动员中男女比例为7:1;年龄中19岁占50%,从19岁到16岁呈递减状态;宗教信仰中以无信仰居多,其次是基督教;在习练项目的分布中套路和散打各一半,但套路中则以长拳为主;有50%的运动员仅训练1~2年,25%习练时间较长,为8~10年;而周训练时数为1~4 h的占50%。

专业运动员的男女比例为53:1;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运动员约占52%,25以上依次递减,但最大年龄的运动员为38岁;宗教信仰中佛教和基督教居多;习练项目的分布则是以套路居多,长拳、太极拳、南拳3类则基本持平;习练年限多集中在6~15年;周训练时数在11 h以上的约占54%。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国武术运动员呈现出的特征:一是性别方面,以男性运动员为主,女性均为散打运动员;二是年龄方面,业余运动员表现出梯队的不平衡性,专业运动员队伍年龄结构则比较合理;三是习练项目方面,业余运动员项目间发展较为均衡,专业运动员则以套路为主。四是习练年限方面,近一半的业余运动员训练时间较短,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年限符合常规。

表1 韩国业余武术运动员基本信息(N1=40)TableⅠBasic Information of Korean Amateur Wushu Athletes(N1=40)

表2 韩国专业武术运动员基本信息(N2=54)TableⅡBasic Information of Korean Professional W ushu Athletes(N2=5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有效问卷,在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依次为:中国武术形象认知、中国武术体悟认知、中国武术体系认知、中国武术发展认知。

2.1 中国武术形象认知

2.1.1 武术印象

被调查者在习武之前,往往会受到自身对中国武术的直观印象,以及其他信息来源的影响。直观印象的形成原因往往难以找到清晰明确的答案,但通过了解其他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或许可以解释中国武术的影响路径。因此,本文把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主观因素包涵喜爱武术和武星之梦,客观因素则有父母要求、教练说服、朋友推荐以及其他因素。图1显示,被调查的94名运动员中,主观因素(喜爱武术和武星之梦)共计51人次;而客观因素方面,依次排序为父母要求、朋友推荐、教练说服、其他因素,合计54人次。这一结果说明,客观因素于武术的传播具有一定重要作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影响、以及朋友圈也是中国武术在韩国发展不容忽视的影响路径。

图1 被调查者习武动因频次Figure 1 Motivation Frequency of the Investigated Wushu Practitioners

本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提到中国武术,首先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调查者写出脑海中出现的词语和感觉。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其对中国武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之前给出的,是对中国武术持有的潜意识的反应。在跨文化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对很多国家都怀有“成见”,如提到英国就是“保守”,提到法国就是“浪漫”等等,虽然这种看法不一定准确,也不是该国重要的特征,但却影响着人们如何接受和判断该国家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即使是圈内人也因为文化背景之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武术最重要的特征是“漂亮”、“华丽”,其次是“丰富”、“夸张”。从这些词语的表面来看,都是关于中国武术第一印象的褒扬,但出自韩国武术运动员的描述,则似乎偏向中性词义。

其次,在被问及“武术在韩国是否受欢迎?”时,业余运动员认为武术在韩国不受欢迎的较多,而专业运动员持相反观点。但在回答“是否需要在韩国普及武术”时,大部分运动员的观点趋向肯定,说明中国武术在他们心目中是被认可的,所以值得向国人推荐(见表3)。

表3 武术在韩国受欢迎程度的认知(N1=40,N2=54)TableⅢAwareness of the Popularity of Wushu in Korea (N1=40,N2=54)

2.1.2 武术礼仪

本调查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对中国武术礼仪和价值的评价:一是对武术礼仪的认可度,二是对武术价值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表4),有70%的运动员认为武术的礼仪符合韩国礼仪传统,91.5%认为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存在冲突。但在回答“武术礼仪是否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时,有68.1%的运动员认为一般和不能。而在回答“武术与跆拳道礼仪比较,更喜欢哪一个”时,则有67%选择喜欢武术。

表4 关于武术礼仪的认同度(N1=40,N2=54)TableⅣIdentity ofW ushu Etiquette(N1=40,N2=54)

