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精准施策 创新提效 坚决打赢黄陵脱贫攻坚战
2017-01-19
黄陵地处革命圣地延安以南,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全国绿色苹果示范基地,陕西煤炭能源化工基地。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105个行政村,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农村人口8.52万。现有贫困村18个,贫困人口1476户3568人,集中分布在县境内的沮河、淤泥河、葫芦河、洛(强)河流域。
十八大以来,黄陵面对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双重任务,坚持将脱贫攻坚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确立了“党建引领、城乡统筹、梯次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思路,确定了“一个目标两步走”战略,以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第一步用三年时间(2015-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第二步再用三年时间(2018-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践中探索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八大工程为载体,五项机制为创新的“185”脱贫攻坚路子,全力打好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
一、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围绕“一个核心”汇聚扶贫“正能量”。
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发挥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组织发动、示范引领、协调联络作用,引领自治组织、集体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汇聚扶贫强大能量。
创新基层组织设置。结合撤乡并镇工作,将原来191个行政村合并为105个,优先选配贫困村村级党组织,创新在涉贫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领域创建党支部,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和产业链上建立党小组,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发挥攻坚引领作用。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选派105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组“第一书记”, 明确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项职责”。同时,采取将致富能手、乡土专家、技术能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优秀党员培养成“领头雁”的方法,选优配强了18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推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三个清单”责任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运行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村级便民服务点二级服务平台,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坚持支部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和党课“三会一课”制度以及每月一天的“党员活动日”制度。建立了工作经费、干部待遇双落实、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党员活动阵地“清零”和非公、社会组织“两覆盖”四项制度。推行村干部 “轮流坐班、民事代办”工作制。实现了村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议事、有章理事、有责问事“五有”目标,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执行力,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
健全其他基层组织。以基层党建带动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依靠自治组织推动脱贫攻坚。同时,采取“建强一个村级组织,培育一个特色产业、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吸纳一批贫困户”的办法,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早脱贫。
二、坚持脱贫攻坚与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实施“八大工程”增强扶持“精准性”。
黄陵坚持从贫困实际出发,瞄准贫困带,锁定贫困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划分“四个贫困带”,区域统筹推进。根据贫困对象分布区域特点,绘制了《黄陵县脱贫攻坚作战图》,划分了沮河、葫芦河、淤泥河、洛(强)河流域4个贫困带,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沮河贫困带涵盖双龙、店头、桥山3镇8个贫困村,按照“一河两岸、旅游观光、产业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发展沮河源头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试点村,壮大果蔬采摘、香草花卉、手工加工、特色养殖(稻田、中蜂养殖)四大产业,打造沮河川道脱贫示范点。葫芦河贫困带涵盖阿党1镇2个贫困村,按照“整体搬迁、川游塬果、产村融合、多业增收”的思路,整流域搬迁,塬区果业增收,库区旅游创收,劳务三产增收。淤泥河贫困带涵盖隆坊1镇3个贫困村,按照“依托水源、提升产业、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的思路,稳定传统种养业,扶持中蜂养殖业,发展山地苹果业,走生态扶贫的路子。洛(强)河贫困带涵盖田庄1镇5个贫困村,按照“有序搬迁、川薯塬果、发展三产、多业并举”的思路,引导群众离川上塬,培育翡翠梨、安沟红薯两大品牌,依托西延动车站发展商贸三产,多业并举促脱贫。
区分“五类贫困户”,精准扶持到户。根据致贫原因,将贫困户划分为“产业急需户、技能缺乏户、上学困难户、无房危房户、老弱病残户”五种类型,累计投资2.1亿元,实施了产业培育工程,全覆盖扶持805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累计建设安置点20个,搬迁贫困户339户,避灾户3677户;实施兴教助学脱贫工程,持续资助贫困家庭在校学生815名;实施医疗救助脱贫工程,为因病致贫的730户1815人建立健康档案,免费健康体检,纳入卫生项目管理;实施了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争取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试点项目,建成千亩薰衣草,百户“农家乐”,初步带动了5村30户贫困户旅游脱贫;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脱贫工程,梯次实施了18个贫困村道路、饮水、农田、生态、文化、卫生等民生项目;实施了光伏脱贫工程,建成田庄安沟、阿党河堤2个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实施了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程,将全县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671户1088人已全部纳入救助兜底范围。
三、坚持脱贫攻坚与工作创新提效相结合,创新“六大机制”增强扶贫“实效性”。
完善党建扶贫机制。一是建立了脱贫攻坚“突击队”,抽调县扶贫办、乡镇扶贫站、县直部门业务骨干,组建3支脱贫攻坚小分队,下到镇、沉到村、深入户,专啃“硬骨头”。对政策宣传、建档立卡、扶贫举措、脱贫收入、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紧急工作开展专项突击,督促落实,对顽固性问题、拖沓性问题、个例性问题开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集中会诊、限时办结、定点拔除、彻底清扫。二是强化驻村联户工作,调整充实包村部门105个,包村领导97名,下派第一书记105名,驻村工作队55个,包扶贫困户干部968名。推行“五个一”、“七到户”党建扶贫工作法,即:走访一次群众,整治一次环境,完善一条措施,评估一次收入,召开一次会议;推动政策宣传到户、教育培训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劳务输转到户、技术服务到户、排忧解难到户、设施改善到户,让资源向扶贫一线倾斜,力量向攻坚一线集结,问题在贫困一线解决,成效在脱贫一线体现。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建立了县级领导督导乡镇,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县级部门包扶贫困村,科级干部包扶贫困户“四项制度”,出台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讲评、培训、考核“五个办法”,将脱贫攻坚纳入绩效考核、党建述职、班子研判、选拔任用、一票否决范畴。树立起“目标考核看扶贫、干部考评看扶贫、干部任用看扶贫”的工作导向。
创新脱贫管理机制。一是本着“应退尽退、应脱尽脱”的原则,对贫困对象进行精细管理,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给予产业扶持全覆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五保条件的贫困户,给予五保政策供养兜底;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给予低保救助+产业扶持的“双保险”。二是探索建立了结对帮扶承诺书、结对帮扶工作卡、增收明白卡、精准脱贫表、收入汇总表“一书两卡两张表”县、镇、村、户四级脱贫台账,保证脱贫数据真实可靠,可查可证可追溯。
创新扶贫宣传机制。开通了“黄陵县精准扶贫”微信公众号,公开扶贫信息、办事指南,发布扶贫方针政策,关注扶贫动态,推广经验典型,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出台《黄陵县脱贫攻坚项目管理办法》《黄陵县脱贫攻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扶贫项目库,整合行业、社会、金融、市场资金,让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扶贫走,保证用于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先后争取陕西省军区机关定点帮扶我县新城、安沟、龙首三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设立300万元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解决贫困群众融资难题。
通过党建引领,精准施策、创新提效,黄陵贫困人口由 “十二五”初期的5280户19418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1476户3568人,贫困发生率由23%下降到4%。呈现出贫困数量逐年递减和收入逐年递增态势,脱贫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