在一直秉承儒教礼节文化的韩国,长辈像长辈,晚辈像晚辈那样守礼对于确立他们的权位和服从关系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晚辈对长辈守礼有“正名”之意。有调查显示[3],在韩国社会,孩子听从、尊重父母的意见是优先的;他们对家里长辈行大礼的次数也较多。但随着韩国现代化的过程,欧美的价值观不断导入,所以在“碰到认识的长辈或是前辈,如何打招呼方面”,很多人对长辈一定要鞠躬打招呼的义务性,表现出有拒绝反应。

因此,韩国运动员认为中国武术礼仪没有较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因为他们按照儒教的传统来进行衡量的;但使其自相矛盾的是,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韩国青少年,在韩国礼仪方面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拒绝情绪,所以会倾向于选择没有那么多要求和规定的武术礼仪。

对武术价值的认识与评价能折射出韩国运动员心目中武术的意义所在。从图2可以看出,业余运动员认为武术在技击价值方面比较凸显,其次是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而专业运动员则认为武术更多体现的是健身价值,其次是技击价值和教育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可能与习武年限产生的对武术的认知相关,这与前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4]。从两者的观点来看,武术比较突出的价值就是健身、技击和教育,而观赏与经济价值并不凸显。如笔者现场观摩的“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是韩国国内每年一次的重要武术赛事,举办点在一所小学,套路和散打比赛在一个场馆内同时进行,即没有售票点,也没有什么观众,观众席上只有运动员及其家属或朋友,只有周一时才有该校的小学生依次排队观摩20~30min。所以,在参赛者看来,观赏和经济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图2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中国武术价值认知Figure 2 Aw areness of the Value of Chinese Wushu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同时,在武术受众人群(即认为武术是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方面的调查,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武术价值所在,持肯定态度的有54名(业余22名,专业32名),持否定态度的有40名(业余18名,专业22名)。统计结果说明,即使是习武者,对武术受众面的认知也存在中间模糊状态,这可能与中国武术内容的丰富,以及在竞技武术方面的推广有关。

2.1.3 形象大使

中国武术的传播,功夫明星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通过在银幕中出色的武术表演和自身高超的技艺,将武术的魅力和精神传递开来,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武术,喜爱武术。因此,“明星效应”在武术的推广与传播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002年始,中国武术协会着手筹划“中国武术形象代言人”的活动,然至2007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才正式聘请李连杰为全球“武术形象大使”,也是迄今为止武术界官方聘请的唯一一位。随后,李连杰以“武术大使”的身份出席了2007年、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北京2008武术比赛”等活动。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也进行了调查,图3显示,在韩国业余运动员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大使依次是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而在专业运动员心目中则是李连杰、成龙和甄子丹。这是与成龙、李连杰自身的名气分不开的,因为Jackie Chan(成龙)和Jet Li(李连杰)是众多人耳熟能详的国际功夫巨星。如在韩国人眼中,成龙是“每逢佳节总会现身的功夫之王”,李连杰是“少林寺出身的正统武术家”,而甄子丹则在近几年成了“叶问”的代言人,他们都是广受韩国人喜爱的动作演员[5]。专业运动员视李连杰为第一选择,可能缘于他是正统武术选手出身之故,所演绎的动作较贴近于武术的实际。

图3 韩国运动员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形象大使Figure 3 Chinese Wushu Ambassador in the Eyes of Korean Athletes

2.1.4 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在韩国习武者中的亲和度。本文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中国元素在韩国流行程度的认知,二是通过被调查者对自身主观态度和能力的评估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统计显示(图4),中国元素在韩国流行程度的认知调查结果排序为:中文、武术、电影、饮食、服饰、其他;而在评价自身喜好的中国元素时,排序则为:武术、中文、饮食、电影、其他、服饰。从排在第一位的中文来看,说明他们的认知是与整个中国文化在韩国的发展调查相符合的。如周正[6]发现韩国“汉语热”最显著的表现,一是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中文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的3所发展至2005年近120所;二是各类课余学习班中的中文班呈现火热发展趋势,报考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自2003年一直是所有外国考生中的第一位。在认知排行榜上居于二、三的武术与电影也与前人的研究调查呈现一致性,“由于传统文化相似,韩国人理解并且喜欢中国的‘武侠文化’,他们所提到的中国电影中一半以上都是功夫片。”[7]

图4 对中国元素在韩国流行程度认知Figure4 Aw arenessof thePopularityofChineseElementsin Korea

然而,在表5中,当运动员被问到“是否能运用汉语交流”,否约占65%的比例;还有52%的比例选择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在通过练习武术是否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业余和专业两组略呈两极化分布,但总体特征显示,55%的运动员对此也持否定态度。这一结果说明,即使是习武者,武术练习也并不能激发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参与度,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排外心理。

表5 中国传统文化与运用汉语进行交流(N1=40名,N2=54)TableⅤAwar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N1=40,N2=54)

2.2 中国武术体悟认知

2.2.1 实践感悟

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均认为通过长期武术练习,自身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技能得到提高(83%),其次是意志力方面加强(39%),在能运用汉语交流方面专业运动员相对变化较大,这可能与其训练年限和为提高技术水平经常到中国培训有关(见图5)。

图5 不同水平运动员习武所产生的自身变化Figure 5 Self-Changes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Practicing Wushu

在回答“习武是否已成为您生活的一部分”时,专业运动员回答“是”与“否”的比例为53:1;业余运动员则为37:3。对于业余运动员来说,是因为:一是有潜质的可以为日后进入专业运动员队伍积累成绩;二是如果在一年的4次比赛中排名较好的话,可以为进入大学增加份量,但与跆拳道是没有可比性的。韩国政府和学校对参加跆拳道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第一,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同学可以免试录取至重点学校(全国中学生品势比赛前三名、竞技比赛前六名的同学);第二,国家对于专业技术突出的学生,给予去各处表演的机会并每年发放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推广跆拳道;第三,对于曾经被派出国进行表演的优秀选手,提供聘任机会担任跆拳道教练,政府资助经费;第四,对于曾经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和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教练,提供机会在高校担任跆拳道教练或教授,并且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8]。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武术就是他们的职业。地区协会会根据运动员的水平签协议,一旦签订协议,每年基本上都会有3 000万左右的韩币;年薪也会随着比赛的级别和成绩的好坏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韩国,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一直参加比赛,这就是为什么赛场上还会有很多30岁以上运动员的原因所在。

2.2.2 技能发展

在技术发展方面,武术套路运动员常涉及的问题是,“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碰到的瓶颈主要是什么?”,通过调查发现(图6),专业运动员选择的前三位分别是意识的表现、演练的感觉和节奏的把握;业余运动员则是节奏的把握、演练的感觉和动作的理解。

图6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技术水平发展瓶颈认知Figure 6 Awareness of the Bottleneck of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通过比赛现场观察,发现韩国专业运动员在难度完成方面都较好,因为这是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首要条件,所以对他们来说,这一因素已被排除在外。同时,运动员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项目的特点,而且动作规范、器械方法运用自如,整套动作干脆利落,手眼身法步以及与器械的协调也都处理的很好,换句话说,在动作质量和难度方面不存在大的扣分点。但在意识和演练方面,却感觉缺了些“味”和运动员的个人风格。与调查中运动员自身的描述相一致。而意识与演练的提高,是获得高水平好成绩的核心,因此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是需要“伯乐”(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和“千里马”(运动员自身的潜质和努力)共同完成的。

业余运动员由于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透过单一的问卷来说明问题,因此在实际观察后,认为水平好的运动员可依据专业运动员应发展意识和演练;而水平相对一般的业余运动员应首先注意加强动作的规范性,其次才是节奏。动作的规范是建立在对动作的理解之上,它的准确表达需要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它的表实性,即清楚每个动作的路线、力点、方向以及幅度;二是要理解它的表意性,即动作合理的攻防含义,从而通过肢体表达出与假想敌的生动对抗。

在韩国,武术馆的馆主同时也是武术教练,他们除了要经营场馆,还要负责武术的教学、组织比赛、裁判等日常事务,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同时完成这些事情,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让学生自己练习,或让资深的运动员指导[9]。因此,当碰到上述瓶颈时,业余和专业运动员通常采用的解决途径首先是自己领悟,其次寻求同伴互助,或顺其自然,以及去中国培训等(图7)。

由此本文对他们选择的训练地点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会选择中国武协推荐的地方或体育大学,这可能与韩国各地区武术协会自身的资源有关。

图7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技术水平发展瓶颈解决途径Figure 7 Solutions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to the Bottleneck of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2.2.3 择教标准

了解运动员择教标准之前,需要对教练来源的分布和教学方法、内容的情况进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图8):一是教练全部来自韩国,来源排序为道馆教练(70.2%)、学校教师(8.5%)和民间教师(21.3%),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10];二是67%和57%的运动员对教练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表示满意,另有27.7%和36.2%的运动员持中性态度。

图8 武术教师选择标准Figure 8 Standards for Selecting Wushu Teachers

针对教练标准,调查给出6个选项(图9),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武德、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而韩国武术馆在聘用武术教练时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段位级别(韩国武术协会实行的段位制度);二是比赛成绩;但大部分教练都是武术馆自身培养出来的。而在中国教练与韩国本土教练比较,中国教练虽然在技术示范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

图9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中韩武术教练员的比较Figure 9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Korean Wushu Coaches by the Different-level A thletes

2.3 中国武术体系认知

2.3.1 武术分类

统计结果显示,62.8%的运动员了解武术的基本分类(表6)。在“武术是否有必要进行分类”的问题上,持中性态度的较多(表7)。但为了进一步求证,调查对武术的分类设计了5个选项,一是按照武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分为竞技武术(国际套路、散打对抗类)、传统武术(民族性武术)、健身武术3类;二是按照功能分为传统武术(民族性武术)、实战武术(接触性武术)、表演武术(非接触性武术)、休闲武术(娱乐、健身武术);其余3项分别为“两种都赞同”、“两种都不赞同”和“其他”。结果显示(图10),50%的运动员选择第一种,23.4%认为两种都可以。这应与中国武术传入韩国的历史和发展相关(传统武术最先引入,然后是竞技武术)。

表6 对武术基本内容的认知(N1=40,N2=54)TableⅥAwareness of the Basic Contents of Wushu(N1=40, N2=54)

表7 关于武术是否有必要分类的问题(N1=40,N2=54)TableⅦAboutwhetherNeed to ClassifyWushu(N1=40,N2=54)

图10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武术分类的态度Figure 10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toward Wushu C lassification

2.3.2 段位制度

针对2011年出台的新中国武术段位制进行了调查(表8),发现不知情的占到总数的85%。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始于1998年,旨在促进武术的大众化发展,为使其更加完善,2007年进行了大的修订工作,2011年全面推出,并定期举办海外人员段位考评培训班。

而关于1998年段位制在韩国的情况,就已有调查显示[11],中国武协和国际武联制定的段位制尚未推广到韩国,因为韩国大多数习武者是直接开始学竞赛套路的。所以韩国武术协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韩国内部的武术段位制度。

表8 对武术段位制度的认知(N1=40,N2=54)TableⅧAwareness ofWushu Rank System(N1=40,N2=54)

3.3.3 竞赛套路

一是对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调查。国际武术竞赛套路迄今为止共有3套:第一套是1989年开始执行,当时主要是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所用,故又称“亚运会套路”,包含长拳、刀、枪、剑、棍、南拳、太极拳7套,因为是采用优秀运动员的自选套路,所以套路的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第二套于2001年出台,主要对长拳、刀、枪、剑、棍进行了更新,与第一套相比难度有所增加、动作编排新颖流畅。2011年第三套问世,依据长拳类(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类(太极拳、太极剑)、南拳类(南拳、南刀、南棍)划分,形成了10个套路,所以更加全面,套路的传统技术特征增强。

通过调查(表9),发现有54.3%的运动员认为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现场比赛中,仅有很少的运动员采用第三套套路,大部分在用第二套,通过交谈,教练员和运动员均认为第三套套路过于复杂,他们对竞赛套路的不断变化表示有压力。因为在韩国全运会比赛中,业余运动员主要进行国际竞赛套路的比赛,专业运动员为自选套路,而套路更新的结果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地付出更多精力和费用去学习新的套路和进行新的指导,毕竟业余运动员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增强技术规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变化的意义并不大。

表9 对武术竞赛赛事的态度(N1=40,N2=54)TableⅨAttitude toward Wushu Com petitions(N1=40,N2=54)

二是关于韩国竞赛赛事的调查。数据显示,78.7%的运动员认为国家举办的武术赛事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韩国举办的赛事每年有不同类型的比赛,主要有:4月份是会长杯全国武术比赛兼国家队队员选拔赛;9月份举行全国武术俱乐部及全国学生武术比赛;10月份是韩国的全国运动会。

三是对中国武术在韩国发展现状的认知(图11)。结果反映,居于第一位的是散打,其次是国际武术规定套路、太极拳,传统武术排在后面。竞技武术套路正式成为韩国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是在1997年,散打则滞后5年,于2002年进入。虽然散打项目时间短,但其发展势头已经超过竞技武术套路。同时太极拳在近几年也逐渐引起关注,并相继举办各种交流大会,如2006年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的第一期太极拳班;2009年首尔弘益大学举办“首届韩国国际健康太极拳交流大会”;2010年在首尔由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主办的“中华缘第二届健康太极拳韩国交流大会”等[12]。

图11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武术各项目在韩国发展程度的认知Figure 11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t-level Athletes toward the Wushu Development in Korea

同时,散打、太极拳与长拳类、南拳类项目相比较,具有场地空间优势。韩国的武术馆大部分只有100 m2左右,如果一个运动员练习器械,其他的只能在旁边观看,自然空间的利用效率低[11]。散打、太极拳就可以像跆拳道一样,很多学员可在一起练。因此对武术馆来说,学生的数量是其生存和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

2.4 中国武术发展认知

2.4.1 推广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李小龙”这个名字震撼了全球。不仅仅是因为他高超的武术技艺,而且他展现了东方龙的传人坚强的性格和庄严自信的民族精神。从此,“中国功夫”这个名字因李小龙而被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所知晓,“Bruce Lee”就是“Chinese KungFu”。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术”这个名字很多人还无法正确认知,由此可见名称的重要性。

在这里,本文主要借用品牌名称的定义来加以解释。学者Wernerfelt认为名称就是评价品牌的一个标尺;Philip Kotler指出,品牌的名称就是品牌的核心,用这样的一种标识来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服务加以区别,而且这种区别的性质也是其所具有的一个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就是它最基本的功能[13]。如韩国跆拳道被称之为“体育外交”、“国技”,因为很多外国人一听到跆拳道就能联想到小小半岛国韩国,这是韩国人的骄傲。因此,对于一个事物要有统一的名称,这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语言的体育来说,更是需要名称、术语的统一。

那么,关于中国武术统一名称的调查(图12),结果显示出在“中国武术、中国功夫、其他”3个选项中“中国武术”占70.2%;“中国功夫”为20.2%;反映出在韩国“局内人”的视角下,“中国武术”这一名称的认可度较高。

图12 关于中国武术名称统一的认可Figure 12 Acknow ledgment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Names of ChineseWushu

在发展模式上,武术是否应该学习跆拳道呢?统计显示(表10),57.4%的运动员认为应该学习。有研究[14]针对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竞技项目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对比,认为在某些方面韩国跆拳道相对较完整、统一。如韩国国技院在成立之初设定的目标就彰显出其宏远而具体的推广策略:跆拳道技术的一元化;在技术层面上,以晋级与升段评审的单一化以及在线示范的培训来显示跆拳道宗主国的威名;提高国内外示范质量;举办国际比赛及国内比赛;以国技院中心强化跆拳道界的凝聚力。从而向全世界普及跆拳道的传统精神和正确的技术,为国家争光,为国民体质作贡献。由此可看出,不管是在技术的一元化还是晋级制度的统一化方面我们都尚待完善。

表10 武术发展模式与目标(N1=40,N2=54)TableⅩM ode and Target of Wushu Development(N1=40, N2=54)

在入奥问题上,有97.9%的运动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作为以“武术”为职业或将以“武术”为职业的运动员来说,能成为奥运会比赛的正式项目,无疑是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之上,将意味着得到韩国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如东方网报道,“说起中国体育的成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举国体制,其实,韩国体育崛起的背后,也有举国体制的因素,甚至这段历史相当久远。正如一名韩国运动员所说,韩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体现在训练设施改善、科研开发、为运动员提供出国训练机会和政策支持,然而社会力量的介入同样重要,因为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资金主要都是依靠他们来赞助[15]。

2.4.2 官网媒介

这部分主要考察对国际武联和韩国武术协会作用的认知(表11)。对韩国武术协会官网的关注度依次为经常关注为12.8%,从不关注为38.3%,偶尔关注为48.9%。对协会在武术发展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作用,认为“是”的占31.9%,不知道则有53.2%。而从不浏览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官方网站高达75.5%。

表11 对武术管理机构的认知(N1=40,N2=54)TableⅪWushu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N1=40,N2=54)

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媒体,因具有资源、时效、互动和经营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而区别于报纸、杂志报道,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所以,作为重要的网络媒介,网站是发布和传递信息、搜集公众反馈、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形象的窗口。而作为国际武联的官方网站,不仅是反映国际武联的动态,还要展现各会员国的动态;不仅要与各会员国互动,还要为大众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互动等等。通过对韩国武术联盟网站和国际武联网站的简单对比,发现韩国武术联盟网站在版块内容上更丰富,新闻动态更新及时。但两者引起运动员的关注度都不高,因为网站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

2.4.3 未来猜想

通过考察运动员对自身发展规划的设想来进一步认证他们对武术所持有的态度(表12)。首先,对退役后的选择,数据显示“会”的占43.6%,“不会”的占31.9%。对亚运会武术有可能“瘦身”这一话题,运动员对武术的态度是,选择继续下去的占37.2%,不会的占18.1%,而“其他和不知道”的占43.6%,几近一半。而如果继续练习武术,选择竞技武术的还是占到大多数(58.3%)。在与韩国某优秀运动员交谈中,问及是否会让他的下一代练习武术,他坚决地回答“不会”,因为以此为职业并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收益。退役后自己开武馆,资金和生源是问题;去武馆当教练,则薪水是问题。

表12 运动员自身发展规划的设想(N1=40,N2=54)TableⅫA thletes’Self-development Plans(N1=40,N2=54)

3 结论

3.1 韩国局内人眼中的中国武术形象

韩国局内人眼中的中国武术形象是华丽丰富、礼仪简单、不够规范、及不确定性的。“华丽丰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动作漂亮、风格多样;二是指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拳种繁多。因此大韩武术功夫协会在全运会套路比赛设项中主要分为3类,一是长拳类,包括长拳、刀术、棍术;二是南拳类,南拳、南刀、南棍;三是太极拳类,太极拳和太极剑。而枪术因动作过于复杂、不易上手,所以与剑术同被舍弃。

“礼仪简单”,韩国运动员认为中国武术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所有礼仪被一个“抱拳礼”全部涵盖。中国古代的“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而中国武术在“仪”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抱拳礼固然具有一定特色,但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表达礼的程序;与之比较,跆拳道采用的鞠躬礼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礼节,而且无论比赛还是训练,对礼仪的具体要求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化方面较直观有效。

“不够规范”说明中国武术在标准化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武术的名称与分类。如果说在武术国际化早期对名称的决定未进行全面权衡的话,那么在今天既然已经确定为“中国武术”就应该把其作为整体来强化,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则理应为国际武联提出一套合理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国内、外趋向统一。如跆拳道,在推广初期由于受日本空手道影响较深而起名为“韩国空手道(Korean Karate)”,之后改为“跆手道”,最后才定名为“跆拳道”;而且韩国国技院在综合分析了世界体育项目后,认为用手技的已经有了拳击项目,于是最终决定以足技来发展跆拳道,剖取武道跆拳道中核心技术部分,以品势、实战、击破来发展其竞技化[14]。二是武术的晋级制度。从韩国武术界执行自身制定的段位制度来看,武术段位制度的未来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确定性”表明韩国运动员对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担忧和矛盾心理。一是指中国武术无论是在制度、套路,还是规则方面,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二指即使是韩国圈内人,对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也呈现出彷徨与茫然。

3.2 韩国局内人认知下的中国武术在韩发展状态

中韩两国共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韩国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结果也反映在韩国运动员对中国武术在韩受欢迎程度不太高,即他们认为中国武术在韩国没有那么“热闹”。此外,在武术传播路径方面,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圈内人的认知与引导。

韩国运动员肯定武术的健身、技击和教育价值,认为可以在韩国进行社会化普及,但对于通过习武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武术的受众面持中间态度。

韩国更注重保护本土教练员的发展。韩国运动员主要以韩国教练员指导为主,以邀请或赴中让中国教练指导为辅,中国武术教练员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呈现一定优势,然而语言交流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无法清晰表达意图。在技能发展中,专业运动员在演练风格、业余运动员在动作理解方面会出现瓶颈,而解决途径主要依赖运动员自身的领悟。专业运动员观摩从中国获得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视频,通过观看、模仿、体悟、同伴互助来提高技术。

韩国武术竞赛赛事较全面、规范,在引导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项目来看,散打和太极拳发展势头较好;从运动员性别来看,男性为主,女性较少,只有散打设女子项目。而作为体育团体,大韩武术功夫协会受大韩体育会管理,势必要遵循其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中国武术本土化的适应发展。

3.3 他者的观照:如何看待,如何改变?

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夹杂着过时的观点、强烈的希望和不变的偏见与恐惧[16]。中国对自己的看法则又往往在自负与自卑之间不停的摇摆。也就是说,国家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只因为中国没能掌控住自己的“形象主权”。

李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以自己的拳脚在荧幕上展示出中国人之气质,“武”之本色,并为全球留下了“中国功夫”的深刻记忆。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尊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曾两度将他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7]。然而,由李小龙树立的中国武术形象作为他者参与构筑了其他国家对中国武术形象的先验认识,并与之后中国自身建构的武术形象发生了矛盾,形成了“互为主观性”与“互为他者化”的关系。

如果说本文中的韩国对中国武术的认知是一面镜子,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则是个多棱镜。对多棱镜中中国武术认知的虚与实、异与同的透析与组合,不仅是一种解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建构过程。解构的功能在于从比较批判中认识到镜像认同的异化或虚化;建构的目的则是在找出引发异化和虚化的因素,并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武术认知关系的建构中如何找到中国武术的自我认知,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J].社会学研究, 1997(6):81.

[2]张伯瑜.局内人与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的三层定位[J].天津音乐学院,2013(2):46.

[3]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一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与礼仪文化为主[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1-54.

[4]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从韩国跆拳道推广模式的角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69.

[5]沪江韩语.韩国人眼中的李连杰和成龙[EB/OL].http://hanyu. xdf.cn/201312/9811321.htm l,2013-12-02.

[6]周正.韩国“汉语热”成因小考[C].韩国学论文集,2011:234-235.

[7]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3.

[8]周义义.中、韩学校体育教育中本土武技开展方略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5):87-88.

[9]黄义军.中国武术运动在韩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J].当代韩国,2011:69.

[10]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从韩国跆拳道推广模式的角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68.

[11]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从韩国跆拳道推广模式的角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70,7.

[12]韩丽云.太极拳在韩国六大城市的普及状况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11-12.

[13]朴宣泳.韩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品牌名称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3.

[14]郑斗汉.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竞技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11,47.

[15]宋承良.赛程过半一度位居金牌榜第三,韩式举国体制揭秘[EB/OL].东方网体育频道http://sports.eastday.com/s/20120805 /u1a6759791.htm l,2012-08-05.

[16](美)乔舒·库珀·雷默等,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17]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87.

(责任编辑:杨圣韬)

Image of ChineseWushu in the Eyesof Korean"Insiders"

DING Liping1,HAN Liyun1,XU Lie2,CUIBingzhen3
(1.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Training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3.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insider".Through interview ing Korean Wushu experts and athletes,the authors tried to explore the image of Chinese wushu in their ey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Korea.Because these peopleidentify Chinese Wushuand carry the tradition of Korean culture and values.Their cognition of Chinese Wushu affects the attitude of the Korean"outsiders".In the eyes of Korean"insiders",Chinese W ushu features gorgeous richness and simple manners,but it looksnon standard and uncertain.Meanwhile,though there are quite a few cultu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the Korean people always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to the Chinese culture due to the different factors.Therefore,they think that Chinese Wushu is still not so popular in Korea.In terms of Wushu competition,the women's events are still lagging behind.But the competitions are organ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normativel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They often invite Chinese coaches to work in Korea for a shortterm,but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aches.Sanda and Tai Chi are developing w ith good prospects in Korea.If the Korean cognition of Chinese wushu is a mirror, then the awareness of Chinese Wushu in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is aprism,which shows the image of Chinese Wushu with both illusion and reality,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How to find out the self-cognition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other countries toward Chinese W ushu is a key question needs to be answered by the Wushu researchers.

imageofChinesewushu;insider;Korea;cognition

G80-05

A

1006-1207(2016)01-0025-10

2016-01-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TY049)。

丁丽萍,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武术历史、文化与教育。E-mail:ding-li-ping@163.com。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3.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州313000。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跆拳道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跆拳道奶奶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嘻哈跆拳道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